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蒸发器制冷能力、通风阻力、蒸发器内阻一维仿真结果与试验值比较,发现制冷剂侧两相换热区、过热区、空气侧分别采用已有的换热关联式计算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度较好,误差控制在5%以内.研究了百叶窗翅片的百叶窗开角、翅片间距、翅片高度以及扁管的通道宽度、通道数对蒸发器性能的影响.对蒸发器进行了结构优化,选取了一个综合性能最优的方案,使得通风阻力下降19%,蒸发器内阻下降8.4%,制冷能力提高130W.  相似文献   

2.
三种大管径翅管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不同翅片形式以及管排数对空气侧强化传热的影响,分别对9排和12排带平直、开缝、纵向涡3种翅片形式共6个翅片管换热器元件空气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开缝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高于带纵向涡翅片管换热器和平直翅片管换热器,但阻力相应也增加,带纵向涡发生器的翅片传热性能略低于开缝翅片,但阻力却只比平直翅片稍大,这表明采用这种翅片形式可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不同管排数的同一片型换热器的努塞尔数及阻力因子相差很小,可以认为与管排数无关.在试验的雷诺数范围内针对各个试件整理出了传热和阻力的经验关联式,可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9种不同结构参数的新型开窗翅片进行传热和流动阻力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给出传热因子和摩擦因子随雷诺数的变化曲线,并比较翅片间距和翅片长度等结构参数对其表面换热和阻力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单位传热面积泵功率和面积优化因子分析比较各翅片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开窗翅片的翅片间距对表面传热因子和阻力性能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一种先进的强化换热元件──齿型螺旋翅片管束进行了传热及通风阻力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用直接法进行.得出受洁净气流冲刷时该管束传热特性关联式和通风阻力特性关联式,并将该种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的性能与相同结构的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管传热风洞对矩形翅片滴形管和圆管圆翅片进行了传热性能的试验。结果表明,前者的传热性能和气流阻力均优于后者,并用测定的试验数据,提出了相应准则公式。  相似文献   

6.
对设计的桥式翅片换热器空气侧的传热和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将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得出了在实验雷诺数范围内传热和阻力性能关联式及特性曲线.对比可知,在相同泵功情况下桥式翅片换热器比相同尺寸的平直翅片换热器具有更高的传热性能.同时,对以上两种翅片空气侧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场协同原理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桥式翅片换热器具有更高传热性能的根本原因在于翅片的桥式布置能有效地改善翅片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7.
对9种不同结构参数的错齿翅片进行传热和流动阻力性能试验,分析比较翅片的间距、高度和节距等结构参数对其传热因子和阻力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场协同原理揭示错齿翅片强化传热的机理,并采用单位面积泵功率的评价方法,比较9种翅片的强化传热效果.结果表明,错齿翅片的节距和长度对其热工性能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新型全铝无接触热阻换热器.该换热器采用了一体化成型技术,从而彻底消除了波纹翅片与方形冷媒通道管之间的间隙和接触热阻.建立了新型换热器波纹翅片的数值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对其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工况条件下的传热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为后续设计和生产试验样件提供了理论依据.搭建了标准的风洞实验台,利用空气焓值法对使用新型换热器和管片式换热器的家用空调机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安装有全铝换热器的空调机在高低风量的工况下制冷量和能效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幅度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9.
针对阶梯型百叶窗和百叶窗翅片分别建立三维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两类翅片流动传热单元内的空气流场、温度场与压力场分布,据此比较分析二者的热力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阶梯型百叶窗翅片的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均高于普通百叶窗翅片,雷诺数Re在558~2 510范围内,前者j因子较后者高出29.8%~18.6%,f因子增加39.7%~58.9%;雷诺数较低时,阶梯型百叶窗翅片的热力性能指标j/f1/3高出百叶窗翅片最高达16%;雷诺数高于2 232时,二者的差别则低于3.2%;阶梯型百叶窗翅片在低雷诺数条件下热力性能提高明显,对于较高的雷诺数,其优势减弱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普通平直翅片板翅式换热器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含球凸/球凹的板翅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稳定、换热面积大、换热能力强和强化传热效果显著等优点,在工农业的热量传递设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同位网格上的SIMPLE算法,在雷诺数Re=550~1700的范围内对比研究了矩形通道下球凸/球凹板翅式换热器与平直翅片板翅式换热器的流动及传热问题。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流动速度下,冲压有球凸/球凹翅片的矩形通道努塞尔数要比平直翅片的矩形通道高47%~108%,同时冲压有球凸/球凹翅片通道的阻力系数也要比平直翅片通道高69%~140%。分析得出球凸/球凹的存在能够产生数量多、强度大的二次流,从而进一步促进冷热流体的相互混合,但是在强化对流换热的同时流动阻力也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借助CFD软件对3种不同类型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平直翅片、均匀波纹翅片和倾角渐增波纹翅片)的流动传热性能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在不同入口风速下各流域中心面的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分布图,计算出各翅片表面在不同风速下的平均传热系数和阻力系数,并与相关实验数据对比,证明该数值模拟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倾角渐增波纹翅片的平均努谢尔数比平直翅片的高13.8%~29.3%,比均匀波纹翅片的高5.5%~10.3%,其强化传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列管平直波纹翅片传热表面气侧阻力和放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直接从传热系数 K的测定值中将气侧放热系数α_c 分离出来,从而避免了测量平直波纹翅片平均壁温的困难。对于三种不同几何参数的试件,针对阻力和放热性能,本文将试验数据整理成了各自的准则方程,方程可供这种型面的换热器设计计算之用。  相似文献   

