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社会化的变革,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电视,在农村留守学生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媒介,留守学生身边由于缺少亲人交流,对电视的依赖日益加深。本文以电视媒介传播对农村留守学生成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影响,进而探讨规范电视媒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李锐锋 《科技资讯》2012,(7):102-102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机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之一。电视发射机主要的功能是负责电视信号的传输,而激励器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其发生故障,则会影响电视信号的质量。基于此点,本文首先对电视发射机激励器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电视发射机激励器的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祖先早就有“千里眼”、“顺风耳”的幻想。它们在当今都已成为了现实。电视这种千里眼使我们坐在家里就可知全世界发生的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最终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神奇的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楠 《奇闻怪事》2011,(9):46-60,24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3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  相似文献   

5.
王楠 《奇闻怪事》2011,(10):39-45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如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三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笔者最后针对不良影响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影响、对传者的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对策。希望本文能够对消费社会中电视媒介的良性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6.
根据北京地区观众媒介接触行为的分析,充分肯定了电视传播满足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种种需求的重要地位,并根据早期社会化时期青少年特点的分析,探讨了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从电视化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角度,重点论述了电视与青少年社会的化的关系,特别强调了电视应该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高教于乐的电视通俗化。  相似文献   

7.
韩冰 《科技信息》2012,(4):311-311
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寄托。时下,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拇指一族"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发短信、打电话、看手机报、手机小说、玩游戏和看手机电视。手机文化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笔者试对手机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高京 《科技信息》2012,(2):291-291
20世纪以来,电视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它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报纸、广播之后人们普遍使用的用来获取消息、接受教育、放松身心的大众媒介。与此同时,体育这一集竞赛、健体、养生、娱乐于一身的项目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视与体育相互选择,人们通过电视收看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了解专业的体育知识;体育通过电视传递它特有的激情和睿智,这样的组合也为电视体育的未来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传播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文德 《甘肃科技》2005,21(12):225-226
计算机互联网是继报纸、书刊、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出现的第六媒体,它的出现给了传统媒介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的冲击,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色及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了解桂东南农村受众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探寻当今农村受众生活中的媒介接触情形,反映媒介在西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原生态.调查表明,桂东南农村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处于既依赖又疏离的状态,这也表明,桂东南农村信息传播状态正处于我国东西部农村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1.
《有报天天读》节目对电视和报纸两种不同媒介新闻信息的融合无疑是电视读报类节目的一大进步。这种成功的融合,得益于理念上的创新,更得益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报天天读》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农村儿童在接触报刊、书籍及计算机网络等媒介方面少于城市儿童,业余文化生活也相对简单,因此对电视的需求和依赖要大于城市儿童。而电视制作人更多考虑的是城市儿童的取向,农村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几乎还是空白。文章拟在对浙江农村儿童电视节目进行普遍调查的基础上,引用传播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些原理、方法,试图在这一空白地带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传媒业中,期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期刊在媒介中的地位与电视、报纸平起平坐,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业获得巨大发展。然而,在报纸和电视大发展的同时,中国期刊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却明显滞后,发展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掘。比较中美期刊业,可以看出中国期刊业的症结,也能看到中国期刊业的发展道路和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4.
电视广告相对于其他媒体广告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媒体的客观分析 ,有效地提出电视广告创意及其表现上的应对性策略 ,总结出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上的规律性 ,为电视广告的创意与制作提供借鉴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体育运动与媒体活动原本是互不相及的两种事物.在现代背景之下,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教育内容依托媒体运动,实现了相关信息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工具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彰显了体育运动挑战人类极限的诱人魅力,展现了体育运动巨大的社会功能.由于电视媒体能够对于体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把狭小的体育赛场扩展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也由此聚合了千万电视观众.商务机构看到了这种聚合与广告经济的关联,创造出了一个由体育赛事—电视媒体—电视媒体广告运营商—广告主—电视观众构成的商务活动链条.为了夯实这个链条,商务机构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迫使体育赛事的国际管理组织、体育赛事的举办方,对体育运动项目规则、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时间,给予了有利于经济利益分配的修改和倾斜.据此,体育运动与媒体活动产生了商务化的趋势,并有了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机制的普遍运用,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包括电视媒介在内各种资讯载体的经济性特征日益凸显,其商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本文通过央视权威数据说明了电视媒介自身和在消防宣传中的优势,分析了电视媒介进行市场化营销的目的,进而结合市场化营销的几种具体方法对消防电视媒介的持久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同时提出了外围资讯载体和电视节目色彩设计的辅助作用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互联网、卫星通信、数字电视等高科技平台,以三网融合,信息产品与数字娱乐为载体的新媒体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融互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态势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的宏观需求和珠三角地区的具体调研都表明,新媒体采编与网站管理人才,在未来十年内都有相当大的缺口。高职学院开办新媒体采编与网站管理专业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18.
如今,中国电视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已经成为制约电视媒体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为谋求电视的进一步发展,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在"信息深加工"方面下功夫.因此,对信息深加工的研究理应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在信息深加工方面的现状、原则、方法做简单分析,探寻电视新闻信息深加工的途径,以期对电视新闻从业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电视媒体对网络语境的适应经历了从俯视到迎合的过程。《武林外传》的成功表明,在日益成熟的网络语境中,电视媒体对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合理运用可能会争取到大量网络用户对电视屏幕的回归.为避免网络语境和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电视媒体应坚持社会责任感,理性选择前行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的一些理论评论家们喜欢用“多媒体图像时代”、“景观社会”、“仿真的世界”这些前沿的学术术语来概括当下建立在“视觉图像”基础上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事实上,众多的视觉媒介,如电影、电视、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广告、动漫、游戏等,正共同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多媒体图像系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一个具有后现代特质的“多媒体图像世界”正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对周遭现实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