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别研究了以水和机油作为淬火介质的42CrMo钢和双相耐磨钢淬火+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确定了双相耐磨钢和42CrMo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及性能.结果表明:双相耐磨钢经水淬和油淬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针状贝氏体+碳化物;42CrMo钢经水淬和油淬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分别为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回火马氏体+铁素体+贝氏体.经过480h的低应力磨料磨损实验发现,水淬+280℃回火处理的42CrMo钢耐磨性能最好,其相对耐磨性可达高锰钢的1.558倍.  相似文献   

2.
李晓宇  马勤 《甘肃科技》2010,26(16):90-93
介绍了新型JEF-G35淬火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并分别采用水、油、新型JEF-G35淬火介质对轴承钢GCr15进行淬火冷却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JEF-G35淬火剂处理的轴承钢GCr15,其变形开裂倾向、淬火硬度都优越于水淬和油淬,用JEF-G35代替水、油淬火是可行的,有效地解决了油淬不硬、水淬易裂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 ANSYS 软件,对圆柱形试样的淬火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得的冷却曲线进行对比.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吻合,证明利用ANSYS进行淬火过程温度场模拟是可信的.对45号钢车轮件的水冷淬火、水油双液淬火过程的三维温度场进行模拟.模拟分析发现,45号钢车轮淬件尺寸较大,自身冷却速率较慢.采用水油双液淬火,由水淬转为油淬时,马氏体的转变受到较大影响, 有可能导致淬不足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基体组织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高锰钢、高碳低铬钢(GCr15)、球墨铸铁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获得的非平衡基体组织试样的碳化硅两体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在所试验的马氏体、马氏体十残余奥氏体、单相奥氏体以及贝氏体+马氏体+奥氏体复合基体中,以淬火马氏体最耐磨,贝氏体复合组织的耐磨性仅与高锰钢单相奥氏体相当.适当地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即提高淬火温度可提高马氏体基体组织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淬火过程中试件与淬火介质间的表面换热系数难于测量的问题,采用反传热求解方法,根据实验测定的试件表面的冷却曲线,通过非线性估计法和有限差分法计算表面换热系数随试件温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氮气-雾化水混合物的冷却能力与水淬或油淬差不多。在氮气-雾化水混合物喷射淬火过程中,开始时的表面换热系数趋于平稳,在Ms点(170℃)附近,表面换热系数明显增加。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相变潜热用于增加相变驱动力,从而克服相变阻力,完成马氏体相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高铬铸铁磨球在不同介质淬火的冷却曲线、温度场、淬火裂纹、断面上硬度分布以及φ60磨球的跌落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空淬未能淬硬,水淬产生裂纹,油淬对小于φ100的磨球不产生裂纹.采用有机淬火介质A1得到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无机介质B1经适当整调也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低合金耐磨铸钢经空淬处理,获得下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综合机械性能优越。工业试验表明,用该钢制造的破碎锤头耐磨性是高锰钢的3.4倍,是低合金马氏体钢的1.8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多种化学成份和热处理规范,通过硬度试验和磨损试验筛选出的850℃油淬的低合金马氏体球墨铸铁,具有高的硬度,一定的韧性,是良好的磨球材质。用一定数量的该材质磨球,分别装入φ2.5×3.9M电厂磨煤机和φ2.2×13M钢渣水泥磨机粗磨仓运转应用,结果表明:稀土低合金马氏体球墨铸铁磨球的抗磨寿命相当于现用锻钢磨球的3.33倍和6.69倍,磨球无剥落,无碎裂。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万能力学试验机对热处理后的低合金高强度双相耐磨钢试样进行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水淬后的试样微观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双相组织;250 ℃回火后的试样微观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贝氏体;450 ℃和600 ℃回火后的试样微观组织分别为回火马氏体和贝氏体.水淬250 ℃回火后的试样具有最佳强度和塑性配比,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 491.4 MPa和1 264.6 MPa,HRC硬度为43,延伸率为9.42%.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5SiMnMoV钢连接环的淬火及回火工艺对其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5SiMnMoV钢连接环830℃水淬后,获得极细小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经520C×2h回火,具有较高的破断载荷和破断伸长率。此外。该连接环经880℃油淬,可获得板条状马氏体组织,经520℃×2h回火,产生明显的二次硬化作用,亦可获得很高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冷却介质对50CrMn钢板簧的淬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消除用油作淬火冷却介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笔者在分析了聚合物冷却介质的冷却性能后,3种浓度的281A水溶性冷却介质对50CrMn钢板簧进行了淬火工艺试验,并对试样进行了金相分析和硬度测试,随后,与20号机油进行了淬火变形、介质管理等方面的比较,进而,分析了聚合物淬火介质淬长片板簧侧弯变形超差的原因是:此类冷却介质在钢的Ms点以下的温度范围,其冷却速度远较油快所致。最后,总结出在板簧行业推广使用聚合物冷却介质时,尚需解决降低该类介质在低温区的冷却速度和使用过程中的浓度校正及变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Cr-Mo-Cu-P激冷合金铸铁气门挺杆热处理时淬火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激冷白层石墨数量、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墨数量随淬火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硬度和耐磨性则略有降低。但是,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Cr-Mo-Cu-P合金铸铁挺杆的激冷端面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物构成一个既抗擦伤又抗磨损的较理想的摩擦学表面。  相似文献   