13.
三角形波纹翅片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管排数及不同翅片间距的9个三角形波纹翅片管换热器试件进行了传热与阻力特性试验,给出了实验特性曲线及关联式,并对管排数及翅片间距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了有益的结果,另外,对三角形波纹翅片与平直翅片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开缝翅片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2排X型双向开缝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实验的 Re范围内得出了传热和阻力的性能关联式及特性曲线.比较得出,开缝翅片的传热性能远高于平直翅片,与单向开缝翅片相比,X型双向开缝翅片的性能更好.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了 X型双向开缝翅片的效率计算曲线.应用场协同原理,对数值模拟得到的气流在2片翅片之间的温度场、速度场、对流换热系数及压降在流动方向上的沿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缝翅片有效强化传热的根本原因是翅片开缝后改善了速度和温度梯度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15.
增压空冷器用开缝翅片的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增压空冷器用圆弧型和X型开缝翅片空气侧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在实验的雷诺数(800-3400)范围内,得到了阻力和换热特性曲线,以及能反映流动和传热微观特性的流场和温度场.实验结果表明,圆弧型开缝翅片的阻力小于X型开缝翅片,并且前者在强化圆管背风侧的换热特性方面优于后者,但后者整体的场协同性和换热性能优于前者.结合两种翅片的优点,优化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开缝翅片(X圆弧型).对3种开缝翅片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X圆弧型开缝翅片的场协同性、换热性能均优于前两种翅片.新翅片在考虑了阻力因素后的综合换热性能较圆弧型开缝翅片提高了7%~15%,较X型开缝翅片提高了3%~9%.  相似文献   

16.
三角形波纹翅版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管排数及不同翅片间距的9个三角形波纹翅片管换热器试件进行了传热与阻力特性试验,给出了实验特性曲线及关联式,并对管排数及翅片间距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了有益的结果。另外,对三角形波纹翅片间距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有益的结果。另外,对三角形波纹翅片与平直翅片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搭建新型单翅片性能试验台,对同一副模具冲制的齿高为3.0~3.6 mm、齿距为6.81~8.45 mm的6种锯齿型翅片进行低雷诺数下传热和阻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并对翅片模具磨损规律和寿命进行了量化的探讨.将试验结果与三维仿真结果以及Muzychka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三者的趋势吻合良好.基于Levenberg-Marquard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翅片传热因子和摩擦因子的试验关联式.通过测试生产线上一副模具在不同冲压次数下翅片的性能,发现模具磨损过程存在3个阶段,第2阶段的翅片质量比较稳定;该类模具的推荐使用寿命为105万次,超过该冲压次数后翅片毛刺明显增多.研究结果为错列锯齿型钢翅片的性能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平直翅片管外不可压缩空气稳态、层流流动的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入口流速以及管离翅片入口段的不同位置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得到了阻力因数以及翅片和管壁面的平均努塞尔特数随雷诺数和管相对位置变化的关系曲线;给出了翅片的温度以及局部努塞尔特数的分布;并以翅片效率为目标函数,获得了6种不同管位置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最佳结构型式,利用本文算法对参考文献的试验数据进行验证,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升直膨式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的性能,需要优化集热/蒸发器的结构,为此,建立集热/蒸发器的一维稳态传热数学模型和热泵系统模型,并利用已有实验装置验证其准确性。利用模型计算的集热效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和数值模拟分析翅片管的结构参数对集热/蒸发器热力性能的影响;选取单位翅片面积集热量作为经济评价指标,对比不同换热面积下采用最佳结构时的集热性能;采用南京地区典型气象年参数,在空气侧总换热面积相同的条件下选取9种结构,模拟计算不同结构下集热/蒸发器的集热效率和系统全年能效比。研究结果表明:翅片间距、铜管内径和翅片高度对集热效率影响最大,且在一定范围内这3个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一致,即在所选取的范围内集热效率可以取得最大值;随着翅片总换热面积增大,空气侧总热阻逐渐减小,翅片的总集热量逐渐增大,单位翅片面积集热量为13.22 m2时取得最大值,此时,既可以增加集热/蒸发器的集热量,又有较好的经济性;在不同季节工况下,当空气侧换热总面积为13.22 m2,铜管内径为9 mm,翅片间距为1.7 mm,翅片高度为10.3 mm时的优化效果最好,与原结构相比,集热效率提升11.77%,全年能效比提升9.36%。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换热器风洞实验,对22种不同结构参数的矩形波纹翅片管带式散热器进行传热和流动阻力性能实验,选用361组工况点的实验数据,经过多元线性回归,获得适用于矩形波纹翅片散热器空气侧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的计算模型,预测散热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在400~3 840范围内,换热器空气侧散热量、压降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9.14%、10.05%,标准误差分别为8.62%、3.75%,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吻合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