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 TM 图象基本数据和特征基础上,建立了三川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的解译标志,编绘了该区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探讨了旱坡地和旱梯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解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对疏研究,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景观指数呈波形变化,1990~1994年,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加态势,1994~1999年呈减小态势,而景观优势度指数的变化态势与上述两个指数的变化态势相反.各景观要素的转化使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的景观格局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方面在靠近水源和流域的中上游地带,农耕发达,一般形成集约化、灌溉系统完善的农田景观;另一方面,随上游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远离水源或流域下游地带,天然生态体系破坏不断加剧,区域景观向荒漠化方向发展,说明流域中上游人工绿洲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流域下游天然绿洲大面积荒漠化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西省娄烦县岚河流域1995和2004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化土地现状图,采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县土地利用/覆被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牧业用地和水域呈持续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工矿和交通用地呈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995-2004年间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变化是耕地面积越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和分离度越大,而优势度在减小,破碎度在增大。因此,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的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向不利用于岚河上游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覆被详查资料为主要数据,在Arc-GIS支持下研究贵州省赤水河流域2000-20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动态变化特征,阐明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耕地(旱地、水田)面积减少51.84 km2;园地、水域、灌木林和裸岩面积变化程度较小;草丛、稀疏植被和森林面积分别增加了1.98 km2、2.19 km2和12.85 km2;其中,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与动态变化最显著分别为10.98%、13.18%,面积增加了33.40 km2.研究认为,除自然因素外,政府政策、工业化、城镇化等人文因素是影响流域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我国北方疆域生态安全防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以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Path-Row=130-27的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PCI、Erdas、ArcGIS等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近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非监督分类及目视解译,得到调查区林地、草地、灌木林、湿地、农田、水体、城镇七大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草地占据主要类型,面积为44.8%,城镇、工矿用地占极小比例,畜牧业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6.
玛纳斯河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人类活动对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耗水规律的影响,选取玛纳斯河流域下游莫索湾绿洲为研究区域,以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了景观斑块的转移矩阵,分析了研究区下游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该流域历史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面积最大的是耕地,约占45.08%,其次为沙地和荒地,约占43.14%;各种景观在1990~2007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草地的缩减最大,其次为林地,而增加最大的是荒地和沙地,其次为耕地。这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致使其需水结构在向耗水的方向变化,因此,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对提高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RS和GIS技术,依据水利部颁发标准(SL190-96),对辽宁省境内老哈河流域1990年和2000年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中老哈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总体有所恶化,具体表现为中度侵蚀面积明显增加,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有所减少;空间上,主要恶化区域集中于研究区中东部的大康家窝铺一带,而流域北部的老官地镇和烧锅营子乡土壤侵蚀状况则有所改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与该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3年、2006年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Fragstats 3.3软件,从研究区域内景观总体情况、景观格局变化、景观异质性描述等3个方面研究1993-2006年间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通过1993-2006年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各景观之间的转换状况。发现重庆市景观基质发生了改变,景观异质化程度增高、破碎度增加,各类用地景观的转入转出频繁。  相似文献   

9.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算法获取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1995、2008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 表明,研究区林地面积最大且呈增加趋势,共增加了100.89 km2;耕地面积共减少了85.23 k...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典型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揭示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控因素,本文以桐梓河流域1980~2015年五期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以及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最佳模拟尺度选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图。研究结果表明:桐梓河流域的景观类型异质性较强,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期间内转移过程比较复杂,各种土地类型流转中“转出与转入”现象普遍存在;桐梓河流域土地利用分析及其模拟的最佳空间模拟尺度为120m×120m;喀斯特流域林地与灌木林地的发生概率与降水量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降水量越大的地方流域的林地分布概率也不一定越高,其发生概率一般与气温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温度越高,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出现概率越大;喀斯特流域草地的分布与岩性有着极大的关系,草地发生概率一般出现在喀斯特地区以及降水量高的地区,而气温越高的地区草地出现的概率越低;从逐点对比的精度来看,建设用地的模拟准确率最高(89. 62%),水体次之(86. 15%),而草地的模拟准确率最低,其值仅为62.68%。由此可见在对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变化及其驱动力识别时,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胶东半岛黄垒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SUFI-2算法进行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率定与验证研究,对巫山水文站2011—2018年月径流量数据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设置3类变化情景,定量识别黄垒河流域内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SWAT模型在黄垒河径流模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模型率定期的R2、ENS分别为0.74和0.71,验证期R2、ENS分别为0.69和0.72;2)综合型情景模拟分析得出,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及二者共同变化均引起流域内年均径流增加,分别使年均径流量增加0.14、0.05、0.19 m3·s-1,径流量对气候变化比土地利用变化更敏感,径流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3)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得出,流域内年均径流量与降水变化成正相关,降水增加比降水减少对径流变化作用更显著,气温升高对流量变化有负效应,流量对气温升高比气温降低更敏感;4)极端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分析得出,城市扩张情景、耕地保护情景、退...  相似文献   

12.
