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代富泥低弯度河的识别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区分古代富泥低弯度河流与曲流河,总结其沉积特征和河道砂岩的展布,为储层描述和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从不同盆地和时代的三维地震资料中识别出非辫状河也非曲流河的古代低弯度河道的展布与延伸,比较其河道(带)与漫滩的沉积差异及其与其他类型河流沉积的异同.结果 从三维地震资料中获得了古代富泥低弯度河沉积的一些共同特征:古代富泥低弯度河多发育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冲积扇扇缘和扇外;平面上可呈单河道体系,也可呈分支、交叉的多河道体系;单河道砂体规模小,一般仅数米厚;宽厚比小.结论 三维地震识别出的低弯度河道一般为多期河道砂体相对发育的河道带.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三叠系作为油气显示富集有利层位之一,目前仅对三叠系进行了盆地级的研究,而区带认识不清,层序内部沉积演化不明,对区块勘探指导针对性不强,急需开展区带化研究。利用覆盖全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岩心、测井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分析地震属性结构,识别出面积达18 000 km2的哈拉哈塘-哈得地区克拉玛依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平面展布范围,从而较准确的描述出其沉积相演化特征,为后续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断层分布来预测岩性油气藏分布提供依据。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整体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下段差异明显。下段砂体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少,反映河道影响作用减小,牙哈古隆起斜坡处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向南西展布依次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泊相。克拉玛依组上段湖盆收缩,广泛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向南西-西方向过渡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泊相。其中,在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发育下切谷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确定岩石、岩相类型,结合测井相、骨架剖面微相及地震微相分析,对扶余油层4个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为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点砂坝、河漫滩、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其中曲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发育,为物性较好的储...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道砂体横向变化快而难以有效刻画评价的问题,综合应用分频检测、相位调整、地层切片及地质体雕刻等技术对南图尔盖盆地SA区块上侏罗统阿克萨布拉克组河道发育特征及期次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分频方法检测出目的层段可能存在的两期调谐厚度不同的河道沉积体;然后,采用波阻抗分析和90°相位转换,揭示目的层段地震负振幅与河道砂岩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最后,在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内制作等时地层切片的基础上,通过河道沉积特征及典型地层切片振幅的单井标定分析,识别并分期刻画出两期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结合河道弯度、宽厚比及储集体积等参数综合分析认为,早期河道具有低弯度曲流河特征,晚期河道为具有平直河特征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且早期河道储集体积明显高于晚期河道。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双坨子气田下白垩统泉头组第一段为主力产气层段,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体系。利用岩石相与测井相转换技术对其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与对比,进一步识别出边滩、心滩、决口扇、河道滞留、天然堤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并对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为砂体空间分布预测和三维储层属性建模提供了重要依据。砂体展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结合物性资料统计分析,认为边滩砂体是研究区曲流河沉积中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心滩砂体是辫状河沉积中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6.
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观察描述、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富县组到延安组延10、9、8期的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侏罗世富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期为深切河谷充填的辫状河沉积,延9和延8期则发育曲流河沉积.这2种河流沉积经历了有规律的继承性演化:富县组河谷充填作用最强,辫状河道砂体沉积厚度最大.延10期河谷进一步填平补齐,河谷斜坡上次级河道溯源增长、侧向侵蚀使河道变宽,漫滩分布面积减小.延9和延8期,古地形差异进一步减弱,河流转型为曲流河,河道和漫滩沉积均发育.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河流沉积模式.沉积相对富县组-延安组延8油层组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东非裂谷系盆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油气发现,Tanganyika盆地与已发现含油气盆地构造及沉积特征相似,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次研究根据地震反射界面接触关系及界面上下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T14、T12、T5、T2,相应地将盆地沉积地层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4。在层序格架控制下,根据地震相外部反射形态及内部反射结构,识别出河道充填状、强振幅席状、弱振幅席状、楔状、透镜状、丘状、叠瓦状共7种地震相类型,反映河流、滨浅湖-深湖、深水等深流、扇三角洲等不同沉积体系。结果表明研究区SQ1层序时期,缓坡带孤立半地堑发育三角洲沉积,洼陷中心以滨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SQ2层序时期缓坡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发育河流及三角洲沉积,洼陷中心以发育三角洲及浊流相沉积为特征;SQ3层序时期构造抬升,缓坡带发育大型曲流河沉积,洼陷中心三角洲及浊流沉积规模进一步扩大;SQ4层序时期裂陷进一步加剧,洼陷中心发育洼陷中心发育深水等深流沉积,边界断层陡坡带发育大规模扇三角洲及滑塌沉积。  相似文献   

8.
