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pH值、温度及吸附动力学等方面比较研究游离和经海藻酸固定化的微藻Synechococcus sp.细胞生物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游离细胞吸附剂在较宽的pH值(1~12)范围内稳定, 其表面电位等电点为pH=3;在等电点前(pH〈3)细胞对Cr(VI)吸附明显增强;在等电点后(pH>3)细胞对Cr(VI)也表现出一定的吸附. 这表明Cr(VI)主要通过静电吸附到细胞上, 吸附的作用点为蛋白质表面的质子化氨基. 游离细胞经海藻酸固定化后, 其表面电位等电点移至pH=2, 但两者的吸附行为相似, 且都与在海藻酸钙上的吸附行为显著不同, 说明固定化细胞对Cr(VI)的吸附主要是游离微藻细胞的作用;Cr(VI)在游离和固定化细胞上的吸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 在其质量浓度低于1 g/L的范围内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在10~50 ℃吸附不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克服溶解性的聚乙烯亚胺(PEI)吸附重金属离子后难于从水中分离的应用难点,本文将PEI大分子通过戊二醛进行交联,使之固定到树脂的网状结构当中,制备负载PEI的纳米复合吸附剂(PEI-CMPS),并通过序批式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PEI-CMPS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更好地吸附Cr(Ⅵ),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并且在14 h左右达到平衡,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模型;在Cl~-、NO_3~-、SO■等竞争离子存在下,PEI-CMPS对Cr(Ⅵ)具备良好的吸附选择性。该复合吸附剂用NaOH进行脱附后可重复使用,但再生后的材料对Cr(Ⅵ)的吸附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Te(IV)对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Te(Ⅳ)对西Spirulina platensis和Spirulina maxima两种螺旋藻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Te(Ⅳ)质量浓度在0.01~2mg/mL范围内对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1mg/mL的Te(Ⅳ)促进作用最大,在此浓度范围内Te(Ⅳ)对极大螺旋藻生长影响则不明显;Te(Ⅳ)质量浓度大于32mg/mL时对两种螺旋藻均有抑制作用,其对钝顶和极大螺旋藻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96hEC50)分别为36.1mg/L和87.9mg/L,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当ρ[Te(Ⅳ)]≥100mg/L时,两种螺旋藻均出现严重的断裂和变形。  相似文献   

4.
5.
粘土-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铬(Ⅵ)离子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壳聚糖与粘土的结合,制备出复合吸附剂,并研究其对Cr(Ⅵ)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的粘土或壳聚糖相比,该吸附剂对Cr(Ⅵ)离子吸附速度快、吸附能力强.吸附除去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壳聚糖与粘土质量比为0.04,pH值4~6,Cr(Ⅵ)离子的质量浓度≤10mg/L,吸附平衡时间为40min,吸附荆用量为8.0g/L.  相似文献   

6.
通过一步碳化法合成磁性碳纳米吸附剂(MCNs),对不同温度下合成的纳米碳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究了不同MCNs制备温度、Cr(Ⅵ)初始浓度、pH等因素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获得吸附动力学规律,进一步对材料进行了循环吸附-解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25℃、pH=2、Cr(Ⅵ)初始浓度50 mg/L、吸附剂用量0.05 g下,接触时间为2 h时,MCN700对Cr(Ⅵ)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可达96.90%和56.28 mg/g.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更贴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MCN700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MCN700经过6次吸附-解吸实验后吸附率下降11.61%,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再生能力.因此,MCN700适用于酸性六价铬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制备磁性污泥生物炭(MSBC),对MSBC表征结果表明:MSBC比表面积、孔径和总孔容分别为58.79 m2?g-1,12.25 nm,0.20 cm3?g-1,XRD出现Fe3 O4衍射峰,红外光谱出现Fe—O吸收峰.研究不同因素对MSBC吸附水溶液中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BC为...  相似文献   

