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区域气候、水资源量、生态格局、农业牧业生产、地质灾害、文物保护的影响,阐述了应对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影响的未来趋势,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即统筹建设黄河流域气象、水文、环境、地质灾害观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厘清多因素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时空过程,提升流域水资源效能;调整坡耕地和生态用地,加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优化流域农业和草业布局;修订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区划,进行预防性保护技术研发;加强流域黄土滑坡加固新材料和生态修复协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德汴  霍继超 《河南科学》2011,29(9):1066-1069
采用1961-2010年开封市气象资料、玉米产量资料、农作物受灾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开封市玉米生长期积温与玉米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积温是气象因子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降水量与玉米产量呈正相上升关系,分析表明开封市玉米生长期的降水量多于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3.
厦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该文在分析厦门市气候变化的事实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及对我国小麦生产影响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当前国内外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动态和各类模式,并结合我国小麦生产现状,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生产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仝文伟  查菲娜  王其英  尹文海  魏娜 《河南科学》2009,27(12):1546-1549
为探明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1951—2005河南省气候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对小麦产量和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将气候值与小麦产量值分别做相关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呈逐渐减少趋势,而积温则逐渐增高,降水变化不明显;小麦生育前期气候变化较缓,后期气候变化较快,小麦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有较大一致性;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积温的影响,日照时数和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日照时数和积温与小麦产量一定程度内呈正相关,而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则基本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现状,阐述气候变化对沿海城市的各类影响,提出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重点分析了宁波1990—1998年的气候条件和变化趋势,从中发现日照数呈下降趋势,而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这些变化加上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生产影响严重.据此现象,提出在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发展多种模式的三熟制,适当推迟冬种作物播种期、秋粮收获期.选育多种生态类型的品种,抗逆性强的品种,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选育低光呼吸、低光补偿点的品种,克服日照减少对产量的影响.还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8.
9.
10.
综述了中国气候变化特点及气候变化对人口直接或间接的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传播性疾病的发病率和影响范围变动,气温变动对非传播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对儿童、老年等脆弱人群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影响环境和农作物产量对人口健康产生的间接影响。随着气温升高,传播性疾病发病率提高,影响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扩大。热浪或寒潮都会增加不同类型非传播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带来负面影响。儿童、老年及其他体弱的人,面对气候变化,承受力弱,容易产生负面健康效应。气候变暖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从而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农作物产量在气候变化时期波动性大,需要注意其对人体营养摄入的影响。最后提出本领域中未来应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包括在研究方向方面,研究除疾病外的其他健康的影响、不同社会经济层次的研究对象、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等,在研究方法方面,建议加强实证研究、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对干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适宜的玉米群体结构,能够充分利用水、肥、气热,使玉米生长发育协调发展,产量因子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高额产量。本项研究探讨了不同密植额度条件下玉米生理指标的表型值及经济产量的表现,经过模型寻优,选出获得最大经济产量的适宜密度范围为5.0-5.5万株/公顷,最大叶面积指数3.0—3.5,最适光合势1100-1200m/月亩,最适生物产量 19500- 20250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12.
吕媛媛 《科技信息》2011,(10):77-78
在当前全球背景下,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谈判归结为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与外交的综合较量。从公共管理的服务职能来讲,微观到地方政府应将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服务职能,从而来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特殊部门,农业的稳定对中国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气候变化使长期形成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种植模式受到冲击,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模型包括农业经济模拟模型、农业生态地带模型、基于经济分析的李嘉图模型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等。总结各类经济学模型的设定和研究结论,可以发现,是否考虑农民的适应行为以及适应期的时间长短是争议的焦点。因此,本文研究了目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方法,发现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计量工具从单一模型通过纳入新因素实现拓展以及多模型框架的嵌套综合成为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主要指气候变暖)使草原区干旱出现的几率加大,持续时间延长;草地土壤侵蚀危害加重,土地肥力降低;草地在干旱气候、荒漠化、盐碱化的作用下,初级生产力下降,草地景观可能呈现荒漠化趋势。草原生态失去平衡,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草原出现了明显的沙化、退化和碱化的趋势,草原载畜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农牧民生产和生活。从气候变化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两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气候冷暖变化和梅雨变化入手,讨论其对明代江南地区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劳作的影响。严寒不仅造成交通阻塞,与之相关还会致使粮食不能及时到达,薪炭也出现严重短缺,价格飞涨;极端严寒造成春花作物的歉收和柑橘种植的衰退;相反,温暖气候则会使得柑橘种植规模扩大,增加乡民收入。梅雨活动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早梅雨、长梅雨以及空梅、少梅等异常梅雨会对江南农业造成严重损失。但因身份地位的不同,同样程度的气候变化对明代江南民生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士绅阶层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普通民众则是主要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牧区的案例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多相关利益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描述牧民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并辅以气象数据分析,记录其感知下的应对行为,探讨影响其适应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对气候变化,牧民的感知主要为自2000年起干旱加剧,具体表现是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以及云、风、雾等气象变化。在气温、降水和气象灾害方面,牧民的感知与气象数据以及统计资料一致。由于牧民更关注气候变化对于生态以及畜牧业产生的影响,除降水量外,他们还关注降水的频率和空间异质性,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累积效应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综合影响。对于干旱加剧导致的地表水减少和天然牧草产草量下降,牧民采取的应对行为包括恢复牧户和牲畜的移动、加强资源使用的排他性和从外界购买饲草料。气候变化下牧民能够采取上述应对行动并有一定作用。当地放牧场的共有产权安排形式、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和自上而下的制裁以及外界力量如政府项目、市场和信贷的支持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气温不断增高,近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了1.1℃,明显高于全球;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年代际波动较大,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计中国北方增温幅度高于南方,青藏高原增温最明显,年降水量增加显著区域为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地区有小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使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的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有利于棉花生产,能提高北方棉花产量和品质;三熟区面积将扩大约22.4%,一熟区面积约缩小23.1%,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的布局将发生变化;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呈加重趋势;对温带和寒带的家畜生长是有利的,对热带和亚热带家畜和牧草生长不利;中国四大海区主要经济鱼种的产量和渔获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气候变暖将使中国各类自然植被发生明显北移,土地荒漠化危害范围加大,土壤肥力下降,并增加农业灌溉的需水量,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应减缓和适应并重。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和研究这些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无疑有益于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剖析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就此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通货膨胀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聊城市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的方法对聊城市42年来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找出了主要农业气候学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特征,论证了气候变化对聊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为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国近50年气象资料(雄安1974年以来的完整资料),研究分析了全国尤其是雄安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和气候生态特征。雄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背景与北京、天津类似。近几十年来,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明显但幅度较弱,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为平均每10年升高0.2℃,高温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0.8 d,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上述要素的变化幅度虽低于全国及周边城市,但均显示出了气候变化对雄安的影响,且极端天气事件也呈增加的趋势,如强降雨重现期缩短,极端强降雨量明显增大等,这与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和中国大部地区趋势一致。结合灾害历史资料分析和气候模式预测,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雄安新区在发展中将面临气候变化背景下增加的气象灾害和气候风险,进而给出了相关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