歧南凹陷地震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的沉积体系进行更为精确细致的刻画,利用相位调整、分频解释和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该区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90°相位调整后的地震数据使地震道近似于波阻抗剖面,从而可大大提高剖面的可解释性;利用分频技术得到的一系列频率切片比用常规振幅和相位切片在捕获微小的横向变化和展现不同的沉积特征方面更加有效;歧南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沙河街组一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曲流河沉积的地层切片展现出支流汇入干流、凹岸侵蚀、凸岸加积、截弯取直和牛轭湖等一系列沉积微相特征;品质好的三维地震资料是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基础,在断层不发育的明化镇组河流相地区,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90°相位和地层切片技术,对美国南得克萨斯地区Webb县Gold RiverNorth油田上白垩统Olmos组进行地震沉积学研究,识别出9个四级层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90°相位地震资料振幅与岩性测井曲线能较好地对应,对地震资料进行90°相位转换后可以通过地震振幅分析岩相;地层切片技术能更精确地反映研究区等时的沉积分布特征,结合岩性测井资料可以较准确地分析沉积体系;Olmos组可以识别出一套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包括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曲流河相和下切谷沉积等.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地区下白垩统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观察岩心和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从单井相分析人手,结合地震、测井、古生物、分析化验资料和岩相古地理条件研究成果,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地区下白垩统各时期岩相古地理格架,阐明了沉积环境变迁、沉积发展史、沉积演化规律和沉积演化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晚侏罗世构造运动的影响,三个泉地区低幅度隆起基本被夷平,湖水向南退出,在北高南低的古地形背景下,早白垩世发育炎热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和浅水三角洲沉积。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发育辫状河沉积,由于河道的频繁迁移,辫状河道沉积在纵向上相互切割叠置,形成了厚度较大、延伸距离较远的板状砂体,向上泛滥平原沉积增多;呼图壁河组以朵叶状三角洲、浅湖和滩坝沉积为特征;胜金口组发育滨浅湖和滩坝沉积;在连木沁组沉积时期,湖水向南迅速退出研究区,广泛发育曲流河沉积。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定量地评估了隔层桁架式立体停车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分析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过程、倒塌机理,对结构在单向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抗地震倒塌能力进行了对比,并比较了不同层数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及安全储备系数.结果表明,该类型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地震倒塌性能,底层是结构抗倒塌薄弱层;随结构层数的增加倒塌概率增大、抗震能力减弱,但抗倒塌安全储备系数并不是随结构层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建议针对该类型立体停车结构的设计可以考虑突破现行建筑结构规范高宽比的限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利用叠前黏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碳酸盐岩生物礁、滩的地震响应特征,为地震资料识别生物礁储层提供依据.模拟结果显示,在生物礁两侧出现上超反射,礁顶明显见披覆现象,在礁体内部产生S形前积反射、弱反射或杂乱反射,在礁前缘斜坡相外形呈楔状且礁底为下超反射终止.此外,礁体顶底界反射产生极性反转,底部反射同相轴可能出现上凸或下凹现象,而深度域成像剖面可以消除上凸或下凹现象.  相似文献   

13.
