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三峡库区人口发展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始终是世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以三峡库区人口控制的必要性为切入点,研究了库区人口发展规律,建立了库区人口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这对库区人口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利用微分和数据拟合建立了三个由粗略到详尽的人口总量的预测模型.此外,还对人口老龄化、乡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人口比等问题进行了初略讨论,并采用数值拟合的方法进行了建模.  相似文献   

3.
昆明市人口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49~2000年昆明市人口总量的分析,以及从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昆明市的相关情况,重点考察了昆明市生育状况、死亡状况、年龄和性别状况,找出昆明市人口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模型以及提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对昆明市未来10年的人口进行预测,并进行模型之间的比较,进而得出昆明市未来10年人口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人口问题一直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尤其对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更是如此.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究竟是否继续推行,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以人口金字塔模型为研究工具,探讨了该模型在人口问题方面的应用,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贵子  金鑫  高丽娟  金辉 《科技信息》2012,(18):126-126
人口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问题,在灰色GM(1,1)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灰色+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根据1949-2011年我国人口发展的最新统计资料,提出并建立变换初值灰色模型,然后利用两种模型预测值的均值对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中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6.
基于GM(1,1)灰色模型的湖南省人口规模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人口问题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是否合理,对一个地区未来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针对人口预测中信息不充分的特点,运用GM(1,1)灰色增长模型对湖南省2009年~2020年的人口规模做出了科学预测,在分析湖南省人口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为湖南省在新的历史机遇期科学地制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口迁移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讨论处于不同人口区域的城镇这间人口迁移问题,构造了一组空间迁移引力模型,并得出人口增长方程。  相似文献   

8.
人口增长率的非参数自回归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人口增长预测模型不能理想地捕获我国人口增长率数据的非线性性特征,本文基于局部线性非参数估计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年人口增长率建立了非参数自回归NAB.(1)模型,并对2000年-2003年的年人口增长率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参数自回归模型而言,非参数自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人口增长预测这一非线性问题,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李菲  王锋 《河南科学》2012,30(6):798-801
采用灰色模型法,对郑州市2011—2025年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明确了郑州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特点,揭示了郑州市未来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既可供相关部门进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规划时参考,也可为郑州市政府制定发展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遥感技术在人口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市区为例综合应用住宅计数法、面积(密度)法和模型法探讨城市小区域人口的遥感估算新途径。作者首先提出了人口遥感估算的理论基础,其次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推出了两种人口估算数学模型,最后就遥感技术实际应用于人口估算的原则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人口问题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一样,也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问题内容很多,诸如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增长、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等,但人口问题的实质应该是人口现代化问题.要解决人口问题,必须注重处理好人口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人口增长率经典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影响人口增长率的相关因素——老龄人口比率、城镇人口比率及男女性别比率等进行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老龄人口比率、城镇人口比率及男女性别比率对人口增长率的相关作用.并且,对老龄人口比率、城镇人口比率及男女性别比率变化等因素分别用灰度模型做出分析与预测,从而得到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简单的Logistic人口模型对中国人口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根据计算的结果,我国人口总量在近期内将仍保持在13亿与14亿之间.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地区多目标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探析--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适度人口评价的多目标体系构建,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深圳的经济适度人口、资源适度人口、生态适度人口和空间适度人口进行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的目标约束和要素解析下有不同的动态适度人口,由于各影响因素和目标体系之间存在关联互补作用,在协同作用下可能突破单要素的限制而使适度人口规模水平整体抬升,因此,不能简单地以限制性原理将短边因素的适度人口作为城市适度人口。  相似文献   

14.
根据长治市2003年~2012年统计年鉴,通过文献法、统计法、分析与综合法、制图法得出并分析了长治市2003~2012年各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数据.首先通过长治市及其各地区2003年~2012年人口总数分布、人口密度、人口经济密度得出了长治市2003年~2012年的人口分布概况;其次,通过人口—经济地理联系率、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度指数研究方法得出了长治市经济—人口的协调程度.第三,分析了长治市经济—人口不协调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群泥蚶的三种同工酶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广西自然种群、乐清自然种群、山东自然种群、韩国自然种群和乐清养殖种群泥蚶(Tegillarcagranosa)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及淀粉酶等3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D同工酶除韩国自然种群外,其它种群的表达一致;AMY同工酶除乐清养殖种群外,其它种群的表达一致。EST酶谱中,广西自然种群与乐清自然种群的酶谱表达一致,而山东自然种群、乐清养殖种群和韩国自然种群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8~2003年中国人口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法建立由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等17个影响人口增长的关联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人口系统结构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人口系统的建模、预测、决策、规划、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的依据,以便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算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女性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15~49岁的育龄妇女、农村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个因素对总人口和年净增人数影响最大.本文中国人口系统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较符合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为中国人口发展与控制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偏移-分享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来研究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人口密度仍在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以上,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淮河各支流的中、上游县市区域形成人口集聚区域,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两斑块间种群迁移的生灭过程模型,通过与没有迁移的单种群模型对比,分别得到同生境中两斑块种群的极限期望,进而得到单个斑块内种群续存和灭绝的充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斑块内种群数量递减时,邻体斑块中种群个体的迁入减少了物种灭绝风险,有助于种群续存;单个斑块内种群数量递增时,该斑块种群个体的迁出增加了该斑块物种的灭绝风险,不利于种群续存。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人口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提取区域人口信息,在传统的面积内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口真实分布的面积内插方法。该方法把研究区域分为人口居住区(均匀分布)和非居住区(分布为零),得到的人口分布和传统方法相比,前者更接近于人口的真实分布。用人口密度的递归算法,估计出稀疏地区的人口密度,求出密集地区的人口密度;再把密集区分为新的人口稀疏区和密集区,此过程反复直至求出接近于人口真实分布的人口模型。该方法简便可行,适合模拟城乡结合部的人口分布。  相似文献   

20.
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区县单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与其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如下。1)全国各区县平均近程流动比重最大,中程次之,远程最小。各地区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近程流动为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内蒙古边境地区以中程流动为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北地区以远程流动为主。2)近程、中程、远程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不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近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高度负相关区域多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和省界地区;中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高度正相关地区主要位于中国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区以及东南丘陵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或省界地区,其他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3)近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吻合,中程流动比重高–低集聚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存在"中心–外围"结构,远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