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启美 《甘肃科技》2014,(8):130-132
回顾性分析了21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21例肿瘤中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6例。21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2.5-15cm。5cm者5例,≧5cm者16例。15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腔外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界限不清,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明显的不均匀性强化多为恶性。良性CT显示一般小于2cm,密度均匀,边缘无分叶,界限清楚,均匀强化。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选取景泰县人民医院1995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消化道出血和排便异常等症状,29例中,恶性12例,潜在恶性有6例,良性有9例,采用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27例,占95.5%;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20例,占72.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12例,占40%、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2例,占6.9%。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度高。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依据,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64排螺旋CT的影像特征与病理。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征象。结果 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直肠间质瘤1例,食道间质瘤1例;20例病理结果当中,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间质瘤8例,恶性间质瘤7例。结论: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形态、大小、CT增强特征、瘤周侵犯及转移等影像学特征,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2001年12月~2008年4月收治的4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腹痛及腹部不适23例,消化道出血18例,出血伴腹痛13例。贫血2例,病程2天。6年。诊断治疗方式:剖腹手术20例,剖腹探查13例,ECT7例,腹腔镜探查3例。手术方式:胃部分切除13例,全胃切除4例,小肠切除20例,左半结肠切除3例,结肠造瘘3例。结论GIST为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方法对本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以黑便、腹胀、腹块、呕吐等症状就诊者10例,因其他部位肿瘤手术探查发现者2例,二次手术切除者2例.根治性切除者27例,姑息手术者2例.术后死于GIST者4例,因其他疾病死亡者10例,失访3例,存活者1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伊马替尼治疗有着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免疫组化及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GIST的43例患者资料,并行免疫组化染色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岁,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84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22例(51.2%)发生于胃,14例(32.6%)发生于小肠,4例(9.3%)发生于大肠,3例(7.0%)发生于网膜、肠系膜。免疫组化测定DOG1阳性41例占95.3%,CD117阳性42例占97.7%,CD34阳性32例占74.4%。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和腹腔,其恶性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和发病部位密切相关;CD117和DOG1阳性是诊断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多种抗体联合应用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后处理三维重建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手术或内窥镜活检证实胃肠道疾病的MSCT三维重建并与大体病理解剖对照;所有病例均运用16层MSCT进行螺旋扫描,扫描后运用后处理图像技术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显示(Raysum)三维重建.结果:65例中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准确39例;对病变大小、形态、癌肿向周围侵犯的程度、肿瘤灶周血供等情况清楚显示.结论:MSCT结合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胃肠道肿瘤的定位、病变累及的范围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患者,经手术或病理活检确诊为胃肠道肿瘤,回顾分析其临床以及彩超诊断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病理确诊,3例为胃淋巴瘤、4例为小肠平滑肌肉瘤、3例为胃部平滑肌肉瘤、7例为空结肠恶性间质瘤、13例为胃结肠腺癌,其中2例结肠腺瘤漏诊,彩超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为93.3%。结论彩超用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的痛苦小且诊断符合率较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技术要点及在门静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02例患者低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检查资料,其中正常30例,异常72例用2D FFE序列测定造影剂循环时间,根据公式:延时时间=循环时间-1/4采集时间,计算延时时间.使用高压注射器从一侧肘静脉注入造影剂0.2mmol/kg,用3D FFE序列行冠状位扫描,对第二组门静脉期数据进行最大密度重建(MIP).结果:102例患者中,30例MRP表现正常,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肝内5级以上分支,脾静脉及肠系膜静脉亦清晰显示.72例异常,其中肝癌门静脉癌栓28例;门静脉血栓19例;门静脉狭窄21例,其中胆管癌2例,胃底巨大肿块1例,肝右叶巨大血管瘤3例,肝门区肿大淋巴结12例,胰头占位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1例.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技术在低场磁共振机上能很好应用,成像效果与高场磁共振机无显著差异,能很好地显示门静脉结构及肝内分支,并能准确地评价门静脉阻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张瑜  刘美 《甘肃科技纵横》2013,(11):121-12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诊。方法:选取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文中简称我院)2003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胃肠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42例中,恶性22例,恶性潜能有6例,良性有14例。主型为梭形细胞型30例,占71%;主型为上皮细胞型7例,占16.5%。CD117阳性39例,占97.5%;CD34阳性34例,占8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度高。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和肿瘤大小是决定肿瘤的良恶性的主要依据,CD117、CD34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诊断肺栓塞的检查方法、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MSCT图像.21例患者均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延迟约20秒,从肺尖到膈下行MSCT扫描,图像传至ADW4.2工作站行MPR、MIP、VR重建.结果21例患者肺动脉充盈良好,血栓表现为部分或完全腔内充盈缺损.对PE的显示MPR效果更佳.结论MSCT是肺栓塞安全、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对肺栓塞的治疗及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55例患者的局灶性病变(黏膜形态异常,黏膜色泽异常)纳入研究,排除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及既往有胃手术史患者.结果 病变轮廓观察: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BI最清晰,特别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胃小凹的形态观察结果: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对于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NBI具有绝对的优势,155例患者中发现轻度异性增生16例,中度异性增生7例,重度异性增生3例,早期胃癌3例.