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加尔文教及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霍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梦幻的结合表达了其非理性主义观,揭示了对理性的绝对崇拜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等一切社会问题.霍桑把这一新的社会矛盾统一归结为一个抽象的"恶",并认为要想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都需要从"恶"入手来拯救和净化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以此达到和谐社会的建构.这暗合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同时也对当今我国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几乎没有一位象霍桑这位早期的美国作家那样,一生执着于人性恶的探究。这位敏感、满怀忧郁的作家透过社会伪善的迷雾,揭开人性虚伪的面纱,以他特有的清醒,向世界展示人性的恶,社会的罪,并苦苦探寻着人类灵魂和社会的拯救道路。生活于19世纪前半叶的新英格兰的霍桑,对自己家族的详细了解,以及对美国早期殖民历史恶的进程的洞悉,使得他面对沉闷的社会气氛和现实的恶行,深深地陷入了对恶和罪的  相似文献   

3.
霍桑是一位思想极为复杂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矛盾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思潮和清教徒家庭背景有关。这一切决定了他的作品《红字》除了包含一般性主题之外,还有其他更为丰富复杂的深层意蕴,主要表现为对人性中善与恶、爱与恨、犯罪与救赎的真诚探索,以及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心理擅变历程的真实描绘。人们对《红字》的研究也呈多元化的特色。传统精神分析对《红字》研究中存在着视域狭窄的不足,而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可以大大扩展我们的研究视域,从而使我们对文本中人物性格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美国城市化的飞跃发展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繁荣及奢华,然而这难以掩盖城市中人内心的空虚,浮躁与迷茫。本文旨在通过对霍桑短篇小说《胎记》的解读,透视城市的集成单一以及不可逆的构建对人的心灵带来的束缚,压抑与扭曲。文中首先解读城市化的文学内涵;其次剖析霍桑小说《胎记》中对现代文明产物——城市的"原罪"控诉;最后纵观十九世纪美国小说的历时统一主题:对城市及现代文明的批判及反思,以及对自然和人灵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说明了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在任何社会,任何个人都面临着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人的社会化问题。如何实现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交往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廖敏娜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7,(13):162-162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霍桑在小说中巧妙地使用象征手法,描写了17世纪人们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波士顿的生活,着力表现人生在道德与价值,自然与社会矛盾中的脆弱和悲凉。自始至终,小说中各种事物及人物形象的象征寓意都呈现出多种性,游动性,甚至矛盾对立性。本文从小说红字“A”贯穿全文的意象,场景描写及主要人物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多重的,飘渺的,进而了解霍桑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是其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8.
超验主义"自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受到评论界关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霍桑的生平与<红字>仔细研读,处处能够发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痕迹.而在<红字>中,自然,主要以森林为主,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对人的情感进行抚慰和净化.并使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9.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0.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代表作。主人公贝阿特丽丝被认为是有毒的妖孽,但是她却无异于常人,也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危害。她的"毒"实际上来源于小说中其他三位主人公——拉帕西尼医生、乔瓦尼以及巴格利欧尼教授内心之恶。贝阿特丽丝之"毒"是他们不愿承认的内心深处的傲慢、情欲、嫉妒的心理投射。贝阿特丽丝之"毒"不仅象征着清教的原罪,也折射了人类内心隐密的罪恶,从中读者可以感受到霍桑对人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历来的读者和评论家有着众说纷纭的解读.本文作者认为<红字>中的最大矛盾是对霍桑对人性的讴歌与他的"原罪"思想之间的冲突.一方面,霍桑受到超验主义中"生命热情"的感染;另一方面,由于家族和文化的熏陶,霍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清教的教义与人性的矛盾冲突,正是霍桑思想矛盾的实质根源.  相似文献   

12.
程小青被誉为"中国侦探小说第一人",他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社会,创作出具有浓郁本土化和民族特色的侦探小说。他的《霍桑探案》在人物塑造、叙事模式等方面,摹仿和借鉴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  相似文献   

13.
海丝特·白兰是霍桑长篇小说《红字》里的女主人公。在霍桑这部仅有二十四个章节的小说里,作者几乎用了十八章的篇幅来塑造刻画这一女性人物。霍桑通过对海丝特在“红字”世界里“主体”地位的确立,表达了他对男权社会中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的颠覆的倾向。同时,通过对海丝特人物的刻画,体现了霍桑早期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活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及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中,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根源即为著名的“人性恶”。关于人的培养,他以“人性恶”为理论基础,强调环境对人的改变作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点,这与马克思唯物主义关于外因对于人的影响非常一致。同时,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今社会,荀子的环境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霍桑在其代表作《红字》中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浪漫主义及其巅峰超验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自然的理解.《红字》里的自然涉及到三方面: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自然的人性以及自然的生本质,这也是霍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伦理型塑了苏州人的性格,渗入到了苏州人的生存方式中。苏州人生活在"去恶向善"的佛教氛围中,具有"善"的品性,表现为苏州人的生存方式就是"知足"。苏州人对世间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态,具体体现为:不比较、不计较;不贪求,不铺张;有节制,善于精打细算;有理性,善于在夹缝中生存。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作者所探索的是文化的死亡与抉择问题。小说的人物情节是其文化探索的象征。论者忽视的官歌孝哥这两个不起眼的形象,及塑造他们时伴随始终的佛事情节,都是作者文化思考象征。二人的命名及父母的期望,都说明他们本该是西门庆文化精神(包括封建旧价值观和带资本主义因素的新价值观)的人。二者的夭亡或幻化,体现出作者对西门庆以淫为首的恶的文化和历史的“恶”的否定,象征了其文化精神的后继无人,及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夭折,和作者最终对佛文化的无奈选择。历史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杠杆,全盘否定西门庆的“恶”,这是悲剧性的历史谬误。作者同时感到旧制度的衰亡和新的异质价值观的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刘雅悦 《科技资讯》2011,(2):228-228
契夫代表作《套中人》极为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对于人性的压迫与戕害。"套中人"别里科夫既是那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同时也是那个吞没一切新鲜事物的黑暗环境的象征。这是契诃夫对那个吃人社会提出的最为严厉的指控。  相似文献   

20.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很少有父亲出现。文章通过对出现在村上春树后期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与《1Q84》两部作品的父亲形象进行解析后认为,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父亲是日本社会"恶"的象征。与恶抗争表明了村上春树对抗日本社会体制的姿态,而村上对父亲的怀念实则为《1Q84》中塑造天吾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