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描述了航空发动机研发机构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知识转移的SD模型,利用Vensim软件功能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和灵敏度分析。通过该方法建立的仿真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航空发动机研发机构内部知识的转移过程;健全的设计体系能有效地提高航空发动机RD知识转移量和研发机构内部平均知识总量,进而促进航空发动机RD核心能力加快提升。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有效转移是组织提升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渠道,知识转移活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明确制造企业研发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在对实际制造企业研发团队社会网络分析基础上,运用多Agent仿真思想对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进行动态仿真,对仿真结果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研发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的整体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效果呈倒"U"型相关;团队网络结构洞和中心性均能调节知识缄默性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意愿在团队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转移能力在团队网络结构洞、中心性、平均距离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旨在进一步剖析知识活动规律,为制造企业有效管理知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针对供需网企业RD合作过程中策略选择及演化问题,基于知识溢出视角,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从合作研发成本,合作研发风险,知识吸收,违约惩罚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供需网企业RD合作策略选择演化模型,研究了供需网企业RD合作策略选择这一复杂博弈行为,探讨了知识溢出,违约惩罚,合作创新风险对企业RD合作策略选择的影响,并对其策略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从长期看,供需网企业RD合作策略选择演化最终稳定于"合作"和"自私"两种稳定状态;在RD合作过程中其策略选择既受知识溢出系数,违约罚金,合作创新分险系数等初始参数的影响,也与演化博弈模型的支付矩阵密切相关。其中,在一定条件下,增大处罚罚金,增大知识溢出程度,减小合作风险,将有助于企业进行知识溢出,促使RD合作策略由"自私"转向"合作",最终达成合作共识。  相似文献   

4.
隐性知识反馈环结构是创新研究系统的核心结构,运用组织管理系统动力学理论,进行科研创新系统隐性知识生产转化系统仿真研究,以南昌大学系统动力学创新团队研究系统为例,分析确定该系统的隐性知识量、显性知识量、创新投资量、团队人员数和创新成果量五个核心变量,运用新建的逐枝建模和逐树仿真技术建立五棵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及其等价流图模型.运用枝向量行列式新增反馈环计算法,计算出系统包含创新成果流位作用于隐性知识流入率的第一类反馈环五条,团队成员数作用于隐性知识流入率第二类正反馈环十条.然后,结合模型的仿真曲线和仿真数据,对第一类反馈环进行极性转移仿真分析和主导反馈环转移仿真分析,对第二类正反馈环进行正反馈环的作用分析,以及"原始创新度"低对这十条正反馈环的制约分析,并基于上述十五条反馈环特性仿真分析结果提出四条创新研究系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70  
通过分析不同两个主体之间知识的转移过程 ,提出了知识转移过程存在着语言调制及联结学习两种方式 ,同时 ,隐性知识也可分为真隐性知识与伪隐性知识 .对于真隐性知识的转移 ,联结学习方式是唯一的知识转移方式 ,对于伪隐性知识的转移 ,语言调制及联结学习发生在知识转移的不同阶段 ,语言作为一种共同的知识直接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效率 .在伪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 ,在初期其效率呈现稳定状态 ,而在语言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其效率呈现指数增长 .  相似文献   

6.
企业间各种关系是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知识和信息通过企业关系获得转移,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高是当前中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获得创新的主流路径。本研究基于佛山照明集群实践,构建佛山照明协会正式会员企业的整体网,研究显隐性知识转移到底是在哪些企业关系网络上发生的问题,以及企业在知识转移网的位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显性知识主要是通过关系强度较弱的市场关系进行转移,而隐性知识则是在关系强度较强的社会关系上转移。无论是在显性还是隐性知识转移网络中,中心性对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然而,结构洞对企业间知识转移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企业合作R&D中资源投入的机会主义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企业创新投入和内生技术溢出水平为企业合作RD的资源投入,建立并运用三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来描述合作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明确了资源投入中机会主义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影响刻画.研究结果表明:机会主义对企业合作RD打击巨大,然而多层次深度合作和关键资源投入阶段的机会主义行为防范有助于合作RD的稳定;机会主义动机会受到市场规模和创新水平的激励.政府应大力提倡企业间多层次深度的合作研发,而同时打击企业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8.
针对企业研发阶段合作、生产阶段竞争的情形,研究了研发合作联盟的稳定结构.首先利用两阶段博弈的方法给出了任意联盟结构中每个企业的均衡研发投入水平、产量以及利润,接着利用Nash稳定性方法和最大一致集(LCS)方法分别探讨了联盟的短视稳定性以及远视稳定性.结果表明,研发联盟的短视稳定性与远视稳定性结果一致,即溢出率小于0.5时只有两人联盟结构稳定;溢出率大于0.5时,只有大联盟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造基于面板数据的半参数模型,设定研发人员比例、企业规模、引进技术费用、出口比率、RD经费比率和新增固定资产比率等六项指标,分别研究其对高技术产业中五个行业创新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发人员比例、引进技术费用和出口比率对行业的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其中,引进技术费用对航天业和计算机业的影响程度最大,研发人员比例对计算机业影响程度最大,出口比率对每个产业的影响程度均较小.所得结果对提升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绩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企业集团的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其传播特点。从数量化角度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学模型;给出判别隐性知识在集团内部能否传播的阈值条件;分析影响隐性知识传播的主要控制参数;指出改进隐性知识传播效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资产,具有更高的价值。本文基于小世界网络中SIR模型为基础研究隐性知识传播规律,采用更符合实际的"S"型曲线作为变化遗忘率函数,构建遗忘率随时间变化的隐性知识传播复杂网络模型,使得该模型更能准确预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还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C企业的所有员工发放调查问卷4500份,最终回收问卷4320份,获取C企业知识传播网络参数,对其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进行案例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遗忘率及其函数参数的变化对隐性知识传播的最终规模有重要影响。越大的初始遗忘率使得企业隐性知识传播的最终规模也越小,遗忘速度越快,隐性知识传播范围也越小;相比常数遗忘率的模型,考虑变化遗忘率的隐性知识传播随时间变化的最终规模要大。  相似文献   