可液化土层的位置对土层-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位置的液化土层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采用PL-Fin土体液化本构模型,使用FLAC3D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液化土层发生液化大变形时刻液化区分布、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比变化规律及差异、地下结构的位移及差异沉降规律,并与非液化场地下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有:当结构底部存在液化土层时,引起的结构位移最大,使结构下沉;结构两侧的土体液化会引起结构上浮,并使侧墙水平向向层间位移和顶底板竖向层间位移增加;结构整体位于液化土层中时,土体位移、结构位移和结构层间位移差都不是最大值,仅研究结构整体位于液化土层的规律存在不足;结构周围、两侧、底部、底部45°位置、左右两侧和底部45°位置以及底部和底部45°位置存在液化土层(B+C)位置共计6种工况下结构顶板y向层间位移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车站不同位置存在液化土层,土层液化的反应和对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液化大变形发生在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突增后的1~3s后,因此可由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的突变判断是否发生液化大变形.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大地震极震区灾害致因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12汶川大地震极震区进行的初步地震灾害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地震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密集分布,地震地表破裂带经过之处震灾最严重;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大量产生还与区内志留系茂县群千枚岩和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夹页岩、煤层等软弱地层以及第四系松散层和强风化岩石等软弱岩体分布广泛、极震区大部分地区处于河谷深切、地形高差大、山体破碎的中-高山区有关。特大地震灾害再次提醒人们,在建筑场地选址中必须考虑活动断裂问题;城乡规划建设必须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建筑物抗震设计;必须重视人-地关系和人-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三维时频分析方法在地震层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小波变换理论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对地震剖面进行三维时频分析的方法。首先将二维地震剖面变换成x t f三维数据体 ,根据振动能量在一定时间内沿频率方向作定向变化的特性来确定沉积旋回的类型。利用f t切片划分沉积旋回 ,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改变滤波档可以得到具有某种稳定性的剖面 ,利用这些剖面可以识别旋回之间的界限。再以此为基础 ,利用x t切片进行层序界面的追踪和构造断层的拾取。利用小波三维时频分析方法划分的沉积旋回和物性变化规律可以进行层序界面追踪 ,并进一步确定储层范围。这种方法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多维时频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滨里海盆地东缘生物礁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滨里海盆地东缘KJ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作常规解释中发现:台地东、西两侧枢纽地带的石炭-泥盆系分布有规律性较强的地震异常.在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锁定研究目标的前提下,以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地面地质调查等多方面的实测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地层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对滨里海盆地东缘KJ地区作了区域地质研究.然后,通过实验室薄片分析、沉积相分析、测井研究、礁复合体的地震解释等研究工作,最终认为其地震异常为石炭-泥盆系生物礁群的反映.进一步对该区石炭-泥盆系的地质-地震微相作出了划分,获得了生物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在KJ地区确定了十大生物礁群,揭示了滨里海盆地东缘生物礁油气藏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震解释中,而绝大多数的三维地震解释,是通过数据体的切片实行的。切片显示步骤是:确定切面多边形、对数据体的重采样和图像合成、切片的图像绘制。并且通常需要对切片实现播放、缩放等操作,此时,对于有限的内存采用传统的方法实现庞大的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切片播放是相当的困难的。文章提出了一种将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分块存储及显示的技术,即三维数据的砖块组织结构,并建立了快速索引机制,及砖块结构的调度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对三维地震数据切片的播放具有实时性及高效性。  相似文献   

18.
汶川震区地震动三维地形效应的谱元法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三维波动弹性动力方程推导了谱元法算法,并考虑三维真实地形及介质的衰减特性,基于并行计算环境采用谱元法和ASTER DEM模型对5.12汶川地震动的地形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陡峻地形对地震波两个水平分量的影响要大于对竖向分量的.震中附近区域的PGA最大值为671 cm/s2,高PGA区多分布于山顶及山脊区域.与...  相似文献   

19.
在2-D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似P波与似SV波耦合;3-D介质中,似P波与似SV波及似SH波均耦合于偏微分波动方程组中,为便于2-D与3-D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震波激发以及地震记录合成研究,本文首先对波动方程组本身进行了讨论,进而分别研究了二维与三维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波动方程组的解耦问题,得到了解耦后的关于位移分量偏微分方程。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铅芯橡胶支座桥梁隔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的关键技术,给出了铅芯橡胶支座的等效线性模型及主要动力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高速铁路车桥系统全桥模型,计算了隔震前后高速铁路桥梁的动力响应,分析了铅芯橡胶支座(LRB)的隔震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当支座动力参数选择适当时,采用隔震装置既可有效降低墩底弯矩剪力等动力响应,又不增加梁体位移和支座变形,起到良好的隔震耗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