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肖玲 《科技信息》2009,(4):10-11
在儿童语言习得领域,动词习得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儿童怎样习得动词的语义?一些儿童语言习得专家提出了著名的句法启动猜想,认为儿童天生具有联系语义与句法的能力,因此能通过观察动词所出现的句法环境来推测动词的语义。本文作者通过对汉语儿童语言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动词论元结构的仔细研究,发现句法启动对儿童成功习得动词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2.
从英语非作格动词的生成出发,探讨汉语的非作格动词可以带宾语现象的表现特征,认为当单个非作格动词与结果补语构成动结式复合词后,结果补语这一句法手段使得非作格动词后面可以带名词词组,然而其论元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该假设不仅能区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而且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在极短的时间内习得母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种族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角度看,口头语言的发展总是先于书面语言。心理语言学研究一致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为童年时期。就二语语音习得而言,相关研究一致认为,二语语音习得受临界点制约:即二语语音习得者在十二三岁前更容易习得较纯正的二语语音;而早期纯正二语语音的习得对今后的听、说、读、写乃至最终熟练准确地掌握第二语言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参照母语语音习得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通过使儿童频繁接触各种纯正英语韵律语篇,如英语儿歌、顺口溜、短小故事等方式,充分培养开发他们早期熟练掌握英语语音习得的能力,为其今后学习英语并最终掌握该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动词省略句(VPE)和动词指代句(VPA),其先行分句的结构类型有主动、被动、名词、动词等八种形式,英汉的VPE和VPA有异同。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VPE和VPA的研究发现:母语对二语习得有影响,基本差异假设是合理的,二语的最终习得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传统教学法和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法两种方法上对国内外的短语动词习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并从中得出教学启示:为了促进短语动词习得,应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短语动词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感官动词“摸”所构成的动补结构“摸起来”、“摸上去”,二者在语义、句法、语用、单位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异同。两者在语法单位性质上根据二者语义的不同可视为短语或正向词过渡的短语。  相似文献   

7.
以汉语“NP+V起来+AP”句为切入点,搜集和整理汉语中各种“V起来”句,并基于英语和汉语中动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汉语“V起来”句进行归类、分析与对比,反思和总结汉语中动句的合法构句条件。通过对汉语“V起来”句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的分析和考证,认为汉语中的“NP+V起来+AP”句和中动句并非一一对应,只有部分“NP+V起来+AP”句属于中动结构。汉语“NP+V起来+AP”中动句有三种构式:NP(受事)+V起来(行为动词)+AP,NP(受事)+V起来(感官动词/情感心理动词)+AP,NP(旁格)+V起来(行为动词)+AP。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汉语动量表达总趋势是动量短语对数词的逐步取代。通过对上古、中古、近代数十部文献中表达动量的数词与动量短语的比较分析,发现动量短语对动词的取代过程表现为:数量上,直接表达动量的数词渐少,动量短语渐增;结构上,数词所在结构趋简,动量短语所在结构趋繁;语义上,数词直接表达动量对数词、动词的选择趋严,动量词对数词、动词的选择趋宽。汉语分析性的增强及汉语动补结构的影响,是造成这种取代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5,(5):30-33
轻动词句法是生成语法最简方案下的一个句法理论假设,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基于黄正德和冯胜利的轻动词句法理论,本文对汉语空宾语动补结构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它的生成是多重轻动词触发的中心语连续移位并与之合并的结果,提出了"多重VP嵌套中心语连续移位假设"。  相似文献   

