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属于“诗化小说”一脉,无论在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意象性抒情以及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诗化小说”的特性。从叙事策略来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的儿童视角,叙事的主观化和叙事采用的语言,均体现了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地方风物传说由引子部分、主体部分和确证部分三部分组成,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叙事技巧。其中引子部分,常以单向递进式、“借花献佛”式、“移步换景”式、“拉郎配”式以及“特写式”等多种叙事技巧来引出并介绍其传承对象的地理位置,描述其状貌特征。主体部分使用对比式、三复式、巧设悬念和连环式等诸多叙事技巧来结构主要情节,增强其艺术感染力。确证部分则根据传说情节与可信物之间神、形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来选择是运用粘附式还是依附式叙事技巧来收束全篇。地方风物传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地方风物传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童淑华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2):27-28,30
从叙事角度解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文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综合运用的叙事技巧,叙事意向的正、反发展以及简化的叙事模式,凸现了“底层的温情”、“平凡的高贵”这一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4.
《玩笑》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小说。独特而高超的叙事技巧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而其精湛的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多角度第一人称内视角以及叙述视角的越界现象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远大前程》完成于1861年,是狄更斯晚期重要作品之一。文章从叙事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分析了《远大前程》这部历史作品的叙事艺术,并对文中不同叙事视角进行了对比分析,考究了作者在《远大前程》中叙事技巧的巧妙应用并肯定了其叙事手法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相似文献   

6.
刘逢秋 《科技信息》2008,(35):294-294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叙事学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叙事和广告的结合则产生了另一种更新的“广告叙事”。这一新型的叙事形态更加注重叙事的技巧,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具体的广告案例,来分析广告在叙事过程中具体处理方法,包括视点的选择和转换及其引发的“误会”修辞。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的作品大多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以边缘化的叙述体现出别样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分析其“文革”题材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的两大叙事特点:陌生化手法——动物视角的采用使非常态的“文革”现实生活得以最真实、最自然地展现;平常化手法——对残酷现实的平常化叙事强化了作品的理性批评力度。  相似文献   

8.
《莺莺传》是元稹“自寓”之作,高超的叙事技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品“始乱终弃”的悲剧冲突,却无法扭转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作品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述者与作者的矛盾等3个方面可以看出,爱情在男人和女人的生命中,分量是不对等的,张生的无情与莺莺的多情是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影片《最后的决斗》中,通过别样的叙事手法、角色呈现、主题展示,完善其女性形象的塑造技巧。影片巧妙地运用三幕式架构的叙述视角,借助“罗生门”式的非线性复调叙事,将故事从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展开对比,暗示出最后“决斗”的虚伪。同时,采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段,诠释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是如何被符号化定义的;从“他者”的依附、“他者”的失语与“他者”的反抗三个方面,揭示出女性“他者”命运的悲剧主题。这些技巧,为华语电影女性形象立体化与多元化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11.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12.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 ,“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 ,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 ,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 ,“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3.
叙事(narrative)又称“叙述”,就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真实或虚拟的人生经验本质意义传示与人。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事是小说文体中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小说之所以为小说在于它的故事及其讲述。有时,一部小说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叙述了怎样的故事,以及怎样叙述了这个故事。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Minan kundra)的小说新奇诡谲,风格迷人,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同的读者。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殊异的叙事风格,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拟就米氏小说叙事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干热的九月》中“陌生化”技巧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的《干热的九月》是作者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这篇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简练的作品中运用了“陌生化”技巧,使小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愉悦。本文拟从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方面解析“陌生化”技巧在《干热的九月》中的运用及其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电视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应运而生。该片的主题选择、叙事技巧及表述方式可圈可点。自播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也获得了众多奖项。文章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即叙事主体转换、叙事顺序安排、叙事细节处理和叙事节奏调整方面剖析此片,以此来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技巧。电视纪录片通过各种叙事技巧的搭配运用,更能吸引观众,会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微观地理空间是由标示里坊街巷等较小范围的地名建构的地理空间。本文重点关注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的叙事技巧——微观地理空间叙事,对其在唐传奇中的相关例证做了重点解读,进而总结出这一技巧的基本功能,分析了其在小说史上的渊源与成因,并且梳理了其在宋元小说中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唐传奇中微观地理空间的基本功能是以其真实的地理方位增强小说的真实感,部分作品中运用的微观地理空间链则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增强叙事合理性的双重功能;唐传奇微观地理空间链叙事,可能与文本写定前的口述需要、作者本人的长安空间经验以及“长安想象”这三个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作者与读者不再具备同城化的空间默契,宋元传奇小说中的微观地理空间呈现式微之态;反之,由于“说——听”环节上的同城性,宋元话本小说中继续运用微观地理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7.
作为海明威短篇小说经典的《白象似的群山》情节虽然简单,却充分体现了作者“冰山”文风的特点,在简单的情节之下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空间。但评论界对这篇小说的理解普遍带有道德主义的倾向,认为它是一个可怕的故事。本文从小说的叙事方式、人物的叙事话语以及叙事视角等叙述技巧出发,挖掘了小说文本所创造的多义空间,对以往批评界对小说的纯道德评价进行了反驳。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后期间连科尝试创作视角和技法的变异.以西学东渐来拓展“农民加军人”的细部刻画人物的小说模式。《大校》就是其中革新后的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在这作品中作家注重文本的思想意识和叙事方法的中外合璧:中国本土农民意识和西方古典希腊悲剧意识融合.中国民间叙事手段和西方当下叙事学技巧会通。“向西走”或许是阎连科和其他作家文学突围的必然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苏轼《艾子杂说》叙事有法。对于虚构的“单层语义结构”小说,苏轼善于通过叙事制造“震惊体验”,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对于“复合语义结构”小说,苏轼以“改写叙事”和“还原叙事”两种模式实现对历史和传说的“再叙述”与“再阐释”。《艾子杂说》中的叙事特征与“妙悟”的文学传统、禅悦之风的盛行和疑古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视角研究《麦克白》戏剧文本,通过分析剧中的叙事圈套、复调叙事、空间叙事以及圣经母题叙事,以说明其"套中套"的复调叙事技巧和文本叙事上"旧曲新唱"的深刻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