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笔记小说”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有特色的文体。解放后,汪曾祺与孙犁都写过这种小说,也留下了一些名篇。但是,在数量上,与河南作家孙方友都无法相比。同时,他们也是属于一种“客串”——即偶尔为之,孙方友则是作为一种终生的追求,一种执着不懈的探索。从1985开始,孙方友历时30年,洋洋洒洒写下了756篇小说,形成了《陈州笔记》与《小镇人物》两个系列。他用心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笔记小说的王国,一个蔚然  相似文献   

2.
“新笔记小说”是80年代初以来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萌生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它一面世,立刻受文坛瞩目。它先由汪曾祺、孙犁等老作家发韧,并随之影响一批中青年,如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自觉追求响应,成果丰厚,形成整体效应,在叙事风格上,崇尚淡泊静雅,留有空白,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5,(4):29-33
鲁迅以"断片的谈柄"概括六朝小说,本为贬词,但精确道出了《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断片的谈柄"这一文体为中国古代小说所独有,具有独到的文体价值。一条"断片的谈柄"能够强调某个人物的某一个鲜明的形象特征,而多条"断片的谈柄"所形成的合力,不仅能够表现魏晋名士的群体时代特征,而且可以表现某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断片的谈柄"这一体例,精确概括出了中国笔记小说的本质特征,因而它不仅可以用来概括分门别类的"世说体",还可以用来概括中国古代所有的笔记小说。  相似文献   

4.
清代笔记小说中存在一种曾被各地作家反复记述的大同小异的故事样式,并至今仍存活于民间口头传承之中。本文认定其为生活故事中颇重要的故事类型之一,定名为“父子双拜堂型”,并就故事结构、采录过程以及故事所反映的民俗资料等方面对若干异文作比较研究,从而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常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明代临川作家黎近创作了《未斋杂言》与《黎子杂释》两卷笔记体小说。这两部小说产生于明代早期,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其鲜明的特点。对于我们研究明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思想艺术特点进行一些探究,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和语文教学李悌华什么是“模糊语”?笔者尚未从有关论著中见其科学定义。但它绝不是表达不清陈述不明的言语,而是介于“属于”和“不属于”、“是”和“不是”之间不精确不能界定的言语。“上午以前有雨”中的概念大都没有精确的界定,其语义表达是模糊的。至...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小说文本有机结合,考证梳理了文体概念的渊源、演变过程与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叙述、结构和话语这三大文体的基本范畴进行论述。这是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首度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可被当作这一时期中国长篇小说的“百科全书”来读。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文学是一种借助于时间上的变革获取其正当地位的文学阶段,新世纪文学发展于文化焦虑的中国语境之中,为摆脱“东方学”陷阱,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文体开始有意向古典文学传统回溯,借鉴其写作手法,确立中国小说的独特意义。贾平凹和莫言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史传传统”中的以传写史、现实主义和民间视角的手法,“诗骚传统”中的抒情和言志的手法以及“叙事传统”中的笔记体、章回体和文本杂糅等文体构建手法,在借鉴中有所创新,在新世纪文学向外“还贷”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笔记小说”的情节结构特征是结构松散,无定式,即使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削弱以往情节模式中因果性因素;行文以情趣为根据,削弱以往情节模式中戏剧性因素。这种情节结构具有明显的主观化叙事倾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意向思维特点,它对当时的小说审美观念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苏轼《艾子杂说》叙事有法。对于虚构的“单层语义结构”小说,苏轼善于通过叙事制造“震惊体验”,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对于“复合语义结构”小说,苏轼以“改写叙事”和“还原叙事”两种模式实现对历史和传说的“再叙述”与“再阐释”。《艾子杂说》中的叙事特征与“妙悟”的文学传统、禅悦之风的盛行和疑古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孔子对神话、寓言、传说的历史化和理性化,让小说生命元素之虚被遗弃,延缓了奇幻小说的诞生,但孔子在"敬鬼神"和"敬天命"中渗透出"爱人"的本质,为奇幻小说带来了"人格"属性。奇幻小说之所以为奇幻,不仅在于人物的"人格"元素,还在于人物的"神格"元素。从春秋到汉,被神化的孔子形象,为奇幻小说带来了生命之虚,同时也为奇幻小说注入了"神格"属性。  相似文献   

13.
叙述眼光与叙述声音的区分,是对叙事学理论的一大发展。但是叙述视角和叙述眼光的混用又引发的新的理论混乱。本文从分析申丹对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的混用出发,来对这两者的区别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主语界定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是个很复杂、很棘手的问题。语言学家从中英语言对比以及各个学派入手.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如“主位——述位”、“话题——说明”、“施动——受动”等等,他们提出的观点中,有对立的也有的是互补的。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新观点,对分句主语做一些探讨,对分句主语的进一步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程颢把"知言"提高到了"知道"的高度,从而使儒家之"知言"、"知德"的价值在魏晋"得意忘言"、佛教"不立文字"、"不可说"等思想流行之后得以重新认识,在新的历史、思想契机下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战略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在大战略概念的阐释、中国大战略的构建、美国大战略的分析与预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上国内的大战略研究依然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研究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  相似文献   

17.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历代传唱不衰,对其解析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定义其为山水田园诗歌,情感表现止于"伤春"说。然反复读之,都觉意味深远。诗中既有繁华落尽、青春不再的"伤春",亦有仕途坎坷、含恨山野的"伤己",还隐现了哀叹朝政、国势趋衰的"伤时"。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汉语词语问题颇值得讨论。其一,常见的“第一”~词在特定情形下并不表达通常意义上的顺序义或次第义,而是获得了其它新的含义。如在“第一时间”、“第一速度”、“第一反应”等表达中,其确切义则取决于具体搭配或共现语境。其二,当下多种媒介中不时看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被“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所替代之情形。实际上,无论从语言表达约定俗成或从修辞及语义等角度来看,“行为世范”都切不可被“行为示范”所能轻易取代。  相似文献   

19.
与动产善意取得在法律上的适用相比,不动产善意取得在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在于:对“无权处分”的理解,对“善意”的认定,对善意“准据时间”的断定,对“价格合理”的判断及对“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之例外情况的处理等方面。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尚有不严密之处,司法解释或《物权法》修订时应完善之。  相似文献   

20.
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解读教育"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的一种研究方式,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教育领域却激起了波澜,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些概念仍然是模糊的,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上,需要从"何为教育叙事研究"等五方面对这一概念做全面的阐述和反思,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这一新兴研究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