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2017年8月8日中国四川省九寨沟县Ms 7.0级地震事件, 分析AETA地震前兆监测设备上地震前后的数据。结果显示, 四川地区已安装的36个台站中, 有13个出现相关异常, 其中9个台站为密切相关。在异常台站中发现一种与日升日落几乎同步的电磁扰动均值波形(称为SRSS波), 有11个台站在震前出现该波形。采用 PCAETA算法对这11个台站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算得到九寨沟防震减灾局AETA台站(104.25°E, 33.26°N)的波形震前震后出现明显的异常条带, 2017年8月12日至11月20日冕宁防震减灾局AETA台站(102.17°E, 28.55°N)的AETA波形也出现震前异常条带。结果表明, AETA设备可在地震发生前捕捉到多点的密切相关的前兆异常, SRSS波的条带异常现象是比较明确的临震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分量地震监测预测系统(AETA)进行电磁扰动观测(EMD),通过观测数据特征分析和异常识别判定,并结合地震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 E TA电磁扰动观测数据与已知的环境噪声和人文噪声特征不符.基于磁传感器原理和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提出信号可能来自近地表的自由电荷变化和运动.以九寨沟Ms 7.0级地震和宜宾...  相似文献   

3.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的Ms 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 8.0地震、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九寨沟Ms 7.0级地震及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和历史地震分布、区域应力场、活动断层等资料,来揭示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动力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之间的交汇区,显示活动断裂的交汇区对此次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2)发震断裂为虎牙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属于高倾角左旋走滑型地震;(3)震中位于虎牙断裂北段的北部地震空区,充填了1973年和1976年4次大于Mw6.0级地震空区;(4)此次地震位于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应是汶川地震的应力传递和触发的结果;(5)此次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部顶角区,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向北东方向的挤出是驱动此次地震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2018年9月28日印尼Ms 7.4地震为背景, 利用张衡一号电磁卫星观测的ULF磁场X, Y和Z三分量数据, 采用滑动四分位(IQR)算法、滑动主成分分析算法(PCA)和短时傅里叶变换算法(STFT), 对震中范围的时空电磁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3 种算法都能有效地提取到震前异常。1) X,Y和Z分量均值震前7天开始出现异常, 随着发震时间临近, Y和Z分量的异常程度逐渐增加, 震前2天达到峰值, Y分量最大异常达到0.7 nT, 震后异常慢慢消失; 2) 震前5天主成分出现异常, 第一主成分占比急剧下降, 下降幅度超过15%, 第二、第三主成分占比急剧上升, 异常持续3天; 3) 震前9天, 13和25 Hz功率谱密度占比同时出现大幅异常, 13 Hz占比上升35%, 25 Hz占比下降超过40%, 13 Hz占比出现正异常, 最大正异常达到0.1, 25 Hz占比出现负异常, 最大负异常达到?0.15, 震后异常消失。结合同时段的太阳地磁活动情况, 认为上述电磁异常可以作为印尼地震的前兆。  相似文献   

5.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s 7.0地震.其诱发因子主要是巴颜喀拉板块强烈运动,使得青藏高原板块向东运动,把能量从塔藏断裂释放出来,导致了地震的发生.由于九寨沟景区内植被密度大,地形复杂,给常规的测量方法提取形变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利用D-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  相似文献   

6.
九寨沟\"8. 8\"地震后余震一直持续,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威胁,进行余震监测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薛家坝不同地基类型、不同高程处各监测点的地震动响应分析揭示:处于深厚覆盖层场地的1#监测点记录到的峰值加速度 2#监测点参考点,说明局部范围内不同地基类型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要比地形放大效应更为显著; 1#监测点阿里亚斯强度最大值分别为2#及参考点的1. 5、5. 1倍,而处于相同地基条件的2#监测点阿里亚斯强度最大值约为参考点最大值的3. 5倍;傅氏谱分析发现:深厚覆盖层场地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强于完整基岩场地,2#监测点同一高程不同埋深对地震波具有选择放大作用,距离洞口越近放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超限率方法分析了淮南台2013—2015年电磁扰动数据。结果显示:2015年3月14日安徽阜阳4.3级地震前40天左右电磁扰动脉冲超限频次和超限幅度均出现明显的增强,异常持续10天;进一步分析了该台异常时段电磁扰动的脉冲的时间分布及日变化,认为2015年该台电磁扰动脉冲增强变化与阜阳4.3级地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2023年积石山Ms 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 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 Ms 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1 cm和7.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1 m,主要集中在地下0~8 km.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 6.0级地震对比发现,长宁地震地表最大形变量为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8 m,均大于积石山地震,推测积石山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为震区居民房屋相对集中、房屋抗震性能差和黄土区场地地震波放大效应等.  相似文献   

11.
以茶毛虫生长发育的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是一个极有实际操作价值和评价可信度的模型,当电磁辐照频率高于100 kHz时,茶毛虫生长发育指标数值均与电磁辐照频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信号场作深圳宝安机场的雷暴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深圳宝安机场200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研究近10年来雷暴发生的气候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宝安机场夏季雷暴日500hPa高度信号场共同特征,并根据主成分分析前3个模态归纳出3种易出现雷暴的天气类型:台风型,高空槽、切变线型和副热带高压型;其中近10年来副热带高压型在夏季出现的频次最高。从年际变化来看,高空槽、切变型和台风型都是呈减少趋势,而副热带高压型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质指标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方法。对太湖11个监测站CODMN、BOD5、DO、NH4N、NO2、NO3、TP、TN、PO4等9个水质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计算,探索其相关关系,为水资源规划、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占总方差87.26l%的两个因子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经分析两个因子的物理含义分别为富营养化因子和耗氧量因子。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方法能真实、准确分析出太湖各站各水质指标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对从90#和93#两种汽油的50个实验样所取的特征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再结合Fisher判别方法对这两种汽油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与不采用PCA法而直接计算数据所得出的Fisher判别结果进行比较,前者的分类正确率达到100%,而后者却只有50%.结果说明采用PCA方法事先对数据处理可以大大的提高汽油分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宜巴高速公路郑家垭隧道进口弃土场典型实例,在常规正交试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改进正交设计法,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该区域弃土场边坡稳定性的6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该处边坡稳定性的敏感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弃土场边坡滑面处土体的强度参数以及边坡的临空面形态对其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容重和坡率对弃土场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结果与灰色关联法、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因此认为该改进的正交设计法得到的结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主成分分析在棉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七师125团棉田进行质量评价。随机选取50块耕地共10个变量(评价项目),对各变量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Ⅰ~Ⅲ主成分代表了评价指标的87.91%信息。根据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划分棉田等级,分析结果与其它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核主成分分析中,给每个训练数据赋予一个置信权重,将训练数据视为样本空间的模糊点,研究了基于模糊点数据的核主成分分析.数值模拟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异常点对主成分的影响.同时,该方法也为数据先验信息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元泛函主成分分析(FPCA)已经在fMRI上成功进行了应用,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运用多元FPCA对MRI进行探索.本研究将一元FPCA推广到三元并应用于MRI的图像特征提取,并对提取的特征进行了后续研究,提出了一整套MRI病理及正常图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流程是先对MRI图像进行预处理(图像配准和图像分割),得到脑脊液图像,然后运用三元FPCA对脑脊液进行特征提取,再对提取的特征进行选择,随后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特征进行聚类,来判断图像所属的类别(正常或异常),从而达到颅脑MRI图像病变筛查的目的.将该方法应用于颅脑MRI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中,结果发现,相比于传统PCA,三元FPCA展现出更好的特征提取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图像分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