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广泛用于家用电冰箱的制冷剂R12对臭氧层具有严重的损耗作用,为了保护大气环境,R12的替代研究迫在眉捷。文章认为R134a是替代R12的首选。R134a不含氯原子,对大气臭氧层不起破坏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不易燃、不爆炸、无毒、无剌激性无腐性);R134a的传热性能比R12好,制冷系统的改型比较容易,因此,制冷剂的用量可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2.
采用逆卡诺循环对汽车空调新型制冷剂R1234yf替代R134a的制冷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研究表明:R1234yf可以直接替代R134a制冷剂,不需做重新设计及大的调整;在汽车空调常规运行状态下,R1234yf相对R134a制冷系统,具有系统运行压力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低、压缩比小的优点和COP小、压缩机功率大的缺点;在冷凝温度为50℃,蒸发温度在0~18℃,R1234yf相对R134a制冷剂,COP低4.3%~6.9%;压缩机功率P高4.2%~6.4%。  相似文献   

3.
R600a、R134a作为CFC制冷剂的替代物,越来越被广泛使用。本文从R600a、R134a的特性来对其维修工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R502被认为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制冷剂,但由于其对臭氧层的污染即将被禁止使用、为了寻找R502替代工质,在特定工况下,对R125、R22和R502进行热力性质对比分析,鉴于R125具有良好的热力性能及对大气臭氧层的无迫害性,在理论上论证了R125替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强化补气(EVI)技术的汽车超低温热泵空调系统,采用新型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R1234yf制冷剂作为运行工质,并与传统制冷剂R134a进行性能对比测试与热泵系统优化.在-20℃超低温环境中,该热泵系统制热量与制热能效比(COP)可达2 kW与2.0以上,相较于传统热泵分别提升了30%与14%,可以满足低温环境下乘员舱的制热需求.采用R1234yf制冷剂的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虽比采用R134a制冷剂的热泵系统略有不足但基本持平,且强化补气的效果优于R134a制冷剂.此外,增大内部冷凝器面积、优化室外换热器与压缩机等部件均可显著提升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与能效.  相似文献   

6.
侯菊红 《甘肃科技》2011,27(15):48-49
主要论述了冰箱制冷剂和发泡剂替代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冰箱制冷剂所采用的R12、R134 a过渡性产品及R600 a的特性作了一定的分析。同时,介绍了冰箱发泡剂从R11到低氟50%R11及R141b到环戊烷发泡等替代物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比较制冷剂的物性参数入手,针对R290和R134a这两种制冷系统性能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系统制冷罐注量影响因素与R290制冷剂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R134a在螺旋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冷剂R134a作为CFCs类工质的替代物已经投入商业应用,螺旋管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在各种工业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研究R134a在螺旋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性能对制冷系统中新型蒸发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测量了R134a在管内径10mm,螺旋直径180mm,螺纹节距50mm的紫铜螺旋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实验段外缠电阻丝加热,热流密度q=3-21.2kW/m^2,质量流量G=150-420kg/(m^2.s)。实验表明,由于二次流的存在,螺旋管对流动沸腾传热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而且在低干度区的强化效果比高干度区更好。  相似文献   

9.
纳米制冷剂冰箱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134a/TiO2纳米制冷剂是一种新型的制冷工质。在依据国家标准(GB/T8059.1~3-1995)搭建了新的冰箱实验台的基础上,将不同配比的纳米制冷剂直接充灌到R134a冰箱中,对冰箱的运行可靠性及制冷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R134a/TiO2纳米制冷剂在冰箱制冷系统中能正常安全运行,其耗电量和冷冻速度均优于纯R134a,其中TiO2纳米颗粒浓度为10 mg/L时性能最佳,可节能7.43%;在不改变冰箱结构的条件下,使用纳米制冷剂作为制冷工质是可行的,并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节能手段。  相似文献   

