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开发中的生态民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开发中生态民族学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是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消失而提出的。生态民族学倡导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探索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并存和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民族学,在世界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界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联时期民族学在理论方法、现实问题和世界民族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苏联解体对当时的民族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经过多年排徊之后,俄罗斯民族学界在世纪之交提出民族学全球化的问题,预示着俄罗斯民族学正在努力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民族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虽然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诸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根源在于,迄今尚未从理论上解决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怎样有机结合这一难题。民族学与经济学可以有两种结合方式:一是以民族学为主,二是以经济学为主。过去20多年的理论探索表明,民族经济学采用以民族1学为主的研究思路,难以解决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问题,难以建立起民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框架。民族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总体研究思路从民族学范式向经济学范式转变,民族学与经济学、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应当是经济学框架内的结合。民族经济学是研究多民族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性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三大目标之间的最优化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民族文物门类众多,数量巨大,内涵丰富,特点突出,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各地在保护民族文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虽然如此,保护民族文物依然任重道远,抢救民族文物实乃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富矿地域,对西南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对理解和梳理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及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极为重要。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杨志强教授就是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杨志强教授1962年6月生于贵州贵阳,苗族,籍贯为贵州省黄平县人。他于1983年获得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至198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师从民族学家陈永龄先生攻读"跨国界民族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由此从历史学转向民族学研究,在获得该方向民族学硕士学位之后,于1989年至1993年间在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开始从事贵州地域的民族文化研究。次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海外求学生涯,依然将  相似文献   

6.
对中华民族的研究应该是中国民族学的神圣命命,开展中华民族学的研究开拓着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新篇章。“民族的复合,复合的民族”的研究将因为中华民族族体复合的研究在世界民族学研究中揭开新一页,对中华民族的研究是中国各族人民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需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民族院校的民族学研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也存在其不足。提高民族学研究的质量水平,可采取以下对策:第一,推进"大民族学"的建设,带动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创新;第二,创新民族学的研究组织模式;第三,创新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1):F0002-F0002
民族学是重庆三峡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之一。2002年创建民族学系,是重庆市属高校中唯一的民族学教学、科研单位。由民族学本科专业、学院民族预科部、学院民族研究所组成,现有本科、预科学生308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开设了由教育部规定的16门民族学基础课  相似文献   

9.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在 2 1 1工程建设中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成为全国一流的学科。高教授一边当领导 ,一边做学问 ,不仅以大魄力整合了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 ,而且用大手笔领导了“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 ,出了成果 ,出了人才。在民族学的发展方向上 ,主张民族学与自然科学交叉 ,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传统民族学不能解决的某些难题 ,使民族学显得更有包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自觉的民族学的研究发生在世界市场拓展的初期,跨民族和国家地缘的全球性经济交往以急切的进度推动着民族的复合,民族学的研究应该随民族现象的衍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民族的复合,复合的民族”的研究应该是民族学研究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民族学界应该和可能为《复合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为落实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意见,近日,蔡明德院长代表学校与辽宁省民委签署了“关于同意大连民族学院科技处与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合作协议的意见”。同时,在沈阳与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学举行了座谈会,围绕“民族学”的学科建设进行了学术交流,肯定了我校教师与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在满族化等方面的合作研究;肯定了我校科技处与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关于学科共建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教育人类学有不同的流派。以美、英为代表的“文化一教育人类学”强调经验研究,注重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在我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源于作为其学科母体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与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研究的民族教育学不同,教育人类学并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注重田野工作等传统人类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院校理科学科建设的新趋势--关于民族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现代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及民族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特点,阐述了建立民族生态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民族生态学与生态民族学的研究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大连民族学院学报》是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大连民族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文理合刊。自然科学有"草地生态""生命科学与环境资源""机电与自动化""土木建筑与设计""物理与数学""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教学与管理"等栏目;哲学社会科学有"北方民族""民族学""和谐社会""文学""语言与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旅游管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政治  相似文献   

15.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是以全国56个民族的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民族学专业博物馆。馆内设综合管理办公室、藏品部、陈列部、研究室和学生志愿者中心等机构。馆藏有各民族的锦旗、革命文物、土特产品、生产工具、服装、皮毛、古器物、历史文献、珠宝器、武器、乐器、宗教用品等14类文物共2万余件。其中服装、首饰、宗教器物、台湾少数民族文物等数量大、精品多,有些还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族人民赠送给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礼品,具有极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稿约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3(6):551-551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是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大连民族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辑开辟有"生物与化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机电与自动化""土木建筑与设计""物理与数学""教学与管理"等栏目,社会科学辑开辟有"民族学""和谐社会""文学""语言与文化""经济学""管理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强调了"历史"和"整体"的观点,为"族别"范式的民族史与民族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但"多元一体"并非是自我封闭的学说,20年来,它一直在接受学术界的检验,并持续地有所深化和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把"多元一体"理论运用到对东北民族的研究上,最近组织部分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博士生进行了一次学术笔谈,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他们对"多元一体"理论的体会和见解。这组论文为"多元一体"理论积累了来自东北民族、地域、文化的实证性研究案例,有助于推动这一理论的深入发展。本刊编辑部"民族学"栏目特在本期刊出。  相似文献   

18.
范宏贵的教学与研究范围包括华南与东南亚某些相关的民族,涉及学科较多,有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其论文和著作是辛苦劳动、以勤补拙得来的,在壮泰族群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上,结出硕果,惠及学术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将于 2 0 0 8年在我国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 ,有利于推动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宣传、展示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 ,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和经济交流 ,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苗蛮图”是清代以南方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众多画册的泛称,比较真实地表现了这些民族的状貌、服饰、风俗等,是历史民族学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瑰宝。“苗疆”是“苗蛮图”的发源之地;“黔苗图”是“苗蛮图”之始。“苗蛮图”的发掘、整理、研究、出版意义重大,应该引起民族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