以大汶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转移状态;结合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对大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85—201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91,土地利用转移状态为0.27,土地利用整体属于弱平衡型转换,其中水体、耕地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TM影像和2010年CCD数据三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式的解译,分别计算了2000~2010年森林、草地、水域、农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并对各类型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变化中,首先是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大,其次是水域,面积增加最大;再次是城市和森林,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最后是草地和农田,草地的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农田的面积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景观斑块类型来看,城镇用地各指数变化最大,城镇用地的斑块所占景观类型百分比、聚集度和斑块个数均呈增加态势,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形指数则呈减小态势,说明盆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城镇用地在由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中,空间分布较紧凑且连接性较好;与此同时城镇用地分割了其他类型的景观,导致盆地的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大.从景观整体水平来看,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平均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指数、斑块凝聚度、相似邻接百分比、聚集度则呈减小趋势,这说明十年间柴达木盆地景观格局总体呈现空间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16.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7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4期多伦县TM影像,结合RS与GIS技术手段,运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多伦县近23年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87~2010年,多伦县除了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外,耕地、林地、草地、居民点、水域面积均有所增加,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005~2010年最大,2000~2005年次之,1987~2000年最小;多伦县景观基质为草地景观,各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重要变化,林地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呈明显减少;除了人居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外,其他各类土地利用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均呈下降趋势;景观异质性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在整个研究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向同类型分散、不同类型间邻近、各类型间彼此混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和GIS的尼洋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8年的Landsat MSS、1988年的TM和2001年的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影像进行了最大似然法分类,得到三期土地利用图,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引入转移矩阵、变化动态度指数等,对尼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三期土地利用图中,裸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78—1988年和1988—2001年两个时期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其重心先向西北移动然后转向东南区域;草地在西北和东南区域增加尤为明显;裸地则持续减少,主要转移为耕地和草地,重心明显西移;林地在前十年先是增加,而近十几年来由于开垦为耕地而持续减少;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策因素等人文驱动力决定着尼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和MODIS数据集,得到和田河流域沙漠段河流水面面积和植被覆盖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季节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指数,得到和田河流域沙漠段生态环境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补水措施增加了流域的水体和植被面积,缓解了生态环境;并且生态补水后河流曲折系数下降,平均水面宽度增加,河流逐步朝平流化方向发展;NDVI的空间分布呈现河流两端植被覆盖量高,中间覆盖量低的特点.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得到,生态应急补水使和田河流域沙漠段水体景观和植被景观分布呈现聚集分布,有效地缓解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4年、2008年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QuickBird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小波融合、几何校正、目视解译等影像处理和提取土地利用信息,获得高新区不同年份8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专题图.利用GIS软件对2004年和2008年分类专题图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计算了2004—2008年高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和各种类型斑块的景观指数,分析表明该期间的耕地、居住服务用地减少;林地、交通运输用地略有增加;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大幅减少;工矿建筑用地和其他用地则大幅增加.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2004—2008年大量占用耕地与草地规划发展园区工业和交通设施,但是其他用地类别增加最多,说明高新区产业建设发展较慢,使大量规划用地闲置.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利用TM/ETM+数据,在对福州市1989年和2001年两期数据分别进行温度反演并分级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知识对福州市热岛的时空格局进行了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年间,伴随着福州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范围大幅增加,1989年的城市次高温区、部分中温区沦为2001年高温区和次高温区.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绿化及新城区的合理规划布局,城乡之间热岛强度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