10.
无氟电冰箱是目前积极推广的绿色环保冰箱。本文从R134a,R12制冷剂选择出发,对无氟电冰箱的故障、有氟压缩机替换无氟压缩机等方面的维修技术做了全面的探讨分析。实践证明:维修技术适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HFCs被认为可以作为CFCs的长期替代工质,但使用HFCs会加剧温室效应,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HFCs的温室效应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此类工质的能效比来减弱,并筛选出几种有望替代R12的纯质及二元混合工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选择R134a和几种不同配比的R32/R134a二元混合工质进行了模拟冷水机组运行工况的制冷循环实验。结果表明一定配比的非共沸二元混合工质R32/R134a可以替代R12应用于冷水机组以及与冷水机组工况相娄似的中小型冷藏库.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R12和R134a的特性,提出了某R12系统改用R134a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替代工质应用于冰箱毛细管的特性研究及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冰箱实际运行工况,对冰箱毛细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物理与数学模型,运用非线性解法,得出了一定情况下毛细管内工质R12以及R134a的流动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对具有回热的毛细管的优化方法,并计算出了一定工况下不同的替代工质的毛细质与回气管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4.
双蒸发器冷藏车制冷系统应用R404A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布参数法,对双蒸发器冷藏车制冷系统的空调侧和冷藏侧蒸发器建立了数字模型,开对新型混合制冷剂R404A在空调和冷藏2种工况下的换热和流动情况与R22和R134a进行了模拟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空调和冷藏工况范围内,R404A在两蒸发器中的换热量仅略小于R134a而明显高于R22,制冷剂侧压降虽然大于R22,但却比R134a小很多.在双蒸发器冷藏车制冷系统中,R404A表现出换热性能好、压降小的特点,兼有了R134a和R22的优点,并能够适用于比R134a更低的冷藏温度。  相似文献   

15.
By means of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thispaper gives out the entropy analysis method for vapor-comperession refrigeration system.The thermal irrevers-ibility of the system charged with R12 and its hopeful al-ternative refrlgerant R134a have been studied respective-ly.On the basis of 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the measure used to save energy for vapor-compressionrefrigeration system has been put out.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微气泡臭氧氧化技术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采用微气泡臭氧氧化技术处理酸性大红3R废水,考察臭氧投加量、酸性大红3R废水初始浓度和投加活性炭对微气泡臭氧氧化过程中脱色率、TOC去除率、pH值以及臭氧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臭氧投加量或降低酸性大红3R废水的初始浓度,酸性大红3R废水的脱色速率和TOC去除速率均有所上升,但臭氧利用率下降。煤质活性炭对微气泡臭氧氧化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能够显著提高酸性大红3R废水的脱色速率和TOC去除速率。臭氧投加量为48.3 mg/min、酸性大红3R废水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时,处理效果较好。此条件下,处理30min时脱色率达到100%,处理120min时TOC去除率达到78.0%,TOC去除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0.015min~(-1),臭氧利用率始终高于99%。而投加5g/L煤质活性炭后,处理15 min后脱色率达到100%,处理120 min时TOC去除率可达到91.2%,TOC去除表观反应速率常数提高至0.037min~(-1)。处理过程中出现中间产物小分子有机酸的积累并继续氧化降解,使得废水的pH值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可见,对微气泡臭氧氧化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可提高污染物去除速率及臭氧利用率,显著改善处理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以 R500代替 R12作制冷剂的冰箱的热工性能试验情况,分别给出了有关制冰能力、冷却速度与耗电量等方面的对比结果,用红外热像仪拍摄了冷凝器的对比温度分布,最后还对 R500的合适灌注量及启动性能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采用R500代替R12是可能的,冰箱的系统、部件以及滑油等均无需作大幅改动,而且制冰能力和冷却速度还可加大加快,耗电量还略降低,COP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基于R134a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特点,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对R134a汽车空调能耗系统进行Sim-ulink模型仿真,设计了相应的仿真模块和系统框图,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