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正中 《科学通报》1983,28(17):1075-1075
自Fog用颅窗技术证明了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以来,已有许多研究者证实了这一重要的生理调节现象。脑血流自动调节是指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脑仍能维持其稳定血流的一种内在能力。有关低氧对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的影响,国外已有报道。这些研究均在麻醉或麻痹条件下进行。至于在低氧清醒以及低氧颅内高压条件下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研究,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2.
崔人镜 《科学通报》1984,29(7):441-441
高分压氧和高压氧对机体的作用和影响问题在实际潜水作业中和临床高压氧治疗中都经常涉及,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颅腔是一个容积相对固定的腔隙,颅内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者的相对恒定,维持正常颅内压力。颅内血液是唯一能很快起变化的成份,脑血流的变化直接影响颅内压力,同样,颅内压力的变化也可影响脑血流。已有实验证明,脑血流变化与颅内压力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低氧对藏族移居海平4年后藏族个体氧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往报道过长期居住海平后藏族经受急性减压低氧时的心泵、呼吸功能、动脉血气和体力活动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提示了,藏族在高原低氧环境的生长和发育对低氧适应能力有影响,藏族对低氧的适应机制更多地依赖于组织细胞水平的适应。藏族是举世公认为高原低氧适应最佳的民族。为探索藏族对高原低氧适应能力的机制,本研究从氧传递的变化加以探讨,试图进一步了解藏族对高原低氧适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吕敏 《科学通报》1995,40(4):358-358
低O_2低CO_2是人在高原上一个最常见的生理现象,动脉血液中CO_2分压(PaCO_2)的高低是调节脑血流的最重要的因素.早在1965年,Harper等已对常O_2下PaCO_2与脑血流的关系作过较系统的研究.后来,又有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如顾正中,Krasney等就低O_2下PaCO_2与脑血流的关系问题作了一些研究.他们观察到高PaCO_2可以加强低O_2的升血流效应,引起脑血流的叠加反应;而低PaCO_2则有对抗低O_2的升血流作用,使低O_2下  相似文献   

5.
近海低氧区的发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海洋科学的研究热点.通过对2014年渤海夏季(8月末)航次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及与春(4月末)、秋(11月)两季观测的对比,研究了半封闭的渤海底层低氧区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温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渤海底部溶解氧(DO)8 mg/L,但在夏季出现大范围底部DO低值区,其中DO3 mg/L的低氧区总面积约为4.2×10~3km~2,具有南、北"双核"结构,空间特征与双中心冷水结构基本一致.渤海中部断面分析表明渤海浅滩南北两侧洼地在夏季出现明显垂向分层,导致底部冷水团DO含量下降与明显酸化(p H7.8).冷水区稳定的沉积环境使其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有机氮(TON)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海区.对数据综合分析表明,渤海中部海水季节性层化及其对溶氧的阻滞作用是低氧区产生的关键物理机制,沉积物中累积的有机质在夏季的矿化分解是产生底部低氧和酸化环境的重要原因.该低氧区的产生是渤海生态系统剧变的结果和集中体现,与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和渔业资源衰退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止戈  贺登焰 《自然杂志》2000,22(2):106-108
人离不开氧.可是人为造成的低氧环境却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少效益.我们的研究已经证明,低氧可以减轻放射治疗或核环境中的放射线损伤,可以治疗哮喘和心肺系统疾病,可以在平原地区进行运动员心肺功能的锻炼.  相似文献   