8.
改性污泥基吸附剂对水中铬(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为原料,采用添加发泡剂辅助的方法制备了污泥基吸附剂,并对部分污泥基吸附剂进行3 mol/L HNO_3改性,研究了2种改性污泥基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HNO_3改性改善了污泥基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pH是影响污泥基吸附剂吸附去除Cr(Ⅵ)的关键因素,最适pH在1.0~3.0,最佳吸附时间为3 h.25 ℃下改性污泥基吸附剂吸附Cr(Ⅵ)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HNO_3改性前后污泥基吸附剂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9.
磺化煤吸附铬(Ⅵ)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水溶液中磺化煤吸附铬(Ⅵ)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了含铬废水的pH、浓度和接触时间等因素对磺化煤吸附、还原Cr(Ⅵ)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在稀溶液中吸附铬(Ⅵ)基本符合Langmuir模型;由于磺化褐煤的微孔结构和表面存在含氧官能团的吸附中心,磺化煤吸附铬(Ⅵ)主要以HCrO4-形式被吸附,导致了水分子的脱附及H 离子的产生,从而使热力学函数△S0增加.图4,表3,参11.  相似文献   

10.
滩涂沉积物中腐殖酸对铬(Ⅵ)的吸附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滩涂环境系统在沿海近岸水体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沉积物中的腐殖物质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和较强的吸附性能,对排入其中的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渤海北塘河口的滩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的腐殖酸,对水溶液中铬(Ⅵ)离子进行了吸附平衡曲线、吸附等温线以及pH对吸附特性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1g的腐殖酸在室温条件下,当水中Cr(Ⅵ)离子的浓度为1 000 mg/L时可达到吸附饱和,吸附量为34.88 mg/g;腐殖酸对Cr(Ⅵ)离子的吸附符合L型等温吸附方程.pH对腐殖酸吸附Cr(Ⅵ)离子的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pH〈5时,腐殖酸对Cr(Ⅵ)的吸附保持相对较高水平;当pH 5-8时,腐殖酸对Cr(Ⅵ)的吸附能力则随着pH的上升而急剧下降;当pH〉8,腐殖酸对Cr(Ⅵ)的吸附能力接近为零.  相似文献   

11.
小麦秸秆热处理生物碳质对Cr(Ⅵ)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小麦秸秆为生物质代表,在200、400、500℃不同温度下,限氧碳化制备生物碳质吸附剂M200、M400、M500.分别考察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通过观察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其可能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生物碳质对Cr(Ⅵ)的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6 h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反应符合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壳聚糖与粘土的结合,制备出复合吸附剂,并研究其对C r(Ⅵ)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的粘土或壳聚糖相比,该吸附剂对C r(Ⅵ)离子吸附速度快、吸附能力强.吸附除去C 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壳聚糖与粘土质量比为0.04,pH值4~6,C r(Ⅵ)离子的质量浓度≤10 m g/L,吸附平衡时间为40 m in,吸附剂用量为8.0 g/L.  相似文献   

13.
Se(Ⅳ)对钝顶和极大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藻类生长动力学函数和藻类测试化学品毒性的标准方法,分别研究了高、低质量浓度Se(Ⅳ)对钝顶(S.platensis)和极大(S.maxima)螺旋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组中,Se(Ⅳ)的质量浓度低于16mg/L时对钝顶螺旋藻前4d的生长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当质量浓度为32mg/L时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低质量浓度范围内,即质量浓度低于32mg/L的Se(Ⅳ)在前4d对极大螺旋藻的生长的影响不明显.高质量浓度组中,当质量浓度高于560mg/L时,钝顶螺旋藻的生长被完全抑制;硒对极大螺旋藻的最低完全抑制质量浓度为600mg/L.  相似文献   

