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柳亚子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我想总不好把曼殊的名字抹去吧,要是一部完善的著作的话,”①我想,是的,作为一位盛年不禄的早慧奇才,苏曼殊在文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自从他殒逝迄今,国内没有给他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对他作深入的研究,尽管在二十年代曾出现“曼殊热”(鲁迅语),更何况,关于他的寥若晨星的研究文章,多从实证视角作微观的考察,而在诸如哲学,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1884—1918)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位颇有影响的文艺家。他原名戬,字子谷,学名玄瑛,曼殊是他削发为僧后自取的法号。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的译著曾以专集、合集、全集等形式,一版再版。学术界曾一度出现过“研究曼殊和尚比研究《左传》、《公羊传》更饶有兴味”的“曼殊热”的现象。八十年代以来,苏曼殊诗歌笺注和小说专集,又有数家出版社竞相印行。研究他的思想与作品的论著,也屡见发表。此外,在日本、英国、美国、苏联等国,不但译介他的作品,而且还为他叙谱立传。总之,苏曼殊是一位蜚声中外,很引人重视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将苏曼殊放置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大背景下,从心理与文化思想等层面解析苏曼殊的社会人格。苏曼殊佛禅的价值取向是双重的,既是为了逃避苦难的人生,又是追求一种禅境;在他身上,有士大夫英雄梦的精神传承,也有士大夫理想的现代变异;苏曼殊的社会人格是分裂的,他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社会的游离分子,任何既定的称谓都不能准确地界定他。  相似文献   

4.
论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在世上虽然只活了三十五岁,然而,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席比较特殊的地位。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的作品一版再版,许多青年,尤其是男女学生,喜欢他的小说,热衷于讨论他的思想和一生行径。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此后,随着时代的疾速进步,青年学生的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曼殊其人和他的小说就渐渐不被人提起了。去年,曼殊的小说集又被重新排印出  相似文献   

5.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姜东赋同志《论苏曼殊》一文,其中两次提到苏曼殊论述《金瓶梅》的文章。引文均出自清末杂志《新小说》中。该杂志为梁启超创办,是专门性的小说杂志,一九○二年发刊于日本横滨。一九○三年特辟《小说丛话》专栏,刊载有关小说研究的理论文章,其中署名曼殊的文章共刊登了三次:第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与拜伦之间文学传承关系,表明了本土文化在受他者文化影响时,接受与过滤并存。苏曼殊的诗歌在精神气韵上仿效拜伦的作品,却在形式表达上取法于中国古体诗。他的诗歌是外来思想影响与本土文学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归根到底,这是由苏曼殊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中国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创作及翻译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苏曼殊创作和翻译的小说及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创作与翻译特点上的异同,及形成某些翻译特点的原因,可从中领会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翻译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才,他在诗歌、小说、散文、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的创作,都有极高的造诣,在风格上兼收并蓄,不拘一格。然而苏曼殊的一生坎坷不平,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四处奔走。病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精彩在于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下一步会在哪儿,所以让我们一起走下去,走过喧嚣,走过美丽,走过平凡,做一个简单、善良的行者,在没有疆界的生命线上行走,在离开中涅磐。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见过很多的高聘领袖,写过不二步的人物传记,淦云山却是给我印象极深的人物之一。在与淦云山交流后,一种强烈地想记录的感觉包围了我。 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代表此时此刻心的印照,文由心生,而那些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梦想,就让每一个在直销浪涛中博击的人,用真实的行动书写吧。 正像刘心武所说的:写完又撕掉的信寄给了心灵。在直销的旅途上,淦云山将一切的行动沉淀在心灵里,乐此不疲,有梦有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文学家的矛盾与痛苦,有着复杂的历史特性,许多时候是与国家、时代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苏曼殊也是如此。在其小说中,他一方面抨击传统的封建观念,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他又在某些方面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用封建传统观念来衡量人和事,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1.
苏曼殊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注重西方诗歌的译介 ,对拜伦非常推崇。他与域外文化有着极为广泛的接触 ,并善于汲纳外来文化中先进的思想。他对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苏曼殊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集革命气质、浪漫情调与禅子法性于一体。他在革命的道路上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凭着对革命的向往和热情,坚持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上有无数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些岛屿都是不幸的。它们的不幸并不是在于自己的存在,而是在于被人发现了它们的存在。比如说,英国政府发现了圣诞岛,它决定在这个岛上作一次热核子爆炸的试验。消息传出以后,引起了英国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无数次的抗议。到现在为止,英国政府还是没有回心转意。看来要劝住英国不做这件恶事就像要使一个疯子不要发疯是一样困难。面对世界舆论,这个英国疯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英国政府对着本国人民理直气壮地说道,我已经花了无数的时间、无数的金钱和无数的精力,我怎么能不去爆炸这些家伙?而且我选择的地方离开英国还远着呢?你们又何必害怕? 是的,圣诞岛的确离开英国很远。日本呢?日本政府在一个多月内就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三次抗议。日本的抗议是有理由的。连“泰晤士报”都说“日本抗议得对”。日本是  相似文献   