13.
中碳低合金耐磨钢衬板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湿式球磨机讨板的要求,研制出中碳低合金耐磨钢,该钢种硬度高,韧性好,在磨蚀性介质中、受低冲击力情况下,具有较高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4.
对自行研制的新型马氏体耐磨钢20Si2Ni3进行了Q-P-T(淬火-分配-回火)及传统淬火-回火(Q-T)热处理,用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实验机比较在1.5J冲击能量、石英砂磨料条件下,20Si2Ni3钢和高锰钢ZGMn13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并用X射线测量磨损实验前后20Si2Ni3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变化,用扫描电镜(SEM)分析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经两种热处理工艺后的20Si2Ni3钢,其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均优于高锰钢。相比传统Q-T热处理工艺,经Q-P-T热处理后的20Si2Ni3钢,在保持较高硬度的同时,冲击韧性得到了较大提高;不同热处理工艺后,在硬度均约HRC45.5时,20Si2Ni3钢的冲击磨料磨损性能随着冲击韧性的增加而提高,磨损机理以显微犁削为主。  相似文献   

15.
工艺条件对钢铁废渣玻璃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材料组成和结构的设计,获得了高炉渣和钢渣用量为55%-60%,抗弯强度大于300MPa,显微硬度达12GPa,耐磨性比GCr15钢高26倍的玻璃陶瓷。探讨了微晶化工艺条件对钢铁废渣玻璃陶瓷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一定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玻璃陶瓷的晶相含量可达90%以上,晶粒大小仅0.1-0.3μm,多为等轴柱状晶,以辉石类为主晶相。  相似文献   

16.
对25MnV钢进行了常规淬火,亚温淬火及常规淬火+深冷处理工艺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淬火工艺相比,采用亚温淬火、常规淬火+深冷处理两种工艺后,在保持硬度(强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冲击韧性和耐磨性均具有显著提高,而深冷处理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结构钢的一种强韧化工艺。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rare earth (Re) and titanium (Ti) multi-modification on the impact wear behavior of Mn-B high-Si bainitic cast steel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impact wear resistance can be improved greatly with the addition of Re and Ti. Its wear loss is only about 1/3-1/2 as large as that of the unmodified bainitic cast steel. By the Re/Ti modification, coarse dendrite grains and bainitic/martensite duplex structure have been refined effectively, and the impact toughness of the bainitic cast steel is nearly tripled (10 mm×10 mm×55 mm, with unnotched sample). Consequently, the modified bainitic cast steel possesses good wear resistance under high impact. For both modified and unmodified bainitic cast steels, high hardness white layer and deformed zone are developed beneath the worn surface under the high impact wear, but th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cracks are different for these bainitic casting steels. Different models for th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cracks for both modified and unmodified bainitic cast steels under high impact wear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8.
成分及第二相组织对球墨铸钢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成分及第二相组织对球墨铸钢耐磨性的定量影响规律,从而为合理应用这一新材料和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运用正交试验、定量金相、磨损试验及数学回归处理方法,着重探讨碳、硅、铜、铬等成分及石墨与碳化物体积分数对球墨铸钢耐磨性的作用,并得到相关定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回归方程。方差分析表明,试验数据及回归方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用真空熔烧方法在 4 0 Cr钢表面制得钴基自熔合金涂层。用金相显微镜和 X射线衍射仪分析涂层的显微组织。用环块磨损试验机进行了磨损试验 ,并进行了腐蚀试验。比较了钴基自熔合金涂层与激冷铸铁、GCr15钢的耐磨性及耐蚀性。结果表明 ,涂层主要由 Co基固溶体、共晶体和碳化物组成 ,真空熔烧钴基自熔合金涂层的耐磨性及耐蚀性比激冷铸铁、GCr15钢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