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质”,在哲学上是同“现象”对举的范畴,指的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它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的分析理应从教育的构成要素中去寻找。如陈桂生先生所说:“就教育的发生来说,教育对象是教育存在的首要前提。在不存在受教育者的场合,教育对象无用文之地……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的主人。”对于教育的考察,须从人的立场开始。  相似文献   

2.
王妍 《科技信息》2009,(10):126-126,129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人们对“翻译”这一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主要体现于人们给翻译所下的定义,因为“定义”是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它是指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地说明。  相似文献   

3.
“质”和“本质”都是唯物辩证法中重要的基本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提出这样的问题:“质”和“本质”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一样,为什么要有两个范畴?如果不同,它们的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关于这一点,教科书中的叙述给人们的印象是模糊的。例如对事物的“质”,教科书是这样论述的: “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质变就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关于“本  相似文献   

4.
1 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资源信息与知识、智能都属于认识的范畴,关系十分密切但又各有内涵。信息的范畴大于知识和智能。信息是指“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可以表征事物的东西”,也是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留下来的各种记录。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会产生信息,信息本身是动态的、无所不在的,一切事物都会发出信息。“知识”是信息升华的结果,是人们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社会现象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由此可见,信息是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概念,智能是研究能力和获取…  相似文献   

5.
和谐这个概念有许多含义,如美、优雅、简单、整齐、对称、有序、规律等等。它的定义可简述如下:“……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中协调一致。和谐的本质是杂多的统一、对立的统一、多样的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一般来说,“和谐”是一个美学上常用的范畴,“美即和谐”是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派。但从科学史上看,“和谐”对自然科学发展却有微妙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联系与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对于发展和完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很有意义的。故不揣冒昧,略抒己见,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一在辩证法中,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的关系。就整个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唯物辨证法的一对范畴——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关系,指出事物在总的方面,在方向上表现为必然性,在具体实现上表现为偶然性;必然性是本质级范畴,偶然性是现象级范畴;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现象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达到规律性的认识,使人们从自然里得到自由;由于一个必然的事物表现出许多偶然的现象,从而使对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是不可穷尽的,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转化,使必然性表现出级的差别,从而使对事物的认识在深度上也是不可穷尽的,且使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发展往往是“扬”和“弃”的结合,具有“扩展”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老子》中的“自然”范畴指一种状态,一种自本自根自成的状态。天地万物全体的自然就是“道”,这种本然状态就是“道”的根本属性。而这种状态却是言说不尽的,故老子的态度是“希言自然”。究其实,自然状态是万物内在目的和内在超越性在自由状态下的实现,这种万物内在的自发性是“道”所蕴含的特有精神,也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 一、如何讲解哲学概念1、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哲学概念。哲学概念,其外延广泛,内涵丰富,文字表述高度抽象概括。如何讲清哲学概念,是哲学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难题。有的教师讲解哲学概念,功夫不花在对概念内容的分析上,只是从词义上作诠释,或用事实作例解,有的虽有一些分析,但以偏概全,零散无序,这都只能给学生留下空洞抽象、浑沌笼统的印象。事实上任何一个哲学概念,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要使学生对哲学概念获得准确而全面具体的了解,应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要素及其结构,作出透彻的分析。如讲“矛盾”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以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应该按其内在逻辑分成三个层次分析,一、矛盾是关系不是实体;二、关系的承担者是事物或事物内部各方面;三、关系包括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在这分析之后,再举事例说明。又如讲“实践”概念,“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就应该从表述中归纳出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作明确的解释。再如讲“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就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释。一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相区别;二?  相似文献   

10.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诸多范畴中,“风骨”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极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尝试把“风”和“骨”分开来论述,试着考察“骨”这个范畴的历史流变:从先秦“骨”、“利而坚”的本义,到两汉时期相术中的“相骨”,再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术语之“骨”,最后到《文心雕龙·风骨》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之一。从它的一般作用和社会职能看,教育作为人类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代代相传的一种手段,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社会职能,它属于永恒的范畴,但从教育发展演变的过程和教育为谁服务的本质看,教育随着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政治(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属于历史的范畴。不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教育,虽然属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并为它服务,但因它不但具有在社会发展中将那些逐渐积累、逐步提高,越来  相似文献   

12.
现象的本质的矛盾及矛盾层次说——兼评“一分为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了本质的矛盾是一分为二的,现象的矛盾是“一分为多”的,一切矛盾都具有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3.
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等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 ,“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1 ]。五行之间有其内在的变化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反应为五行的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五行的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的这种抽象特性 ,来归纳各种事物、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 ,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 ,是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五行相生 ,说明了…  相似文献   

14.
“格物致知”自在《大学》中作为道德伦理修养的命题提出,经“二程”、历朱子学到阳明学,其内涵有了很大变化:在程颢、程颐那里,“格物”即是“穷理”;朱熹则认为“格物致知”即是要探究自然界即伦理道德 现象以求内在规律,在他看来,这内在规律也即“仁义礼智之总名”;“阳明则是把我“心”之“良知”推致到事物上,事物就有了“理”,一切事物之“理”,皆有我心推演出来,从而解决了朱子理论一人无法格尽天下之物和所格之理与心中之理无法统一的矛盾。朱子学与阳明学中格物致知观有很大不同,但都服务于各自的理论体系、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论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十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律是事物内部普遍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办公自动化是新兴事物,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回顾我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十几年发展历程,个中滋味,相信凡是过来人都有不少切身 体会.这里不惮浅陋,推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十大关系”供诸君斧正,同时也希望能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对今后的系统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理想化方法是科学抽象的常用方法。它以客观事物为原型,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最本质的问题,在思想中建立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通过“纯化”的理想条件、理想过程、揭示现象的本质和事物运动的规律。理想化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建立理想模型和设计理想实验。通过分析电力线、理想气体、分子、原子核式结构、质点、刚体、理想流体、理想气体、单摆、孤立系统、绝热系统、可逆过程、准静态过程等物理模型的构成和伽利略斜面实验、牛顿“高山大炮实验”、爱因斯坦的“闪电实验”,阐明应用理想化方法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简化过程、揭示规律,超越现有条件建立物理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验表明,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电流和弱流有形式因子,这是强相互作用粒子内部结构的直接反映。事物的各种性质是由它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不承认基本粒子有内部结构,不透过现象去分析基本粒子内部的特殊矛盾,就无法深刻认识基本粒子的性质和它的相互作用机构。在我们看来,这就是多年来人们用微扰论或色散关系方法不能满意地介释  相似文献   

18.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就其本身来说,都潜在着“矛盾对立统一”这一法则。不仅事物本身是这样,而且,这一事物涉及另一事物时,同样地也要形成一个“矛盾对立统一”,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前进都离不开矛盾斗争。按照这一法则,对照农林牧业,依然如此。农作物包括林草在内,除了本身内在的矛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心理学上讲,价值观是指人在对事物属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其自身的需要出发,形成的与事物价值有关的、对其行为起指导性作用的观念系统.它包括三个基本成分: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方式.可以从人选择的事物价值的类别、事物价值的直接接受者等不同角度对价值观进行分类研究.从本质上讲,价值观是一种认知,属于人的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