10.
整体假设是儿童习得词汇的早期所依赖的一项重要原则,它的存在使儿童将新出现的词汇作为物体的名称而不是物体的部分、属性、动作和空间关系。进一步分析此原则产生的原因,发现无论持何种语言的儿童在词汇习得的早期都倾向于使用整体假设将习得的词汇作为物体的名称,可见,它具有跨化的稳定性。但由于研究中各方面的局限,欲透析整体假设的性质尚需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心理动词的使用差异情况,研究中国学习者对心理动词的习得状况,笔语、口语中心理动词的使用规律与特点。结果发现:中国学习者运用心理动词频率普遍高于本族语者,尤其在笔语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习者笔语的口语化倾向;笔语表达中学习者主要依赖有限的几个心理动词;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在句型、时态、词汇等方面表达的丰富度上尚有提高空间;心理动词与代词"I"搭配使用时,学习者的运用情况与本族语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的动词没有词形变化,动词可直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致使汉语呈动态特征。英语在正式文体中习惯于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动作,而且谓语常用弱化或虚化动词,致使英语呈静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讨论中动词和作格动词论元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中动结构中,事件论元受到了抑制;在作格结构中,事件论元没受到任何影响。进一步分析两者内论元结构,发现两者内论元的生成也是不同的:中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宾语派生,而作格动词的表层主语是由VP内主语派生。  相似文献   

14.
称谓名词动用是具有转喻认知理据的语法现象。在名词动用过程中,作为事件ICM的主要参与者,称谓名词所指称的认知主体具有较高认知突显度,能为同一ICM中的动作或其他参与者提供心理可及。基于事件ICM中参与者与动作之间的转喻关系,文章将称谓名词动用现象大致分为施事者代动作、结果代动作与方式代动作三类,并结合语言实例对其进行阐述,进一步证实了概念转喻认知机制对于语法具有促动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质洁 《科技信息》2012,(25):219-220
母语负迁移现象在外语习得中普遍存在。本文将以动词的使用为中心,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动词使用上的差异从时态﹑语态﹑主谓一致和非谓语动词四个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中国学生雅思写作造成的影响,分析中国学生在雅思写作中动词使用的错误,探讨学生雅思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型多纵梁矩形渡槽槽身结构及其受力特点,提出了实用空间分析法,使复杂的空间结构计算分离成相互联系的两个平面问题.横向计算中,底部弹性支承在各纵梁上,可求得结构的横向受力与弹性支承反力;然后将弹性反力作为荷载,反向作用于侧墙和中间纵梁上,进行纵向梁的受力计算.算例分析表明,该计算方法合理、快捷,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妙晴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26-129
批评话语分析学者Hodge和Kress认为,及物性中过程类型的行为过程可分为互动模式和非互动模式。互动模式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因果关系,而非互动模式则不能很精确地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些现象是不容易一下看出前因后果的,因此非互动模式还在人类思维中存在并使用。及物分析关注的是动作者发出的动作有没有指向另一物体,作格分析关注动作是自发的还是由外界引起而导致发生的,互动模式和非互动模式着重动作有没有从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通过作格分析和非互动模式分析美国《纽约时报》关于SARS报道的新闻,发现通过使用作格动词和非互动模式,能模糊施动者的身份和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反映出人类对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客观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对汉英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汉英双及物构式在原形特征、给予物引申方式以及双宾动词数量的有限性上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在构式意义、客体转移方向、能够能人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对等等方面存在差异。据此,从体验哲学和概念化角度探讨了造成汉英双及物构式共性和差异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中美两国大学生在同一命题作文下通过情态动词的运用实现人际意义,体现人际关系的异同,发现中美两国大学生在采用情态类型表达人际意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大学生习惯于运用表示责任、义务的责任性情态词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以达到建议或规劝的目的。而本族语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了表示提供信息或对命题判断的认知性情态词。但在情态词使用的量值方面,中美大学生表现得较为相似,总体而言,他们中值和低值的情态词使用的次数较多,高值情态词使用较少。  相似文献   

20.
比较领有名词移位的两个句式(保留宾语的被动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动词,分析其动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相似性。在语法层面,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可进入保留宾语的被动句;潜及物动词进入领主属宾句。在语义层面,两个句式的动词都多为拂义动词,且与名词主语关系密切,动词所产生的事件对主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