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幻变》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寓言体小说,在爱情故事的表层叙述中蕴涵着深层的寓意,即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整个文本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包括在爱情演绎中体现出来的对立、以蜗牛为代表的其他物种与人的对立、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对立等等。运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可以更好地解读小说中文学形象的角色功能及其内蕴的深刻性与象征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向来以结构精妙和语言简洁著称。结构主义文论者主张剥离文学作品中的曲折情节和复杂人物塑造,通过发掘隐藏的深层结构来揭示作品的内涵。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白象似的群山》体现了二元对立原则,是对真实生活的陌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3.
从本质上讲,1960年代的大学叙事是一个断裂了的整体,看似完整的故事中存在着或明或显的二元结构,这些互不相容的二元之间便构成了文本内部抹不平的裂缝。归纳来说这些二元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进步力量与落后力量的对立与斗争的类型;因出身和生活经历不同,而选择的截然相反的人生方式的类型;新旧两个时代的反差及对比的类型。《红路》、《大学春秋》以及《勇往直前》分别是三种二元结构类型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4.
运用A.J.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重新构建小说矩阵叙述结构,从人物二元对立关系视角揭示女性觉醒意识与封建男权主义的矛盾对立,从而清晰呈现出二十世纪中期女性对精神自由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从解构主义视角,结合美国的历史文化,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解读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天堂》,可以看到白人/黑人二元对立以及男人/女人二元对立。结合作者对天堂的解释,可以得出结论:要建立一个不论种族和性别的人人共享的人间天堂,必须重构白人/黑人、男人/女人的关系,即实现白与黑、男与女的融和。  相似文献   

6.
张维娜 《科技信息》2011,(31):259-260
作为文学批评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二元对立现象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运用几对二元对立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本文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小说中二元对立模式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二元对立的运用成功揭示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进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7.
《玻璃动物园》是田纳西·威廉斯的成名之作,它对20世纪美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发人深省的深刻影响。因此被称作"一部伟大的美国剧作","现代戏剧的宝贵遗产"。本文以结构主义为理论框架,尝试运用"二元对立"结构分析模式,从内部结构重新解读这部戏剧,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8.
探讨《远大前程》中的三组主要的二元对立,分析作者对人性本真的肯定和对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否定,同时也通过二元对立的分析揭示了大英帝国的罪恶和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强盗新娘》中蕴涵着女性主义的观点。小说通过对维护父权制社会结构的天使和妖妇、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解构,旨在说明这些维护父权制社会的二元对立的荒谬性,从而完成了女性主义对父权制社会的颠覆。  相似文献   

10.
赵莉  蔡宁 《科技咨询导报》2008,(33):213-213
本文运用形象学最常见的两组二元对立-自我和他者,本土和异域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大地》中的中国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形象观察者的美国本土作家创作的心理动机及对异域文化接受的深层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1.
"故事群"是先秦两汉寓言中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寓言专集及类书编纂的先行者。把寓言故事按照一定的线索集合起来,经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不同历史时期典籍的发展,"故事群"蔚为壮观。先秦两汉寓言"故事群"的表层叙事结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述人间之事,深层叙事结构反映了中国人的双构性思维模式,体现出若干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2.
多丽丝·菜辛的《屋顶丽人》是一篇不朽的短篇小说,文章体现了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是通过一系列的对立表现出来。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的“二元对立”解读了小说中的各种对立,从文学象征手法、文学符号学和叙事视点等方面探讨了小说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从而进一步肯定小说在世界文坛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康拉德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他曾一度被认为歧视女性,有“厌女症”,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也由此成为性政治批评文本。文章试图打破男性作家的创作与女权主义解读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作者生平和《黑暗的心》中几位重要女性形象的分析,旨在说明康拉德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对禁锢女性思想意识形态的父权帝制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与狼为伴》是安吉拉·卡特对童话《小红帽》的戏仿之作。文章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策略,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三组二元对立项——男性与女性、天真与经验、感性与理性,揭示作者通过改写小红帽与狼人对立的结局建构了一个独立自主、成熟理性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黑暗之心》讲述主人公马洛对库尔兹的寻觅之旅,小说以终极真理探寻失败的方式解构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揭示小说中语言的无能及二元对立项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本文旨在说明《黑暗之心》不仅阐释了终极真理的不可得,并进一步解构了自身,表明文本意义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余华小说《一九八六年》中包含着一系列二元对立体系的建构与解构。表现在作品中,作者设置了疯癫者与正常者,文明、秩序与暴力、混乱以及历史真实与个人生命体验真实之间的对立,同时也对传统的善恶二元对立道德观、新旧二元对立理性世界观等进行了解构,体现了深刻的题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爸爸爸》作为寻根文学中的代表作,显示出作家对楚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独特态度.“看/被看”和“都市/湘西二元对立”两种模式在文本中创造性运用体现出韩少功对鲁迅和沈从文两种写作资源的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8.
苏珊.格拉斯贝尔的《琐事》是女性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戏剧通过描写两性之间的潜在差异,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男性和女性在舞台空间上的隔离象征了两性在语言、空间、思维方式等层面的不同。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格拉斯贝尔对两性关系的思忖和对女性权力的眷顾。文章从性别二元对立的角度着手来阐释《琐事》,能深化读者对文本内外所展现的两性关系的理解,进而肯定文本的巨大文学价值和深远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强调实体与实体的相互关系,坚持空间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示社会关联。多萝西·帕克文本中的性别政治问题本质上体现为空间问题。帕克在短篇小说《华尔兹舞曲》里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外界与内界相融合,构建起精神、文化和社会多维度的空间图像,呈现出美国20世纪20—30年代女性所遭受的广泛的性别主义、性别压迫与性别规训。文本中的秩序颠覆与话语抗争实质上是一种质疑和挑战男权至上或男女二元对立性别"空间表征"的"空间实践",目的在于建构女男二元对立的"表征空间"。这种对性别空间政治样态的精心规划与演绎,折射出包括帕克在内的美国女性对传统性别空间的质疑与强烈的自我空间诉求。  相似文献   

20.
试用赛义德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进行解读,并通过阐释小说中的东方主义与西方文明的对比和母女之间的关系变化,探讨了中西文化从二元对立到二元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