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There is a trend for rapid spatial data capture supported by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latforms and multiple senso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ologies of land-based mobile mapping systems based on an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GPS and GIS technologies. The innovations and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are described. The analytic model and error model of a mobile mapping system are proposed and the application interface of digital measurable images is also discussed. A Truemap Engine with Plug-in and API is designed to manage a huge volume of stereo image series from a land-based mobile mapping system so that oth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engines can freely use the sequence of stereo images. The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measurable images (DMI) as well as mobile mapping systems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2008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urveying and mobile mapping technologies opens new avenues for the acquisition, update, fast and online processing of data. Currently mobile mapping systems are supported by a series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luding GPS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 (INS), imaging sensors of high-resolution CCD, SAR, multispectral and hyperspectral sensors, portable computers and highly intelligent processing/automation algorithms. This paper outlines recent developments of micro-GPS technology and integrated mapping systems, including accuracy,integration with GI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The definition and history of the Mobile Mapping System(MMS) is reviewed and briefly outlined. Advancements in low-cost, micro-GPS technologies are emphasised.Some new advancements of the current MMS will be reviewed to demonstrate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trends of development. A few commercial MMSs are also assessed.  相似文献   

3.
基于移动GIS和GPS集成的绿化调查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掌上电脑为移动设备,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实现了移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的集成.对移动GIS空间数据组织、GPS采集数据的GIS表达、GPS坐标转换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移动环境的GPS坐标转换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坐标转换参数的求取与平差.构建了应用于绿化调查的移动GIS和GPS集成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上海某区进行了绿化信息调查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GPS坐标转换模型和所实现的绿化调查系统,在移动环境下具有较好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工作流和移动Agent的多Web应用系统的集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特定的任务,针对多Web应用系统的控制逻辑、信息传输和集成问题,依据工作流机制和移动Agent哲理,为多Web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和框架。利用工作流的控制流机制,实现了多Web应用系统的控制逻辑,而多Web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传输和集成则利用工作流的信息流机制,并采用移动Agent技术加以实现。最后通过原型系统对其进行了例证,结果表明,采用移动Agent技术可以方便快速地实现多Web应用系统间的集成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与3S集成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掌上电脑硬件平台下,对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与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移动GIS数据模型,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移动地理信息系统,探讨了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技术,包括低内存环境下的大数据量组织与管理,与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等的集成技术,构建了一个可支持数据移动采集、定位与导航、多源数据融合等应用的集成应用服务环境.在上海某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移动GIS数据模型和构建的集成服务环境具有较好的高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分析协同环境下各协作方交互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异构问题,针对协同数据库的特点及设计方法,提出一种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环境下异构数据的集成结构模型,并对模块查询过程的算法进行描述,阐述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文档与数据库数据的映射这一异构数据集成的关键技术,解决协同数据库环境下信息的共享问题.  相似文献   

7.
 2021年是可重构智能超表面技术井喷的一年。作为未来无线网络研究中可能出现的新兴范式,可重构智能超表面有望通过软件编程的方式实现对电磁波的灵活操控,从而构建智能无线环境。盘点了2021年可重构智能超表面技术研究的关键热点,围绕其与通信前沿技术的融合,简述了其多输入多输出技术、非正交多址技术、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融合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体验式移动导游学习系统,导游可在任意时间、地点和运动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讨论了移动学习时,多源教学数据一体化传输机制和运动状态下基于语义对等的模糊人机交互策略等关键技术;以北京奥运场馆移动学习为例,验证了移动导游学习系统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了移动导游学习模式的优点,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车载激光扫描系统集成多种传感器,可以在获取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同时获取相应的光学影像,融合处理激光点云和光学影像能实现城市场景的真彩色三维可视化.本文讨论如何在车载系统的基础上对纹理的采集,纹理的重建进行研究和改进.分析了采集平台、采集的原则,建立了激光点云与数字影像的映射关系,生成彩色激光点云,重点阐述原始彩色激光点云...  相似文献   

