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通过携程旅游网站搜集到有关合肥市网络游记400篇,梳理有效游记156篇,采取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运用ROST CM6软件对游记文本内容进行特征词、词频分析.运用UCINET软件生成合肥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并从旅游者个体感知、认知、情感和整体属性分析合肥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分析得出:合肥市部分景区(点)发展冷热不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有待加强、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等.为此,应优化合肥市目的地形象营销宣传策略,强化政府规划、管理与服务的职能,完善旅游接待设施等,以提升旅游者对合肥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 相似文献
2.
上合峰会的成功举办对青岛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青岛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对于青岛的旅游规划与营销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用ROST CM6软件,通过搜集梳理发表在各大知名旅游网站的青岛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整体形象3个方面探究了青岛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情况,以期为青岛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4.
旅游形象对游客的出行有着吸引效应,良好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对清楚定位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吸引物、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兰州市为例,通过整理携程旅行网的游记文本,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文本进行词频提取,得到兰州市旅游形象感知高频特征词并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市旅游形象感知整体处于正面感知状态,旅游吸引物主要集中于黄河两岸,并依据黄河为中心向两端分散.通过研究分析可以清楚定位兰州市主要旅游吸引物,全面认识兰州市现有旅游资源的优点与不足,为更好地提升兰州市整体旅游形象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收集网络游记文本,借助ROST CM6软件,分析游客对五台山景区旅游形象的感知.结果表明:(1)高频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游客在五台山旅游过程中,关注对象主要是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与服务等相关特征,对旅游安全、旅游体验关注少;(2)五台山景区旅游形象的网络矩阵图以“五台山”为语义网络的主中心,“寺庙”“佛教”“菩萨顶”是第二层次的核心词;(3)游客对五台山景区消极情绪主要针对旅游设施与服务、旅游费用、旅游安全等方面;积极情绪主要体现在对景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肯定;游客的消极情绪略多于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6.
借助用户生成内容(UGC)分析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和感受,是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有效方法之一.文本使用火车采集器采集网络社区服务平台“百度旅游”中的武汉点评,以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借助ROSTER CM6软件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1)受关注的旅游资源中,武汉市人文旅游资源量多,自然旅游资源质优.2)积极感知因素体现在城市历史人文气息浓厚、自然旅游资源观赏价值高、特色饮食味美实惠、当地居民直率热情等方面,消极感知则是由于城市交通拥堵、人多拥挤、以黄鹤楼为代表的景区质价不符等因素产生.3)武汉市应加强对受旅游者忽视的优质旅游要素的宣传.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游记的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记是研究旅游流规律和特征的有效数据来源,社会网络分析法可实现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可视化,研究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有助于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携程网游记为数据来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Arcgis10.5和Ucinet6.198软件,绘制出重庆市旅游流网络图,运用网络密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中心性等方法对结构特征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旅游流网络分布极不平衡,主城区与周边区县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旅游流网络密度整体较低,主城区与周边区县之间的旅游线路联系相对薄弱;渝中区是核心节点集中分布区域,对腹地的边缘节点有明显涓滴效应;访渝游客游览线路分别由渝中区向渝西、渝东南和渝东北辐射;洪崖洞、解放碑等节点因网红效应提升和强化了中心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8.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7,(1)
目的地旅游形象在吸引潜在游客、提升目的地竞争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采集游客在西安发布的微博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ROST词频分析软件深入分析了国内游客对西安旅游形象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游客对西安旅游形象感知集中在代表性景区,整体形象感知,游客情绪等.整体上游客对西安旅游形象感知良好,但也存在负面感知,其关键影响因素表现在天气、交通、景区人多等方面.运用微博数据对西安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明确西安旅游形象的定位以及针对性地实施旅游形象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9.
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八爪鱼网页采集器,收集游客在南京旅游时发布的微博评论共4772条,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内容挖掘软件,对文本资料进行词频提取,将游客的旅游形象感知分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者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度较高;旅游者对于南京的旅游形象感知集中在夫子庙先锋书店、中山陵、总统府等代表性景区;南京小吃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南京浏览的过程中,旅游者的总体感受是积极的,并且表现出了一定的重游意愿.该研究有助于明确南京旅游形象定位,能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形象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0.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为了探讨内地游客对香港旅游感知及评价,利用内容分析法,以去哪儿网上114篇有关香港的网络游记为研究样本,借助Rost-CM6进行文本分析,从区划名称、旅游景点、交通、住宿、美食及购物等方面,对赴港内地游客的旅游感知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香港旅游的情感评价;研究发现:内地游客对香港旅游感知,主要是香港城市旅游景区,其次是行政区划,而后依次是交通、美食、住宿及购物,且对香港具有丰富且积极的情感评价。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目前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的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的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调研研究方法的实用性、科学性等,本文以泰安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特征感知分析为例,介绍运用当今国外广泛运用的IPA分析法,即重要性(Importance)及其表现(Performance)分析法(Analysis)。以期对泰山或其他山岳旅游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有效的分析,掌握旅游者感知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给出合理的定位和针对性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2.
