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薛纪湉同志的《在“较深的意义”上界说真理》一文》(见《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以下简称薛文),很受启发,它对于我们防止把真理简单化,是有帮助的。但是,笔者对薛文定义“真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把正确的感性认识从真理范畴中剔除出去”的提法及其理由,则不敢苟同。正如薛文所说,真理定义问题“涉及认识论的许多基本问题”。所以,确切地定义真理,是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按照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涉及认识论的许多基本问题。因此,对于真理范畴寻求一个比较科学、比较精确的界说,是很必要的。多年以来,在我们的哲学论著中流行这样一些真理定义:“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3.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载了薛纪湉同志的《在“较深的意义”上界说真理》一文,提出“把真理界说为正确反映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的观点,认为不应把正确的感性认识纳入真理范畴。同刊一九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应当把正确的感性认识纳入真理范畴,这是关于真理定义的不同意见的主要分歧之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略意见。第一,在正确的感性认识中,包含着对于事物假象的反映,这部分感性认识虽然不失其为正确,但是尚未达到现象的真实,因而显然不能纳入真理范畴。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表象,属于  相似文献   

5.
真理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者说真理到底有没有主观性?这个问题似乎早已有了定论,其实很有重新认识的必要。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当首先从什么是真理说起。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真理。只有正确的即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这可说是关于真理唯一科学的定义。这就是说,真理是由两个基本的部分构成的:一部分——客观内容,即“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里得到改造的物质世界”;一部分——主观形式,即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在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科学真理一般是有阶级性的。本文试围绕这个基本观点作一些论证和说明.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要讨论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首先应当明确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什么是真理;第二,什么是真理的阶级性.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人们的认识是人脑对于物质世界的反映。一种认识、思想、理论如果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那么,这种认识、思想、理论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反之,一种认识、思想、理论如果歪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或者说,真理就是主观符合于客观。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主义,只有当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时,才能被称为真理。真理是客观的,而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一种理论,一种假说或新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绝不是一个上层人物或权威说了算数,而必须由实践或实验来决定。实践或实验是人类发现客观规律和发展真理的一种方法。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等属于一种实验性科学,如没有实验为基础,学科就不能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析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元辉 《科技资讯》2010,(2):207-208
具体和抽象相统一原则是指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统一,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并不断深化的正确途径。结合物理教学特点,指出在教学中运用时需从三个方面努力:运用具体事例,丰富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加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科学技术中的联系和应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常地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0.
函数概念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笔者想就教学函数概念时应注意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供教学参考。一、突出定义的主要矛盾,揭示概念中的本质属性列宁曾指出:“概念来之本质,而本质来之存在”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所谓定义,就是通过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来阐明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函数的定义正是这样。大家都知道,旧教材的函数定义是:“在研究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互相联系着的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变量x在其允许值范围内,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变量y都依确定  相似文献   

11.
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理论中,问题主要出在绝对真理上.从字面意义上说,绝对真理不等于真理的绝对性,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绝对正确的反映;众解释意义上说,绝对真平与相对真理应该是互相排斥的,绝对真理是指在广度上无须扩展、在深度上无须深化的真理;从关系意义上说,绝对真理不可能既是和相对真理共处每一具体真理的属性,又是相对真理的总和。教科书在使用和论证绝对真理的时候,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矛盾。解决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摒弃绝对真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实际上,通过学术上的争鸣,一方面可以披露谬误,抛弃错误的观点,确立和发展正确的科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地用比较全面、更加深刻和更为普遍的认识来代替片面、表面和局部的认识,从而把人们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推向新的阶段。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  相似文献   

13.
<正> 真理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在发展过程中受着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真理作为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不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而且具有层次性。真理的层次性,是指人对某一事物的某一侧面、某一过程的正确认识(含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的正确认识)。真理体系的内部有不同的由性质相近的知识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这种真理的层次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方面,从静态的横断面去考察;另一方面从动态的纵向面去考察。从静态的横断面考察真理,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真理性的认识,其内部知识构成不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和列宁论绝对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和列宁是在不同的论域中使用绝对真理概念的。恩格斯把绝对真理理解为穷尽了人类一切认识成果的“终极真理”,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洞概念,任何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想法都只能导致无法克服的矛盾。列宁则把绝对真理理解为客观事物、客观实在或是绝对正确的认识;或把绝对真理等同于客观真理;有时又认为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造成他们之间差异的原因既有时代不同、论敌不同使革命理论的论述重点不同,也有革命导师对不同的思想材料取舍而产生的差别,还有语言概念的歧义和多义使他们在论述不同的问题时使用了同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把“理论联系实际”看成是实事求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同志对实事求是有一个误解,认为实事求是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但没有讲理论的重要性。实际上,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乃是实事求是的题中之意。人们通过“求”,从“实事”中引出来的“是”,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它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就是“理论”。所以说,上升到理论,乃是实事求是所追求的阶段性目标。科学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对实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没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就不会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忽视理论的这种指导作用是错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理论工具集>一书中,作者以实践为切入点,既把实践当作认识和获得真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又把真理和科学理论当作重大实践的重要指导工具;既从纵向理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脉络,又从横向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及其内在联系.这对于人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思维活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起码准则,人们的正常思维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不能认识真理和准确地表达思想。而在逻辑规律中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最容易混淆的,通过重点分析这两种规律的异同,为进一步规范人们的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通过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的递归定义引入了对苏轼庐山悟的阐述,从而对人们的一种认知模式和泛系相对性进行了探讨,它也表现了系统的另一类复杂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关系也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统计规律一直被认为是统计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但是尚未有人对此概念给出过一个规范的科学定义 .本文通过对统计规律的数量性质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 :各类统计规律都可规结为“平均数规律”,并可表述为一个大数公理 .这种结论进一步表明 ,对科学真理的实践或实验检验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  相似文献   

20.
统计规律一直被认为是统计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但是尚未有人对此概念给出一个规范的科学定义,本文通过通过统计规律的数量性质的分析 结论:各类统计规律都可规结为“平均数规律”,并可表 一个大数公理。这种结论进一步表明,对科学真理的实践或实验检验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