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与资本主义制度休戚相关.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策略变幻莫测、反复无常,始终不能一贯性地履行全球责任.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自由民主体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两大核心要素,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分...  相似文献   

2.
云覆盖地球表面约60%的区域。云通过反射太阳辐射造成地气系统变冷和通过吸收地表与云下大气的长波辐射使地气系统变暖,这两种效应显著地影响着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平衡。同时,云通过影响大气水分输送和降水调节大气水循环,是大气中重要的水汽调节器。然而,历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和很多研究都指出,云是迄今为止影响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诸多因子中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性最大的因子。低云增加4%即可抵消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引起的2~3℃增温,反之会扩大相应的增温效应。东亚地区处于亚洲季风区,又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高排放区,使得该地区的云-辐射-降水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目前对东亚地区气候模拟的偏差和不确定性均与云辐射过程及其反馈有关。因此,极有必要研究东亚地区云对于辐射收支和温度的影响、揭示其与降水的关系及机制,为准确预估全球增暖情景提供科学基础。进而为国家制定保护环境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项政策、进行国际气候变化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
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科技合作是指不同国家的法人或公民之间,在科学技术各领域内进行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活动。国际科技合作是我国科技工作和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兼具科技工作与外交工作的综合性工作。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对科技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事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卫生治理先后出现了国家卫生治理、国际卫生治理和全球卫生治理等形式,当然国家层面下还有地方性卫生治理。卫生治理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卫生外交的出现和发展,从隔离检疫制度作为最初的卫生外交的载体,到国际卫生大会的召开,国际公共卫生公约的颁布和修改,区域性国际卫生组织的出现,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建立,卫生外交以国际卫生外交为主要形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而现在随着非政府组织、私人基金会、跨国公司,乃至个人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卫生外交步入了全球卫生外交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正>纵观人类文明史,名为"气候变化"的幽灵,时常徘徊在战火硝烟之间。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联系更紧密了吗?不可否认,海平面上升、干旱和土壤退化,正将食物和居所等生活必需品置于危险境地。今年10月,美国国防部再度重申,气候变化是"威胁倍增器",由此衍生的对资源的争夺"会加剧一国内外的压力源,如贫困、环境恶化、政治不稳定和社会紧张,从而催生恐怖活动和其他形式的暴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8):77-78
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成果是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908专项)“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项目的支持下历经6年完成的。该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5):35-39
1.国家重大需求分析 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休戚相关。海洋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战略性后备资源宝库,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变化的加剧,在海洋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重组于2001年,是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准成立的社会公益类专业研究所.该所以沙漠大气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变化与荒漠生态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沙漠大气环境、气候变化与绿洲冰雪环境、资源与信息技术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研究所主要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有8项,其中科技部基础性研究专项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4项,目前这些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田飞 《科学大观园》2021,(19):44-47
杜祥琬院士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参与了国家2020年和2030年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论证,任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相似文献   

10.
一项日前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研究显示,过去30年里,全球与高温相关的死亡37%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提醒人们,全球变暖已经产生严重影响. 过去30年中,世界各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高温死亡人数均有所增加,但其占高温死亡人数的比例差异很大.在危地马拉和哥伦比亚等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这一比例要高得多;在中东的科威特和伊朗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这一比例超过50%;而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大部分地区,这一比例则低得多.  相似文献   

11.
年代际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会引发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危及人类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因此,研究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规律,预知年代际重大气候事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归因及预估"于2016年7月正式立项。该项目旨在:(1)厘清全球气候多尺度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规律;(2)揭示人类活动和多尺度气候变率对气候整体变化的作用及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主控因子;(3)认识人类活动对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调制作用,诊断年代际重大气候事件的早期信号。本文将对该项目2016~2018年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领域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零被引论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SSCI数据库,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社科研究论文及其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部分进行较为全面的定量统计分析,并且重点对其零被引论文的发展趋势与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4年,气候变化的社科论文有了明显增长,特别是在2005年之后,增速加快,这些论文的零被引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稳定并且低于10%的,说明这些论文受到了较高的关注。美国在气候变化社科研究方面表现突出,中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期的增长速度较快。对于SSCI论文数最多的10个国家,论文总量与其零被引论文数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但其零被引率的变化则并未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全球范围内,SSCI论文数最多的10个机构全部为高校,并且大多来自英国和美国。而对于中国来说,研究所的表现则更为明显。TOP10机构的零被引论文数及其占比与机构本身的SSCI论文总量并未呈现明显的单调变化趋势。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主要国家和机构的分析结果均表明,共同收录论文的零被引率均较低,这不仅是由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主题的较高关注度,同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引用规律方面的不同也使得交叉领域研究的引用也较多,其零被引率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中西古代气候学的概念模式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古代气候学是经过不同民族的国家发展起来,富于地理气候学以及气候决定论的内容,具有适应殖民商贸活动的功能,可总称为地候模式。中国古代气候学则与我国历史的持续发展与大一统国家密切相关,富于物候学以及气候变化的内容,具有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功能,可称之为时候模式。中西古代气候学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地球观、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活动、哲学和科学技术背景等不同所致。两种模式的时代意义共同体现在全球变化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4.
全球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如油价高且不稳定,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许多国家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增加,保护环境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容易破坏、政治不稳定、自然灾害及其它威胁等,是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科学与政策互动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国际环境事件的复杂性,并从臭氧治理和气候变化治理两个案例出发,分析影响其治理的政策因素。分析认为,确定或不确定的科学结论,国家利益以及替代技术是影响臭氧治理与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两个看似相同的国际环境事件却最终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政治效果。最终本文认为,政策议程总是在"基于知识"的认知共同体和"基于利益"辩护原则下交替出现,科学与政策的关系问题在实际事件中总是变化并可以协商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7月,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第230—233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主题分别是: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问题、海底热液作用与极端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的应对战略、国家创新体系中研究开发(R&amp;D)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项目集中了国内外土地利用、气候、生态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从"全球视角"出发,通过国际对比揭示与评估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过程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可以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模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于科学调控人类土地利用行为,缓减与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近5年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曾纪泽(1839-1890),字劫刚,曾国藩的大儿子,“少负俊才”,湖南双峰荷叶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其近代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究其近代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西方思想观念与个人实践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其父曾国藩的教育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2):50-51
1 立项背景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过程观测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定量评估和有效碳管理的科学基础.针对我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大需求,解决碳通量观测技术和区域碳评估方法的系列技术难题,在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国家973计划课题"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的对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性样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合作与交流项目"基于通量观测网络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模型综合研究"等的支持下,在国内率先创建了服务区域碳收支评估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青海的应对之策不仅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也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18个省(区、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然而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