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提出的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理念的生动比喻。这一发展理念为人与自然由冲突走向和谐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就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的共同实现。守望绿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围绕人类中心主义是否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建立什么样的新生态价值观等问题,当代西方各种绿色思潮存在颇多争论,观点各异。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讨论的中国诠释,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阐释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环境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新型生态价值诉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期盼日益迫切,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待自然态度的历史演变,突出强调"敬畏自然"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指出,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自然观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回归敬畏自然,不是要把自然重新"神圣化"或"神秘化",更不是对内在价值的抽象认同,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切实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思维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0):107-111
习近平"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期间对于生态文明治理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习近平"两山理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论基础之上,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最终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追求。从思维能力的角度分析"两山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战略、创新、辩证、历史、底线思维,通过对"两山理论"中蕴含的思维能力的分析,最终落脚在"两山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用上。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后,生态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这体现在他施政生涯的全部过程当中,尤以他主政浙江时论述最为全面,"两山论"、"生态兴则文明兴"等科学论断的提出,生态省的大力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十八大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后,习近平从更高层面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解的新观点、新思想。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日益丰富完善。习近平自身几十年的生态工作经验,是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出发点。系统梳理习近平执政生涯过程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途径,提炼其特有价值,对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迄今人类对文明模式的最新追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理清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直面更加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思考其根源和总结经验教训.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两个层面)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生态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回答了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四对关系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应具备怎样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就理论贡献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观,也进一步超越了西方生态观。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战略思维,推动永续发展;坚持法治思维,推动健康发展;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全面发展;坚持辩证思维,推动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2):104-109
梅棹忠夫1957年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以此构筑"比较文明学序说",并立足于"机能论"立场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生态史观审度。"文明的生态史观"在我国学界的研究并不尽人意,大多将其较为简单归结到地理环境决定论草草了事。在深入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节点上,对其"文明的生态史观"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度挖掘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至少梅棹忠夫给出考量世界文明史演化进程诸多要素中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自然要素,就此而言,在当代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当然对其进行唯物史观的反思与审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塞尔学说,建构"两山"制度的关键是通过言语行为能力建构制度性事实体系来重视原始事实,然后又用原始事实的存在保障了制度性事实的建构与发展。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能够克服塞尔制度性实在理论框架的断裂、静态化和极简化的缺陷,使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一种关系整体,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身本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的全新文明形态。要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国策并深入人心,就有必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一般价值论基础。西方提出的生态价值论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依然套用工业文明的价值论视角和价值定义;二是把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混为一谈。适合于生态文明的全新价值论应当把价值定义为"事物在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效应"。这样的价值定义不仅能够合理解释自然的内在价值,消解传统价值定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色彩,而且还能够在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之间做出明确区分。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价值论的确立,对于提高和深化国民的相关认识,对于理解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11-115
以"自然"拒斥"自由",是"自然中心主义"生态思潮的一个偏颇,这种观点否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根据与人学意义。"自然中心主义"以"自然"拒斥"自由",是对现代性文明所内蕴的"自由"殖民"自然"特性的一种激进批判和矫枉过正;科技、工业、资本、市场等,是现代性文明"殖民"自然的最主要的引擎和推进器。古典思想会通"自由"与"自然",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追求和实现"自然自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愿景;这种"自然自由"体现为自然的自由性与自由的自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孜孜探索人类文明走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囿于历史原因,他们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虽未明确提出"生态"命题,经典文本中亦鲜有对生态问题的系统论述,但他们就"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论"、"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论"、"人类文明的最终价值取向论"等都发表了睿思哲言,为后世学者留下了生态哲学的宝贵思想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宏阔视野,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这与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新时期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该文分析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批判了源自基督教的进步主义,指出了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错误,阐述了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1984年前苏联学者В.С.利皮茨基,1986年中国农学家叶谦吉,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生态文明。三人一致认为,必须谋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费切尔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而利皮茨基和叶谦吉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整体的一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创新。生态文明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论将指引人类建设真正可持续的文明,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国新世纪时代任务的价值引领,展现了引导全球时代文明走向的大国担当。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条底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发展模式,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生态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25-128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和巩固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事业总布局的既定战略,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路径。这其中,"融入"是活的灵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战略,更内在地蕴含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战略理念。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经济建设,对其战略考量、实施路径加以探讨。基本结论以为,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兜住不发生重大生态系统灾难的底,因而,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对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二是坚持五化同步思维,确保新五化建设与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相得益彰,因而要走好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之路;三是坚持开放和前瞻思维,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潮流、新趋势,积极构筑现代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应再采用“生态环境”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一词容易造成混乱,可以不再采用了。既然让此词废弃,就不需考虑外文的翻译了,今后可以把生态和环境恢复原来的用法,分别采用。生态是指生物(可以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例如生态效应或生态影响等等,而环境则是一个很广泛的名词,例如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等。这样一来,对于国际接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人类应当把道德翔不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关系的超越,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实践这个伟大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6):118-123
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不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而在于人类错误理解了自然的本性及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着的"自组织控制系统,人类应该像对待"生命"那样对待它,否则在"自然选择"动力驱使下,它可能为了自身的生存而抛弃人类。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的可持续实现可以成为评判人类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破坏生态系统健康将损害当前及未来人类整体利益,是不道德的。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前提下,利用其服务功能,才能保证未来人类被自然选中存活下来,不被自然淘汰。这是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一种社会层面的规范伦理,基于"经验论"的功利主义构成其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24-128
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制约。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活动作用下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在采集天然物的"蒙昧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依附—臣服";在自然物增殖的"野蛮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向自然物增殖的转变;在自然物加工的"文明时代",自然成为人类奴役的对象;在自然物控制的"垄断时代","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生产方式不但直接制约着自然史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变革"旧"的生产方式,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当下人类化解生态危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旨向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技术格式塔"是内在于技术自身的逻辑体系,其对技术变革与演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带动了技术的绿色革命,如何处理技术、人类与自然三者的关系因此成为了绿色技术哲学视域下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技术格式塔"视角对绿色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既是技术把握完善自身与经济、自然、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中国特色五位一体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