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系统升维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关键。从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协同融合的视角,以及产业生态组织、生态网络、生态数字化赋能、空间联系、生态位管理、生态治理机制六个方面分析了未来产业培育的产业与创新生态维度升级的趋势与内容。结合我国区域未来产业的实践需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未来产业与创新生态升维路径及其政策建议,包括重视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双生态”联动,分领域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的未来产业与创新生态体系;将未来产业高成长顶尖创新型企业纳入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试点,梯次培育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开展城市群未来产业集群体系建设试点,打造一批跨区域未来产业与生态体系示范区;高度重视基石型服务组织的生态效应,发现、支持和培育专业化、高水平基石服务机构;大力加强多元、开放、合作、共生的新型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多链协同、跨界融合创新能力;优化产业与创新生态的政策体系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扬州以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契机,创新发展路径经,探索形成"政策体系+科技人才+示范应用"的新型发展模式,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在政策体系方面,注重政府宏观引导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发起成立我国首个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3.
光大We谷是广东光大产业集团(以下简称光大产业)旗下的综合性产业园,作为光大首个产业园区项目,一直秉持着成为"企业成长合伙人"的理念,开创"1+2+N"模式——以企业为核心,构建企业赋能生态和园区智慧生态为两翼,以产业资源为支撑打造产业服务生态大格局,通过"服务+空间+资源"三大方面结合"全场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360°服务,为企业注入发展新功能。为迎合国家政策布局和区域产业规划,光大产业大力引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5G技术等新兴科技产业,积极为东莞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出永川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生态文明指标划分为绿色产业体系、自然生态体系、环境安全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共5个方面,进而确定出25个具体指标,并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研究区生态文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永川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西玲 《太原科技》2011,(3):54-58,62
通过分析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以及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苏州环保产业园等国内外知名生态产业园在规划建设、组织发展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为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提供了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6.
 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荷兰ASML公司案例研究,阐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路径及特点。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协作、“路线图”的创新协同及核心企业的统领作用是ASML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ASML作为光刻装备产业的核心企业,根据路线图作为总纲统领包括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形成一个广泛参与的基于协作的创新网络体系。这种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框架对于中国区域产业创新的生态建设以及如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荷兰ASML公司案例研究,阐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路径及特点。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协作、“路线图”的创新协同及核心企业的统领作用是ASML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ASML作为光刻装备产业的核心企业,根据路线图作为总纲统领包括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形成一个广泛参与的基于协作的创新网络体系。这种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框架对于中国区域产业创新的生态建设以及如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出永川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生态文明指标划分为绿色产业体系、自然生态体系、环境安全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共5个方面,进而确定出25个具体指标,并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研究区生态文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永川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生态文明及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生态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要。针对张家界生态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树立正确的经济理念,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高效的产业体系,建设生态产业园以及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郭强 《广东科技》2013,(14):243+242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优化升级、建设产业生态文明成为重要课题。以中海油炼化产业发展特点为实例,从发展的理念、环境、模式方面提出了三个转变,进一步就发展的基础、重点、保障、关键、源泉方面提出了所应该采取的五项措施,总结中海油炼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并为其他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四百多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各抒已见,共同探讨中国的生态建设、生态产业以及生态文化等问题,为改善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出谋献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各地应当因地制宜,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构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系,打造优美人居环境的生态基础,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共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政府政策、产业及创投资源情况、金融信息数据三方面研究分析京津冀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治理体系和评价机制角度提出完善京津冀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在港口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天津港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港口生态经济建设需要融合在整个区域或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目前还存在港口生态经济建设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生态经济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多层次参与、多渠道投入、多技术集成、多元化评价和多方面交流。  相似文献   

14.
<正>为深入落实省、市发展数字经济重大战略部署,萧山区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为抓手,以"1+4+X"产业平台为主阵地,重点打造以"四大产业新城、两大产业基地、八个特色小镇、六个产业社区"为重点的"4286"产业载体建设,开启"三化融合"新征程,不断提升数字产业比重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揽子的科技创新政策,正  相似文献   

15.
曾刚 《华东科技》2014,(4):42-43
正崇明生态岛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态产业体系的实力和水平。未来,崇明应该在自然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其产业核心竞争力。崇明生态岛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态产业体系的实力和水平,因而需要聚焦崇明建立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目标,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是中外学界持续争论的热点议题。作者对"中国模式"的含义、基本内涵等进行深入的探讨的同时,对各种误解和歪曲进行了辨析和澄清;指出:"中国模式"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的丰富内涵:在经济建设方面,表现为形成了"四主型经济制度";在政治建设上,形成了"三者统一、四层制度"的架构;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五个主体"的制度格局;在社会建设方面,形成了"三个互动、五层制度"的总体格局。"中国模式"是一个已经相对成熟,对相关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发展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乡村绿道发展的背景及重要意义,并以自贡釜溪河乡村绿道规划为例,分析了釜溪河乡村绿道规划的机遇、挑战及目标,从3个方面提出了乡村绿道景观规划策略:1生态策略——基于土地敏感性分析的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构建;2产业发展策略——"乡村庄园+产业景观"的开发模式;3景观策略——突出"千年盐道精山水,情归乡愁在釜溪"的山水田园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3+2"办学模式,以与其他本科高校对接合作培养人才的形式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该文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3+2"模式下办学特点与学生特色,从英语教学切入,从教学大纲、教材与专业需求、评价体系方面提出高职"3+2"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自编教材、开发第二课堂、完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改进。旨在完善"3+2"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地区的实际情况,就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科学管理研究》2013,(6):75-78
江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虽取得可喜发展,但其欠发达省份地位尚未改变。要实现江西的真正崛起,必须从"企业——产业——次区域"三个层次着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四大支撑体系以建立生态产业体系来最终实现产业升级,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