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中,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发生了有悖于保护其知识产权意图的扭曲。如果从确认之诉的诉的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当纠纷当事人存在着确认诉讼以外的纠纷解决形态,原则上应当否定其确认的利益,即确认之诉处于一种补充性的地位。在不侵权之诉中,诉的利益要求诉前当事人之间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交涉。这种交涉被认为是确认利益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在股东资格消极确认之诉中,如依据大陆法系的消极事实说、法律要件分类说的规范说理论,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相同,即主张消极事实、主张股权法律关系不发生的原告不承担责任,而依据英美法系的利益衡量说,法官可以根据公平诚信等原则进行利益衡量决定证明责任的合理分配.在涉及到“股东资格是否存在”相关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时,冒名类与借名类股东资格纠纷应区分承担,不适宜简单地根据一般证明责任原则进行分配.为利于解决股东资格消极确认之诉出现的证明责任困境,需要在立法上完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明确证明责任的客观属性以及法官适时释明、公开心证.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还没有规定检察机关的民事公诉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民事公诉制度都应当成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缺失保护民事公益的强有力制度,构建民事公诉制度对于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论证民事公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建构民事2公诉制度的两个关键问题即案件范围和法律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起诉难"被认为是我国民事案件受理制度的老大难问题,从立审合一至立审分离,从立案审查到立案登记,虽几经改革却未得偿所愿。通说以为,肇致时下"起诉难"问题的主因在于误识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概念之差异,进而于民诉法119条起诉条件之规定中植入诉讼要件,前置诉讼要件审查阶段。然,其本质实属未能严格区分诉的成立与诉的合法效力位阶不同,且目前我国民事案件受理制度已由起诉之难演化为立案之难,改革之路应以加强当事人程序保障为宜。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共同调整。一旦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到其他利益主体的侵害,需要代表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专门国家机关通过公诉手段救济。完整的公诉权应当包含刑事公诉权、民事公诉权和行政公诉权。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应然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人,由检察机关掌握刑事、民事、行政公诉权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张青玉 《太原科技》2007,160(5):39-40
从会计确认、会计人员的地位、会计性质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分配等方面,分析了会计确认独立性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从法律法规角度,探讨了实施会计确认独立性之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形成之诉,则是指原告请求法院以判决宣告法律关系变动之诉。形成之诉在目的、效力等方面区别于给付之诉和确认之诉。依其形成效果不同,可将形成之诉分为实体法上的形成之诉与诉讼法上的形成之诉。实体法上所规定的形成权,有些必须通过提起形成之诉的方式行使,而有些则仅以意思表示的方式为之,无须提起形成之诉。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国家赔偿确认工作与赔偿工作之关系、确认工作的原则与任务、赔偿确认的程序等方面讨论了国家赔偿确认工作的有关问题,指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赔偿确认工作的原则,强调赔偿确认应经过受理、审查、申诉三个阶段或程序。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有错必纠"是我国民事上诉程序设置的指导思想.但随着各种社会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处分原则应当成为新时期民事上诉程序的价值取向.民事诉讼中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既包括对上诉人行使上诉权的尊重;也包括对未上诉人放弃上诉权的尊重.而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正是上诉程序中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具体体现与落实.因此,上诉程序中应确立此项原则.另外,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在不同诉讼情形下应当有不同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虚拟之诉就是滥用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原告滥用起诉权,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虚拟之诉的诉讼标的和诉讼请求是虚设的,但形式是合法的,原告以合法的诉讼形式侵犯被告的合法权益。虚拟之诉可分为非恶意虚拟之诉和恶意虚拟之诉。控制滥用起诉权的方法是加强立案审查,采用证据展示前置制度,通过立法加强对滥诉者的限制和制裁,增加滥诉的成本与风险来遏止滥诉。  相似文献   