7.
石云  杜军保  郭志良  曾超美  唐朝枢 《科学通报》2002,47(20):1561-1565
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ygenase,N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系统和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系统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采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分别观察HO抑制剂锌原卟啉-9(zinc protoporphyrin IX,ZnPPIX)对肺动脉压力、体内CO含量、NO含量、NOS表达的影响,以及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对肺动脉压力、体内NO含量、CO含量、HO-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组织匀浆NO含量及各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较对照组降低;ZnPP-IX的干预明显降低的了体内CO含量,此时低氧大鼠肺动脉压力较单纯低氧时更为显著,而肺组织匀浆NO含量及各级肺动脉内皮细胞eNOS表达较低氧组明显增加(P均<0.01)。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时大鼠肺组织匀浆CO含量及各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O-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L-NAME的应用明显减少了体内NO含量,此时低氧大鼠肺动脉压力较单纯低氧时更为显著,而肺组织匀浆CO含量及各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O-1表达及低氧组相比明显降低(P均<0.01)。结果揭示内源性NOS/NO与HO/CO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以网络调节的方式共同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趋磁细菌沿磁场方向排列和游动的现象称之为趋磁性,它们靠感知周围化学环境变化调整其游动方向,即趋化性作用,趋磁细菌游动方式和分布是趋磁性和趋化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趋磁细菌主要富集在有氧-无氧交界带附近,趋磁-趋氧(magneto-aerotaxis)模型指出,氧气浓度决定趋磁细菌的游动方向,即对于北半球趋磁细菌,高氧环境下游动方向与磁北方向相同(北向趋磁细菌),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游动方向与磁北方向相反(南向趋磁细菌).趋磁-趋氧模型目前仍缺少在沉积物环境中的实验检验,沉积物环境中两种非培养趋磁细菌被用来检验其与氧气关系.趋磁细菌垂直分布形成过程中,沉积物上部形成的趋磁细菌初始峰值与氧气梯度有关,但沉积物环境趋于稳定后趋磁细菌分布向深处扩展,说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正常氧气条件到无氧条件的过渡中,趋磁细菌分布整体移至沉积物表层,在稳定无氧条件中趋磁细菌分布向深处扩展,最终与正常氧气条件中相似,说明趋磁细菌对氧气或与氧气有关的环境变化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趋磁细菌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游动方式与正常氧气条件下相似,趋磁-趋氧模型在两种趋磁细菌上并没有得到充分证实.实验结果说明,趋磁细菌在沉积物中的分布虽与氧气条件有一定联系,但可能并不是影响趋磁细菌游动方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中进行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辉  熊国兴  邵宗平  刘盛林  杨维慎 《科学通报》1999,44(19):2050-2052
混合导体透氧膜指的是一类同时具有氧离子导电与电子导电性能的新型陶瓷膜。在高温下,当膜两边存在氧浓度梯度时,氧可以从高氧压端向低氧压端透过,且理论上氧的选择透过性为100%,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具有高透氧量、高稳定性的透氧材料Ba0.5Sr0.5Co0.8Fe0.2-03-δ,并成功地把其应用到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以空气为氧源利用透氧膜透过的氧与甲烷反应制合成气,使氧的膜分离与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一体化于一  相似文献   

10.
魏继业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96,41(16):1505-1508
低氧引起神经元功能、形态、代谢等多方面的变化。在视网膜,缺氧影响自光感受器至水平细胞的突触传递,导致后者对光反应的压抑。在本工作中,我们在完整的在位眼杯标本研究了急性低氧对视杆性和视锥性水平细胞对光反应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陆生蜗牛化石氧同位素组成能够记录古降水和古温度信息,但古环境因子影响蜗牛壳体氧同位素组成的机理仍不明确,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侧重于对现代蜗牛壳体的环境效应进行探讨,而野外采样研究很难分离出单独环境因素的贡献,研究基于控制变量法的原理设计了两套实验方案,以Achatina fulica蜗牛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室培养,结果表明:(1)在相同的温湿度下,不同来源的环境水所饲养的结果均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得到分馏值与环境水δ18O值的相关性方程分别为:y=-0.4571x+1.4749,R2=0.9794(生菜叶组),y=-0.2179x+4.1566,R2=0.6821(玉米粉组);(2)在环境水来源单一、温度区间较小的情况下,温度与壳体氧同位素关系的经验方程为103lnα(Aragonite-H.2439×106T-2+48.033(R2=0.5666),这与无机碳酸盐分2O)=-1馏的相关实验结果趋势相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恒定的条件下,环境水是影响蜗牛壳体氧同位素组成的主导因素;在温度区间较小的条件下,温度对壳体氧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结果还说明外加碳酸盐对壳体文石氧同位素组成几乎没有影响,但食物中所含的水分对蜗牛壳体δ18O值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9Cr18不锈钢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强 《科学通报》1989,34(11):819-819
本文测量了9Cr18不锈钢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CEMS),运用迭加性原则对Fe-Cr-C马氏体中不同环境铁原子超精细磁场及其相应的几率进行理论估算,并与实验拟合数据进行比较,由此得到了主要合金元素在9Cr18不锈钢中分布的某些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O3LYP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数目的中心质子对?-[HxW12O40](8?x)?(x=1~4)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影响.在LanL2DZ基组水平下,优化得到了各物种的稳定构型,并对优化好的构型作了NBO计算分析.研究发现,Keggin金属氧笼内质子的进入,对标题化合物的中心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中心质子不仅被Keggin的金属氧笼"包合",而且与Keggin的4个中心氧之间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四面体结构,同时还形成了强弱和取向不同的"笼内氢键",这些氢键受到Keggin金属氧笼(直径约7?)的"束缚"而成为"笼内约束氢键".基于键价(BV)模型,对这些特殊的分子内氢键进行了系统分析,首次提出了?-[HxW12O40](8?x)?的中心质子数具有"饱和性",并推测了标题化合物金属氧笼内质子的饱和度为6.这就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了该类化合物金属氧笼中心到底能够容纳多少质子的困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氧化物催化剂上,氧的不同的吸附态,曾为许多学者所假设与讨论。所有这些假设和讨论一直缺乏实验的验证。最近,等用顺磁共振法研究了在TiO_2上吸附氧的不同状态,得到了两种信号。他们认为这是由O_2~-及O~-所引起的,从而提供了在TiO_2催化剂表面上存在着两种带不同负电荷的直接实验证据。另外,Maxim及Braun在研究辐射对NiO上的化学吸附平衡的影响时,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到了表面氧有不同的含  相似文献   