14.
医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其核心在于医学可以开启一扇了解当地文化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窗户,包括鲜活的身体生命、日常生活、本地人的历史意识等。同时医疗的重要性在于医者必须干预真实的生命,而这些生命一定带有形形色色的特征及其各色各样的不适。知识存在于社会中,追踪"社会中的知识的生命",可以为人类学和人文科学乃至注重实践的医疗相关人员提出许多有趣的哲学和实践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荣家企业遭到了空前的浩劫;1938年2月荣宗敬的逝世,又使统一的荣家企业集团开始解体。面对无情的现实,荣德生痛心,但没有灰心。他期待太平盛世早日到来,使他们兄弟创设的事业得到恢复,并进一步作新的开拓。“天元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就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为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作出的又一贡献;而“天元计划”的最终流产,又再一次证明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只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主观愿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陈梦家的诗歌追求生命与自我的真实表现,有着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诗人观照个体生命,在超越现实中发现自我。道家精神与基督教情操使陈梦家执着地追求返朴归真的境界,并获得心灵的安顿;其二,陈梦家的死亡意识呈现出道家、基督教与儒家的死亡观相融合的丰富的文化图景。诗中既有对死亡的超越(或归于自然或归于天国),又包含对死亡意义及死亡伦理性的价值诠释;其三,时间意识映现着诗人的心灵境界,使他从线行性和周行性相融会的时间流程里感悟生命。陈梦家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世间万物,有生就有死。世间万物又都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展示生命的辉煌,并与死亡进行抗争。人类历史的长河,就是在不息地为生命和生存而拼争中延续至今。然而,当人们在为生命和生存而呕心沥血的时候,却有可能适得其反,在不知不觉之中让自己走上一条通向坟墓的道路。科学的商品化是科学的坟墓我的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亲戚,最近在研究中取得了一项重大进展。他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他的几位朋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几位朋友异口同声地问了他同一个问题:“你赚了多少钱?”我这位亲戚听了颇为不悦,很想回敬一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指望一个作家把全部的才力投注到某一篇作品上,那么多读几篇他的作品,就自然比读他的某一篇作品更有收获。单看毕四海的某一篇小说,恐怕看不出有更多的特别之处。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后,你不能不相信,毕四海的小说里有他自己的世界。而对他精心营构的世界,我们能与之相通又感到与之相隔。他叙说了一个十分古老的故事,这故事却如此的鲜活,带有着现实的感触和真实生命;他道出了一个基本的人生主题,而这主题又分明流淌在我们的日常之中。他带着我们走进历史,又让我们不能不正视现实。他说出的历史和现实,分明又是可触摸到的,我们在沉甸甸的感触面前思绪纷繁。我们要理清头绪,就不难发现,原来毕四  相似文献   

20.
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 我们生活在极度混乱的时代,许多使我们生活有条不紊的事物已经消逝。我们赖以生存的机构,尤其是工作组织,已不再明确,也无法肯定。 要想在四周的混乱中寻找意义,必须找出方法,在心中将它们理顺。我的方法是,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即生活中永远没有简单的或准确的答案,这里充满了冲突和意外,实际上也就是说充满了悖论。如果我们学会理解并接受这些悖论,我想最终我们就能找到穿越它们的出路,能与它们相处并把握它们。 在我看来,悖论是指两种相反的思想可以同时正确。例如,我认为企业组织必须同时是集权与分权的,既全球化又本地化,既有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