14.
利用Al_2(SO_4)_3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比研究未改性活性炭和铝盐改性的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铝盐改性的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效果好;其吸附等温线更加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且吸附属于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方式以化学吸附为主;其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受颗粒内扩散和液膜扩散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15.
以剩余污泥为原料,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活化剂制取改性吸附剂,通过恒温水浴振荡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改性吸附剂对含Cu(Ⅱ)和Cr(VI)废水的吸附性能.借助比表面积测定仪、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仪对改性前后的污泥进行了表征.比较了污泥改性前后的吸附效果、考察了溶液初始pH、溶液初始浓度、吸附平衡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改性污泥吸附剂对Cu(Ⅱ)和Cr(VI)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改性污泥吸附剂表面及孔洞均变得疏松和粗糙,且孔洞明显增大,BET比表面积为14.97 m~2·g~(-1).改性后污泥对Cu(Ⅱ)和Cr(VI)的吸附性能明显增加,在Cu(Ⅱ)和Cr(VI)初始浓度均为50 mg·L~(-1)时,吸附剂投加量4 g·L~(-1),反应体系温度25℃,pH为3.0,吸附平衡时间为30 min时,去除率比改性前分别增大了56.79%和47.60%;Cu(Ⅱ)和Cr(VI)离子最大理论吸附量分别达到21.06和14.85 mg·g~(-1).吸附机制分析表明,吸附等温线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模型R~2分别为0.998和0.999,存在单分子层吸附;在实验温度下(15、25、35、45℃)的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均达到了0.99以上,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越容易进行,说明Cu(Ⅱ)和Cr(VI)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辅.改性吸附剂能够应用于含有重金属的废水处理,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以廉价易得的农林废弃物花生壳(PE)为载体,负载对重金属Cr(Ⅵ)具有强吸附亲和性的纳米活性组分聚乙烯亚胺(PEI),制备一种新型纳米复合吸附剂PEI-PE。通过序批式吸附实验探究了PEI-PE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用动态柱吸附实验研究PEI-PE的实际应用潜力。结果表明:PEI-PE对Cr(Ⅵ)的吸附在300 min即可达到平衡,PEI-PE吸附Cr(Ⅵ)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在pH=3时,最大吸附量可达32 mg/g。在2种竞争离子Cl-、SO42-存在的条件下,PEI-PE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吸附量。2 g的PEI-PE可将850 mL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的含Cr(Ⅵ)废水处理后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0.5 mg/L),且吸附后的PEI-PE具有一定的脱附再生能力,可实现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7.
Cu~(2+)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uSO4 溶液研究了Cu2 + 对钝顶螺旋藻 (Spirulinaplatensis)的毒性影响。Cu2 + 在24和48h时对钝顶螺旋藻的半数有效浓度 (EC50)分别为46.84和23.91μmol/L,对钝顶螺旋藻的安全浓度为1.869μmol/L。与其他藻类相比 ,钝顶螺旋藻对Cu2 + 耐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澳洲坚果壳活性炭对重金属离子Cr(Ⅵ)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该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受pH值、振荡时间、温度等影响,且Langmuir等温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都能很好地描述澳洲坚果壳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其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层的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9.
在60l扁平箱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采用Zarouk合成培养基、日光灯30klx连续照射及不同的混合系统,对钝顶螺旋藻进行了分批培养。当采用气-水循环系统(WRAS)和气升搅拌系统(AS)时,培养过程中的溶解氧都有所降低,分别从6.7mg/l降低到5.4mg/l和从8.6mg/l降低到2.0mg/l。采用AS在第7d时获得了钝顶螺旋藻生物量的最大浓度为1.85g/l。仅在采用AS的培养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的有如断裂和下沉的菌丝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与水循环系统(WRS)和WRAS相比,AS应用于扁平箱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钝顶螺旋藻的培养更有效、更成功。  相似文献   

20.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热解制备生物炭,分别用FeSO_4/FeCl_3和FeCl_3对生物炭进行表面改性。表征结果显示,改性生物炭表面存在磁性颗粒和Fe—O基团,负载铁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显著增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炭吸附Cr(Ⅵ)的吸附性能优于未改性生物炭,且以FeSO_4/FeCl_3改性的生物炭吸附性能更佳,在Cr(Ⅵ)溶液初始pH为2、初始浓度为100 mg·L~(-1)、温度为30℃、振荡速率为150 r·min~(-1)、生物炭投加量为4 g·L~(-1)、吸附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FeSO_4/FeCl_3改性的生物炭对Cr(Ⅵ)的去除率达93.9%;负载铁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