15.
万柏坤 《科学通报》1991,36(16):1267-1267
迭加平均(average)是提取淹没在噪声本底中周期性重复出现信号的有效方法。以刺激时刻为基准的时域迭加平均(time-locked average,TLA)已成为从自发脑波(EEG)背景中提取各种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的传统方法。其前提是假定各反应波峰的潜伏  相似文献   

16.
南京(竹蜓)壳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乃仁 《科学通报》1982,27(23):1449-1449
李四光建立了南京(竹蜓)属(Nankinella Lee,1933)产自下二迭统,后在二迭系都有发现。最近韩乃仁采自浙江江山二迭系的立体标本,陈重泰采自昆明栖霞组的钙质标本并制成薄片和张昭明用JXA-50A电子探针测制X射线相对强度计数,对南京燕的旋脊、通道和层式进行了研究,有几点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许多研究表明,水母能够耐受低氧环境,但是并不清楚其生理与分子机制.本研究根据海月水母转录组测序结果,获得了海月水母低氧诱导因子(HIF)的部分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海月水母HIF基因在低氧条件下(溶解氧约为0.5 mg L-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氧条件下,海月水母幼体HIF-1α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显著高于对照组;以管蛋白基因为内参基因,HIF-1α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培养3,6,12,18,48和72 h时分别为参照组(饱和溶解氧)的83.2%,102.4%,122.8%,301.3%,140.3%和150.7%.表明低氧环境中海月水母HIF基因表达量在转录水平有极为显著的增加,这为从分子水平揭示水母耐受低氧环境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8.
王建奇 《科学通报》1994,39(10):910-910
脂肪胺氮氧化物特别是(CH_3)_3NO作为氧转移试剂已在金属有机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反应动力学与机理近年来也进行了系统研究.相比之下,人们对氧化吡啶及有关的芳香胺氮氧化物作为氧转移试剂的了解却显得十分有限.有关其在金属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本文选择了九种取代的吡啶氮氧化物作为氧转移试剂,以混配的金属羰基化合物[(η~5-C_5H_5)Fe(CO)_3]PF_6作为反应底物,研究了两者在外加配体PPh_3存在下发生氧原子转移反应的动力学与机理.定量比较了九种试剂的氧转移活性大小,考察了反应活性与取代基效应、试剂碱性、N—O键伸缩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氫氧电池是燃料电池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其中以貝康的高压电池成效較大,它系以两层不同孔径的鎳板作电极,在40大气压200℃下操作,效率虽較高,但設备极为庞杂。近年来,常压、常溫电池逐漸受到了重视。作者也选择了常压、90℃的氫氧电池作为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氫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为H_2+1/2O_2=H_2O。根据其自由能的数据,在90℃时的电动势应为1.2伏。在碱性溶液中,两极的反应分  相似文献   

20.
植物是如何感觉低氧水平,从而采取“自救”措施从洪灾中存活下来的?这种分子机制是否可调控?最新研究发现,植物的这种耐洪能力分子机制是可以调控的.这个发现可能会使科学家们研制出产量更高、更耐洪灾的农作物. 这种名为“感氧蛋白转换”的分子机制能够控制关键调节蛋白(即转录因子,能打开和关闭其他基因):氧气水平正常时,这些蛋白会变得不稳定,遭到破坏;氧气水平降低时,这些蛋白会变得稳定.这种稳定性会导致植物的基因表达和新陈代谢机制出现变异,提高其在洪水导致的低氧环境下的存活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