张海燕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1):84-92
以张家界市为对象,探究了参照群体、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旅游意向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研究模型.结果表明,参照群体在信息性、功利性和价值表达性3个情境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和旅游意向都有正向影响,且影响强度依次递减;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旅游意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旅游营销管理者应重视挖掘参照群体作为旅游者信息渠道的价值,区别和塑造不同维度上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居民的旅游意向.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旅游新概念,由于缺乏明确的内涵,出现了产品体系泛滥和市场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以泰安市为例,针对逍遥游的现代载体——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出了营建休闲型城市、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打造优雅的旅游环境、完善服务、加强交通方式多样化、住宿餐饮特色化等措施,为营建终极型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定位策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子,也是决定旅游地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地进行形象定位,是旅游区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论迷乡村旅游地形象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参加的课题研究所积累的信息,探索乡村旅游地旅游形象形成的基本过程,以探讨如何定位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5.
以桂林市阳朔为例,借助传统的问卷调研法和模糊统计法,对阳朔居民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进行了比较调研,发现阳朔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尤其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持有更多的肯定态度,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感到满意.2种问卷方法均支持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感知较为统一,分歧较少,几乎没有矛盾感知.但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感知,传统问卷方法显示出居民既肯定旅游发展的积极一面,也对消极选项的感知明显.模糊问卷结果显示出居民在环境影响感知方面最为矛盾,关注度最高.传统问卷方法发现了居民对旅游发展使当地污染增多的态度不一,分歧最大,且原因不明.借助模糊统计问卷方法的分析,得知旅游季节性因素是造成居民感知不一的主要原因.2种调研方法的使用能让调研结论更能接近居民的真实感知,为政府了解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临汾市旅游资源具有优势。但多年来临汾市作为能源基地功能的发挥,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就要树立崭新的旅游形象。本文通过对影响临汾市旅游形象主要因素的分析,对临汾市旅游形象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的特殊性,引入形象感知偏差测量方法,拟定感知偏差测量指标体系,构建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策划模型.通过对都江堰市的实证研究表明:该市作为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偏差指数为0.700,现实游客、潜在游客、当地居民和旅游中介对都江堰市形象感知程度低,感知偏差比较大.为此,提出都江堰市的旅游形象定位应立足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充分发挥都江堰市的气候、生态优势,将文物古迹、山水风景加以组合,打造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度假地. 相似文献
18.
旅游地演化指的是旅游地系统内部构成要素及要素结构的交替演变促使旅游地系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发生渐变或质变的过程。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地演化研究是旅游地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旅游发展以及旅游研究的深入,原有理论的不足愈发明显,难以解释更深层次更为复杂的旅游地系统演化,理论提升与创新十分必要。回顾国内外旅游地演化已有研究,详细归纳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传统理论的提升与创新基础上,指出针对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区、旅游城市以及旅游城市群等不同尺度旅游地,可以分别采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经济地理演化理论研究其演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地意象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长期受到关注,然而传统视角的意象研究重视维度划分而忽略了游客感知的心理图式.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为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本文以旅游网站tripadvisor上九寨沟风景区评论为例,采用Leximancer深度算法构建基于游客视角的目的地意象感知心理图式.研究发现九寨沟评论包括55个核心概念,从游客视角出发分属七个意象主题,分别为游览过程、景观描述、景观评价、目的地评价、消费、意见建议和旅游体验.算法还得到了反映游客感知心理图式的意象主题间关系,其中景观描述与景观评价、整体评价与体验评价连接紧密,游客的意见建议与游览过程及消费更相关,主题间的联系分析拓展了传统目的地意象的研究.此外,研究通过东西方游客的目的地意象心理图式比较,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景观关注点、基础设施需求和对拥挤的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可为目的地针对不同客源市场采用差异化的营销和服务方案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