12.
吸收能力与竞争企业研发投资及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果  任浩 《系统工程》2007,25(4):64-68
竞争企业间的R&D联盟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略.为了揭示联盟内竞争企业在吸收能力、研发方式、研发投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博弈模型.首先企业选择R&D方式;然后,企业决定他们的R&D支出;最后,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古诺产量竞争.分析了竞争企业间吸收能力与企业R&D方式、R&D投资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的企业倾向于采用某种非专有的R&D方式以实现企业之间知识的流动,这种知识的流动有助于竞争企业双方利润的提高.企业通过R&D方式专有性的选择,使企业摆脱过分投资和投资不足的囚徒困境.  相似文献   

13.
邵真  葛虹  冯玉强  刘鲁宁 《系统管理学报》2013,22(2):194-201,216
在竞争价值模型和知识共享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组织文化对ERP知识共享的影响模型,分别探索了企业内部的发展文化、组文化、等级文化和理性文化对ERP系统消化吸收阶段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基于来自115家企业的343份调查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组织文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强调信任与参与的组文化有利于ERP隐性知识的共享;而强调内部稳定的等级文化和强调生产率的理性文化既有利于ERP显性知识的共享,又有利于ERP隐性知识的共享。  相似文献   

14.
软件需求开发本质上是知识转移的过程,然而由于对隐性知识进行需求开发存在编码困难、不易表述以及难以交流,使之成为软件需求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症结。隐性知识要形成明确的软件需求,必须以知识融合为前提,通过用户与软件开发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通过构建激励下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用户与软件开发人员在对隐性知识进行需求开发时的努力投入演化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针对风险传播导致RD网络失败率过高的问题,考虑企业风险感知与企业内项目关联的特点,借鉴SIS模型构建了RD网络风险传播模型.仿真结果显示,风险传播阈值是由研发网络拓扑结构、企业风险恢复力及企业风险感知共同决定的;风险在RD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随着企业风险感知的增加而降低,但会随着RD网络内项目关联的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提高企业风险感知能力,减少项目关联的企业个数,降低项目间的关联程度来提高RD网络抗风险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研发网络化环境的形成,技术创新网络中结点间知识流动过程对网络结构演变的影响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结点之间的不同流动方式,重点探讨了企业间知识流动过程对网络结点企业地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Netlogo自带的Logo语言对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形成过程中知识流动的适应性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结果发现,结点间知识适应度的差异程度越大,结点间进行知识交互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利于网络结点间进行合作创新过程;而跨组织学习能力的离散程度越高,网络结点企业核心性形成的平均时间就越短。  相似文献   

17.
隐性知识作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战略核心资源,对提升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其传播方式,建立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隐性知识传播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和控制隐性知识传播效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政府补贴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利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首次系统研究研发补贴集中度、高管技术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补贴会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研发补贴集中度会抑制企业创新,企业获得的研发补贴集中度越高,越不利于企业研发创新;高管技术背景会调节研发补贴集中度与企业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说明技术高管有助于企业研发补贴的合理配置.本研究拓展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以及高管职业背景影响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我国政府补贴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影响提供新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不足,结合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过程的特征,将其研发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开发和经济转化两个前后相续的子阶段,考虑“子阶段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初始投入在两个子阶段间的分配结构”,构建了资源约束型两阶段DEA模型,从而实现了对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测算方法的改进,运用该模型实证测评了中国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研发创新的整体及各子阶段的效率,并同时得到初始投入的配置信息. 与现有研究相比,该模型突破了传统DEA模型无视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系统内部组织结构的限制.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不论是从研发创新整体上,还是从研发创新的两个子阶段,效率值都偏低,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两阶段效率矩阵图可知,除了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等3个细分行业属于高效集约型研发创新,大部分行业表现为两个子阶段效率双差或一强一差;根据17个细分行业所隶属的5个产业大类来分析,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研发创新过程的整体效率最高、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最低.  相似文献   

20.
竞争条件下纵向合作创新企业的联盟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Samiran Banerjee和Ping Lin的纵向合作创新模型,通过引入上游企业间双寡头竞争关系和创新成本函数,探讨在产业链上游双寡头竞争条件下,当以过程创新为目的上游创新企业的研发成本分担比例一定时,上游创新企业与下游成员企业的联盟策略,及其对四类企业利润函数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游创新企业的合作创新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合作创新联盟企业的利润,而且下游非成员企业也会从中受益,从而使行业总利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