10.
针对普适环境下参与协同设计的移动终端资源受限的特点,提出了非对称协同感知映射模型、机制和相应的共享工作空间逻辑一致性维持方法,提出了在共享工作空间视图中的3种拓扑映射:子图映射、顶点融合映射和路径简约映射。通过拓扑映射,使得在非对称映射中映射区域仅为资源受限端当前可能关注的内容,减少了协同感知所需资源,同时结合按需获取机制实现了视图感知的数据一致性维护。从而实现了普适环境下资源非对称终端有效协同设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定位、无线通讯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解决油田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能实时传输、应急反应不及时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对移动数据传输、移动GIS等技术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油田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PDA、集成了移动GIS与GPS技术的油田移动GIS服务系统的设计架构,给出了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使油田生产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徐占华  朱圣  龙川 《科技资讯》2013,(11):48-48,50
本文着重介绍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分类和关键技术,并说明了该系统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和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声纳的移动机器人环境建模仿真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isual Basic建立了一个移动机器人环境建模的仿真平台,通过仿真声纳的数学模型,采用以概率论和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为基础的基于占有率的栅格地图创建方法,解释和融合仿真的声纳数据,建立环境的栅格地图。该仿真平台提供了环境和移动机器人运动状态在线实时设定功能,其参数可调的声纳模型及根据声纳数据进行环境建模的算法设计相对独立等特点极大地方便移动机器人环境建模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传统测绘行业测绘数据不能实时绘图、实时成像、数据和图像的快速整合建模等问题,设计了基于 Web 平台,集树莓派、嵌入式微处理器和智能移动平台于一体的全景激光测绘系统。该系统使用激光雷达作为对测绘区域的数据采集工具,利用 NRF24L01 无线收发器和 Wi-Fi 模块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运用树莓 派和 STM32 微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户可使用 Web 客户端对图像和数据进行查询。系统利用智能移动平台测量数据,于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存储,并实现了测绘数据的快速建模与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既能完成测绘区域点间距、局部面积、全面积测量,历史数据重建及全景图像滚动显示,又能在强光、无光、山地和隧道等苛刻环境条件下低功耗稳定运行。该系统结合软件算法和用户友好操作界面,提高了在工程建设中解决定向、测距、测高问题的时效性,同时增添了图像与数据实时融合的测绘手段,极大地减少了装机量和测绘周期。  相似文献   

15.
GLAV集成方法中的模式匹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LAV是一种新的集成方法,它能为信息集成系统的映射关系提供更具表现力的方式.映射表示源模式与全局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研究了GLAV集成方法中产生映射规则的模式匹配方法.首先将SUDAI模型转换为模式树,然后基于树进行匹配.匹配包含语言学和结构匹配两个基本阶段,语言学匹配结合了术语关系和约束进行计算,结构匹配结合了类属性和上下文节点两个方面,并成功解决了模式规模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判断两个信息类是否是一个映射候选,经过验证后可确定它是否是一个合理的映射.最后定义了一个基本DTD来描述匹配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中激光扫描仪位置和姿态的标定方法.首先,定义了车载坐标系与激光扫描仪坐标系,将扫描仪的标定简化为2个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求取.然后,利用标准靶球球心和扫描仪特征点作为公共点,借助全站仪建立的临时水平坐标系的测量结果计算得到车载坐标系与扫描仪坐标系的转换参数.最后,通过多次试验分析了该方法的重复精度,而且在逸仙高架路上的实际车载数据采集和处理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支持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中间件的关键技术.介绍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底层无线网络和一个重要标准WAP协议,给出支持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中间件的网络体系模型.阐述移动多媒体中间件的内部框架的数据通信管理、无线位置登陆管理(包括位置登记.寻呼和切换)、事务安全管理等.给出支持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中间件的数据通信系统一个具体框架和一个应用移动多媒体中间件通信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定义并评测典型基准测序程序内存映射中的连续性分布, 验证程序的内存映射中普遍存在多样的连续性(混合连续性)。对利用内存映射连续性提高TLB翻译覆盖范围的技术进行评测, 发现混合连续性的存在能够限制现有技术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构件技术的产品数据管理服务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针对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对于集成和扩展性的要求 ,基于 CORBA (comm on object request brokerarchitecture)软件总线规范提出了一个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服务模型。该模型通过应用接口服务实现系统集成 ,统一了系统核心功能和集成功能的实现方法 ;通过全局数据模型和全局功能模型的管理进行系统的扩展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分布式技术的优势 ,系统集成和扩展的效率均大大优于传统的专用集成语言、集成接口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安全是人们享受智能生活所带来的生活便利、质量提升的前提。基于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利用智能和泛在网络技术构建一体化全方位综合实时安防系统,全面保障人类衣、食、住、行等密切相关的生活安全,有望对人类未来智能生活的理念和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智慧安防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前沿与趋势,介绍了智慧安防系统的内涵及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最后对智慧安防系统助力智能社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