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整体状况入手,梳理出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及文学在中国文学领域的发展及变异,从而寻到一条中国先锋文学由启蒙主义向存在主义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3.
4.
俄罗斯是个笃信宗教的国家,拥有深厚的宗教传统,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内容,本文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宗教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宗教在俄罗斯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关注个人”上的相遇,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潮的明显特征是综合二的双重性,同时,这种双重性又意味着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6.
邓楠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30(2):75-78
对待在阶级社会产生、国家形成之后被规范的宗教,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的描写与挖掘,价值取向完全两样。魔幻现实主义对其采取了批判与否定的立场和态度;寻根文学对其态度有时明朗,有时暧昧,其价值取向时而肯定,时而批判,或者满足于客观的展示,价值评判失语。 相似文献
7.
8.
史铁生特立独行、意境鲜明的生命经历和写作历程,让他对生命意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之真正走出了心灵的深渊达到了自我精神上的极大超越。史铁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宗教精神和文学精神是一脉相承和相通相融的,都是对于人类生存境遇尤其是精神处境的关怀。通过梳理、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作品中"宗教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表现主义文学,以其异化主题来揭示20世纪初人的生存状况和环境,并在思想文化方面对传统的形而上意识进行了反叛和超越,即对固有的宗教思想、上帝等的质疑、反叛,表达了对构筑新的宗教体系的企盼和愿望。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表现主义文学,以其异化主题来揭示20世纪初人的生存状况和环境,并在思想文化方面对传统的形而上意识进行了反叛和超越,即对固有的宗教思想、上帝等的质疑、反叛,表达了对构筑新的宗教体系的企盼和愿望. 相似文献
11.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的伦理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卫群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81-87
印度古代的宗教伦理是东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思想史上的主要宗教哲学派别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顺世论等都提出了伦理思想方面的明确观念。在这些观念中,禁欲和出世等内容占有相当比重,但与这些伦理观念不同的观念也在印度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受众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品之一,而网络文学中存在的宗教形态在读者的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新的困惑与冲突.传播极端利己主义思维、曲解传统教义、倡导极端宗教思想、宣扬邪教等等,不仅严重威胁网络文化安全,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只有加强作品审阅,构建数字出版监管机制,完善数字出版法律法规,强化宗教素养教育,方能有效治理网络文学中宗教信仰误区带来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萨特的存在主义看似具有鲜明的上世纪符号,但其精华深入人性髓质,对任何一个时代来说都具有将其理解并诠释的必要性。文章基于哲学、文学、政治三个学科领域,试图系统解读萨特:哲学方面,以萨特的若干基础命题为依托,并联系现实生活中隐性的哲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文学方面,结合萨特身世及其主观性格的养成,列举并分析其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其作品产出的必然性;政治方面,把握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试图展现萨特的特殊政治角色。最后基于保罗·约翰逊的观点,对萨特的评价保持中立,并倡导知识分子应当进行必要的自律自省。 相似文献
14.
白民军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5,8(5):22-24
由于中英哲学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文化方面的影响,两个民族在情感反应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中国哲学倾向于整体论、主体论和个人内心体验,英国文化哲学倾向于理性分析和宗教思考;中国的道教和佛教追求终极的、至高无上的“道”,英国的基督教则使宗教和世俗实现了理智现实的“和谐相处”;从文学上看,中国文学中的情感体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英国文学的情感体验则清浅透澈、坦率直露,也常常阐发哲理。 相似文献
15.
陈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7-89
二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学处在共同的战争背景之下,承担共同的时代责任,反抗法西斯的一切行径是这一系列作品的中心话语。不过,以中国、苏联为代表的战时学侧重于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切入此话语。以英、美、法、德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战时反法西斯学更多的从人的精神独立、尊严的维护、人性的美善的角度深入,批判法西斯主义反人类的思想特质,以对人主义的坚守作为反法西斯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强烈的人思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特质的研究,挖掘出西方文化的基础和精神内涵;通过对宗教、战争在民族融合中的表现、影响,阐发二者在古代西方文明、文化互动、互补、整合中对文学的影响:体裁上以神话、史诗、英雄传说、英雄史诗和教会文学为主,文学的精神内核表现出世俗人本意识、宗教人本思想的特征,其合理成分——仁爱、宽恕、平等等观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宗教、音乐起源于人类历史之初,宗教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音乐这一直接作用于会众心灵及情感的因素宣传教义,营造氛围,增强宗教经验的体验,调整会众及信徒的心理。本文简述了,在宗教经历、生活中,宗教音乐作为一种载体对宗教体验及对受众的情感抚慰、心理调节、治疗,生命建造等很便捷的辅助功能,同时也标明音乐治疗的广泛的人文背景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想象是为了克服道德焦虑而存在的。道德秩序的混乱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类渴望与交互对象之间建立一种道德契约,这种渴望诉诸于语言艺术,便产生了宗教文学与道德想象的关联性。以大理巍山波长廊一带为田野个案,结合历史文献,从原生性宗教文学与人为宗教文学两个维度来解读白族民间宗教文学与道德想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家族文化形成的宗教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与政治历史地理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就祖先崇拜的层面剖析家族观念形成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明晰宗教在民族文化心理的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