11.
处分权是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享有的一种利益和自由,是启动诉讼、推进诉讼、放弃诉讼、获得公正裁判等权利的抽象概括。它以诉之利益、程序主体性、行政诉权、接近正义等理论为其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立法,行政诉讼法应当确立处分原则,构建当事人处分权保护之法律机制,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法院审判行为与当事人诉讼行为的良性运行模式。构建当事人处分权保护之法律机制,应当是修订、完善行政诉讼法的一种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的内幕交易受害人取诉权的条件和方式不尽相同。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各个构成要件都有其特定内涵。内幕交易民事诉讼机制由代表人诉讼和股东派生诉讼所构成。  相似文献   

13.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修改增加了公诉转自诉制度的规定,以达到对被害人权益的救济,制约公诉权,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中,它的实效却与立法原意相悖,本文通过对德国、日本以及法国的民事原告人相关制度的介绍以借鉴其合理之处对我国的公诉转自诉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之目的在于公正地解决私权纠纷,而民事程序运行的公正性基础在于形成当事人公平对抗、法官居中裁断的等腰三角形的诉讼结构,民事检察监督之正当性基础在于其介入民事纠纷的解决有利于形成这样的结构。在目前我国的诉讼构造中,封闭的审判权与诉权运行模式无法实现自身的平衡,唯有从外部引入对审判权的制约监督机制,才可能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尤其是对于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案件,往往需要检察监督的介入,才能够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对抗。同时,民事检察监督应保持谦抑性,应侧重于涉及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  相似文献   

15.
针对确认测试自动化在实现中的难题,提出了将测试过程进行划分的确认控制策略,并探讨了将之付诸实践的可行方法.一方面通过将测试过程进行划分减轻用例设计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在每个测试步内生成完全的功能路径以保证功能覆盖的全面性.方法确认测试过程除了在把数据流图转变为带控制扩展的数据流图时需要人工辅助之外,其余的步骤均能自动实现.  相似文献   

16.
布基纳法索案外第三人裁判异议之诉是布基纳法索民事诉讼"特殊不服裁判救济程序"中的一种,其设计兼顾了确定生效判决的稳定性和为利益受损的案外第三人提供救济,是对布基纳法索民事诉讼既判力制度的"修正"。布基纳法索案外第三人裁判异议之诉,其建构机理及其如何处理协调相关联制度的经验,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实务在处理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案件面临着诉讼请求类型不确定、裁判主文表述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制度上表现为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与案外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物之诉讼的合并审理的问题。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与物之诉讼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可分关系",根据司法正义的要求,合并审理为"最优性"的选择。法院对案外人提出的排除强制执行、确认实体权益、交付执行标的物的诉讼请求应当合并审理,合一裁判。  相似文献   

18.
邓丽君 《科技信息》2011,(15):405-406
民事诉权与审判权相伴而生,二者与生俱来有着一定的统一性,然而二者亦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平衡民事诉权与审判权的机制构想,一是要加强对诉权的保护;二是要调整民事诉讼模式,寻求民事诉权与审判权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三是要将程序的基本精神引入法院调解过程中,在充分保障诉权的基础上,通过程序设计的趋于完美,使二者关系得到平衡,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能动的司法。  相似文献   

19.
以受贿罪的本质检视我国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可以发现这一要件在受贿罪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利益要件所担当的重要功能,不仅使刑法理论对这一要件的解读陷入了困境,也造成了司法适用的混乱。通过对比国外的立法经验,我国应弱化利益要件的功能,使其逐渐淡出刑法规范;丰富职务要件的内涵,使其承担起受贿罪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20.
根据确认的定义,要对某项目或某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记录,需明确确认所遵循的标准和确认的基础 精算在寿险公司经营中的会计确认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精算师对"未满期保费收入"与"应付业务成本"的精算,一方面使平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的保费收入实现了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化,另一方面使平时无法进行会计记录的负债在期末能根据确认的标准,分别以"责任准备金"与"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身分列入会计报表之上,同时还影响到了利润的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