结论 NBI技术操作简单,能够清晰显示胃黏膜轮廓,经放大可清晰观察到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异性增生检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特点,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各种原因所致肠梗阻病例的腹部X线平片、MSCT及临床资料,将X线平片、MSCT与手术/内窥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肠道肿瘤或肿瘤性病变(癌、间质瘤、淋巴瘤、息肉等)17例(28.8%),肠粘连23例(39%),腹腔/肠炎症性病变(小肠克罗恩氏病、阑尾脓肿、腹壁脓肿、盆腔炎、小肠/结肠憩室炎等)9例(15.2%),腹疝(腹外疝)5例(8.5%),先天性巨结肠2例,肠扭转2例,肠套叠1例。腹部X线平片与MSCT准确显示肠梗阻程度病例分别为42例(71.2%)和55例(93.2%)。结论MSCT在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势,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性及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6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结果:60例中20例发生在胃,14例发生在小肠,12例发生在结肠,9例发生在肠系膜,5例发生在食管.光镜下有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两种形态.肿瘤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16例),神经源性分化型(9例),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2例),未分化型(23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34阳性40例,CD117阳性60例,部分病例Aetin、SMA和/或S-100、PGP9.5阳性.肿瘤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分化.结论:GIST是发生在消化道的-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特征为CD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66,7%。光镜下细胞形态相似,不易分型,需做免疫组化分型,并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免疫组化分型等综合分析确定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E-钙黏素(E-cad)和N-钙黏素(N-ca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16例GISTs中E-cad和N-cad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GISTs中E-cad阳性表达率为59.26%,N-cad阳性表达率为76.39%,E-cad和N-cad表达与GISTs的发生年龄、性别、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GISTs的病理分级和是否远处转移有关(P<0.05),且E-cad和N-cad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 E-cad和N-cad联合检测可作为判定GISTs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高场MR对肝转移瘤(Hepatic Metastases,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MRI于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对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尤其增强扫描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更显著高于MSCT(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MRA成功显示16例,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MRA成功显示13例,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高场MR的综合应用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统结石、占位及畸形中的技术与应用.方法:对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扫描的病例91例,扫描包括常规薄层平扫、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所有数据传输到Vitrea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CPR、VR及MIP等三维重建.结果:(1)重建图像质量与扫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2)所有病例图像三维重建后,图像能旋转、切割、放大等清晰显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细微结构、形状、走行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结石患者可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扩张的肾盂和输尿管;(4)肿瘤者局部管腔内造影剂柱变细或突然中断,管壁不光整;单纯狭窄者管腔呈逐渐变细,管壁无增厚(.5)迷走血管压迫狭窄者均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6)重复肾并输尿管畸形者显示双肾盂、双输尿管.结论: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方法,MSCT应用CTU重建成像在泌尿系结石、占位、畸形诊断中与静脉泌尿系造影(IVU)相比有明显优越性,更能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MRC和EMRL两种EMR技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病人(其中食管病变5例、胃内病变13例。超声内镜及病理检查早期胃癌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增生性息肉7例、扁平腺瘤6例、不典型增生3例)。7例用EMRC、11例用EMRL技术进行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结果EMRC技术对食管平滑肌瘤、增生性息肉、扁平腺瘤、不典型增生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100%、85.71%、85.71%,平均92.86%。而EMRL对胃早期胃癌,增生性息肉,扁平腺瘤,不典型增生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100%、90.91%、90.91%,平均95.46%。结论EMRC和EMRL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癌前期病变、黏膜下肿瘤及宽基息肉等均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作为一项微创内镜技术,可替代部分胃肠道早期癌肿的外科手术治疗,降低治疗费用,且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于11碳-蛋氨酸(11C-Methionine,MET)在良性病变和在低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目的是筛选出术前用11C-MET和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两种显像剂进行脑正电子断层显像(PET/CT)成像对良性和低级别胶质瘤(共2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两种显像剂分别对上述两种病变的显示能力,病变边界勾画情况以及鉴别诊断价值,为11C-蛋氨酸在脑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脑内占位病变22例(其中良性病变5例,新发低级别胶质瘤WHO I级和II级共17例).每例外科手术或活检前均行18F-FDG和11C-MET PET扫描(两次扫描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根据病灶及正常对照区(大脑对侧相应正常区域)勾画出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平均值测量,计算良性及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非瘤比(tumor/normal brain uptake ratio,T/NT比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对比两种显像剂在上述两组病变中T/N比值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1C-MET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1.59±0.28和1.52±0.48,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在良性病变和低级别胶质瘤中的T/NT比值分别是0.91±0.48和0.77±0.65,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本组所有22例病变中,11C-MET显示病变呈高代谢者19例,18F-FDG显示病变呈低代谢者17例.(3)11C-MET所示病灶边界清晰者17例,18F-FDG对病灶边界显示清晰者仅2例.(4)17例病灶显示清晰的患者11C-MET显示病变范围均大于18F-FDG.结论:虽然11CMET和18F-FDG两种显像剂均无法将良性病变与低级别胶质瘤区分开,但11C-MET对病灶侵犯范围及边界的显示均明显优于18F-FDG FDG,11C-MET还可检测和随访低级别胶质瘤(即惰性肿瘤)的生长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预后及治疗信息,因此,11C-MET可常规应用于脑内占位病变的显示,且其效果优于18F-FD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