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研究目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同社会上的人进行着各种交往,构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对于日趋成熟的初中生来说,班集体成员间的关系是他们社会关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2.
关于个性问题,从基本观点来说,从来就有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见解的斗争。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个别的个体所具有的抽象属性。就其现实性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生产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居于从属地位。因此,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就是人的本质。毛主席和刘少奇同志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本质。这一切都清楚说明:在阶级社会里,是没有超阶级的个性的,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会计文化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其内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包括会计人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会计内部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会计人行为对会计文化的影响(1)会计个体心理分析个体心理包括气质、性格等方面。个体心理与行为是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的基础。气质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古今中外都对气质类型进行探讨,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古希  相似文献   

4.
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心理学上一直存在着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当今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的发展是受遗传——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的。同性恋形成因素也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焦点,总而言之其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是由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发展、同伴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等多重因素交互决定的。撇开生物遗传因素不谈,本文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大背景来谈同性恋者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多与生活态度积极的人在一起,你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积极起来,因为你周围的人会给你积极的暗示。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可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对人的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产生不良的影响。积极的人,遇到挫折,不轻言失败!取得成绩,不沾沾自喜!追随积极的人,他们会不断给你…  相似文献   

6.
暗示的魔力     
《科技潮》2002,(2)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范畴,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隐性能力和素质,也是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素质资本和保障。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学生心理的情商素质教育模式,树立现代情商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情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商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缺陷与克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不仅是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将影响和制约其人生选择和行为取向。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应该帮助他们了解和克服个体自我意识的缺陷,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找准在社会中的位置,选好人生目标,成为全面发展,奉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人际交往特点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际交往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它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交往活动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人类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来源于人的合群倾向需要,这种合群倾向需要就是人际交往的内驱...  相似文献   

10.
合作能力是指个体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分担共享的心理倾向。协调活动能力及集体主义和利他性的价值倾向。 今天的幼儿是明天的主人,他们将是21世纪的栋梁。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人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而合作能力是社会交往中的必备技巧,更是现代社会中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职业事关个体的幸福和身心健康。职业选择一直以来都是职业心理学家们研究的重点,经典职业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体因素。工作心理理论将社会环境作为重要因素,提出个体职业选择的核心是获取体面劳动。该理论在未来应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索体面劳动的结构,结合不同文化研究影响体面劳动的社会环境因素,拓展其研究对象,探索基于工作心理理论的职业生涯教育。  相似文献   

12.
律师是近现代法治文明的产物。心理,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一般说来,如果个体能够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心理。但有少数人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协调,给人一种脾气古怪的感觉,心理学上称此为心理障碍。客观地找出目前律师所面临的心理障碍,是我们梳理和处理律师心理障碍的前提条件。律师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有七方面:一是自卑心理,二是自傲心理,三是嫉妒心理,四是焦虑心理,五是偏执心理,六是急功近利心理,七是攻击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出发点,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分析和论述了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关系的新发展及其赋予人的本质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对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观点,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对个体和社会关系辩证分析,论述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必要性、可行性,认为高科技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全新的社会背景而实现了新的转换: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绝对不能掩盖、取代科学技术创造的个体性;并讨论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西哲学家在人生幸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以外的哲学家有很多都没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很多人都有忧郁症、疑病症和畏惧遗传病等病态性倾向,不少人甚至有近于“发疯的内心痛苦”,进而有严重的自杀倾向;他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痛苦的。西方的分析思维使西方哲学家比中国哲学家更注重个体,往往把自己从集体和社会中独立出来,同时,西方哲学家又因过分看重细节,喜欢深入研究,遇事往往爱钻牛角尖,时常陷入死胡同不能自拔,其哲学观点也有很多不科学、不全面的地方,这是西方哲学家精神痛苦的哲学根源。中国的综合思维则使中国哲学家更具整体意识,因而能更好地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有所侧重,其哲学更贴近社会人生;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则使中国哲学家性情优良,他们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其人生也比西方哲学家幸福。因此,热爱西方哲学的人们,应该更加注重中国哲学的精神,这是哲学家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同伴关系的建立 ,受许多因素影响 ,有个体的、也有社会的。同伴间的评价对其每个个体的自身成长都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此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提高每个人的自身素质 ,是创造“绿色”同伴心理环境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个性是社会生活条件的反映。人的个性的心理特征是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阶级,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过生活;因此每一个人个性的活动都服从一定阶级的利益。社会生活条件不断地在变化着,人的个性的心理特征也就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发展。斯大林说:“人们的生活样式怎样,人们的思想样式也  相似文献   

18.
张有华 《甘肃科技》2007,23(12):274-275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保持健全的人格,并与他人及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均衡。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种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依附于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而存在,个体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最终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内涵,从单纯的个体研究扩展到群体研究,乃至扩展到社会关系层面的研究,对人的审视层次更接近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的现实,这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社会资本强调了个体参与群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的价值通过他人得到增加,社会资本对个体人力资本具有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服务于大学生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的感知、评价与适应的早期心理干预、辅导训练的课程规划.面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定位自己,明确生活与就业目标,辅导他们学会对社会环境的自我心理调适,从而在融入社会环境时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与主动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