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正屡,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这句话的原意是:屡,和悦而践行;谦,尊让而光大;复,微小而能辨于物;恒,(遇事)杂乱恒守而不厌倦;损,(减损私欲)起初难而后来易;益,增长宽裕而不摆设(夸耀);困,穷困而通达;井,居其所而迁德于民众,巽,名著于世,而隐藏不露。  相似文献   

2.
正屡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这句话的原意是:礼以调和行为,谦以节制礼仪,复用来自觉自知,恒以纯一其德,损以远离祸害,益以获取利益,困可以减少怨尤,井以辨别其义,巽以行其权宜。这是"三陈九卦"的最后一层陈述。如果说,第一层以德为本,阐述九卦的归旨;第二层以认知为核心,阐述九卦的内涵;那么,第三层强调人与卦的互动,展示九卦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的应用以及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增多的现象,体现了孔子"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阅读《周易》之德论,笔者大致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执政之德等六大德目。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6,(4):80-81
正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乾坤,是《周易》的门户吧?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交合其德,刚柔(爻画)就有了形体,以体现天地所为,以通达神明的德性。"此句中,"乾坤":指经卦乾坤。"门":作"门户"讲,也代表着根本之意。"阳物":乾三画皆为阳,故  相似文献   

5.
正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差不多算是知晓几微了吧!有了过失,未尝不知道,知道后未曾再犯。《周易》说:‘离开不远即返,无大悔,大吉。'"颜回是孔子最赏识、最器重的学生。孔子在此处称"颜氏之子",就可见一斑。在古代,"子"是对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大家又尊称"孔夫子"。因此"颜氏之子"一句,表明孔子对颜回的情感超越了  相似文献   

6.
正《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这句话的原意是:《易经》的兴起,大概正当殷商末期、西周德业隆盛之时吧?反映的是当时文王与纣王之事吧?所以《周易》其文辞高险,知危惧者将得到平安,轻忽忘形者将会倾覆。这段话提到了《周易》兴起、兴盛的时间,值得我们好好考究一番。  相似文献   

7.
《周易》卦象取法自然,以模拟万物发展情状来阐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元散曲的盛行亦是文学规律自然运行的结果.相较其他文学样式,元曲最突出之特色是本色自然,与"易"之自然之道有契合之处.尝试用《周易》"困""复""遁""乾"四个卦象来阐释元散曲的发展进程,是对易学规律与文学规律之间内在相通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8.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其至矣乎",孔子叹道:易经是天地之间最终极最为深刻的道理!懂得了《易经》,圣人才能够达到崇德而广业的境界。这半句继续延续儒家"盛德大业"的主题,前六章中,关于"德"的形成和成就也有大量的铺陈,当然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德智体美劳",在小时候  相似文献   

9.
叶适是循义理的路数来解<易>的.具体说,就是根据<彖><象>解<易>.由于他将<彖><象>视为孔子的作品,所以根据<彖><象>的解释所理解<周易>的经义,在他看来,也就是"孔氏之本学",体现了圣人以道易天下的目的.在这种易学观的指引下,他之<周易>解释,在致思取向而上,彻底贯彻事功原则、功利原则,竭力消解<周易>解释上的神秘性、玄虚性,始终坚持"以卦象定入德之条目而略于爻,又以卦名通世故之义训而略于卦".这是将"通世故之义"作为理解<周易>的经义根本原则.这个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叶适之解<易>彻底摆脱了象数路数的干扰,将<周易>解释成为一部彻底宣扬儒家的德性修养、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易学的特点是以礼释《易》,他在《九卦论》中将礼看作是九卦的核心,认为礼是君子行之成。郑玄也曾以礼释《易》,但他侧重于用具体的礼制、礼仪解释卦爻,而王安石注重礼之精义,他认为章句传注之学忽略精义,这导致圣门之学不传、异端之学四起。王安石还认为礼是德得以体现的方式,内在德性需要通过外在之礼才能彰显。他进而论述了道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强调道需要通过德才能体现,德表现为人之仁义礼智,以此他反驳了将道看作是神秘实体的思潮以及韩愈以道德为虚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正>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这句话的意思是:乾,是天下最刚健者,其德性常常是平易,而作为崇山峻岭。坤,是天下最柔顺者,其德性常常是简约,而作为坑坎险阻。此句话中,"德行"是指功能与效应而言。又有注解,"德"是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行"是常规、规律之意;"恒",永久不变的,固定的。系辞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卦刚健,所以容易,然后稍有偏差,立即"知险";坤卦柔顺,所以简单,然后一遇状况,立刻"知阻"。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09,(6):69-69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秉,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秉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秉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相似文献   

13.
<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段话的原意是:所以《周易》,是讲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物的。易:《周易》。象:卦象。像;像形。《系辞传》认为,《周易》一书,讲的都是"象",其本质特征就是"卦象"。象,是周易的精髓所在。"象"与"像",在古时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就其内涵而言,却有着显著差异。"像"是实质的,代表实体的形象,指称某一具体之物,可见可闻可触,非  相似文献   

14.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2):69-69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16.
正《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这部书不太久远,它所体现的道,经常变迁。变动而不固定,周流于六爻之位,或上或下,无一定之常,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不可把它当成不变之法则,唯有随爻变之所往立论。"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看似《周易》这本书离我们很久远、很高深莫测、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典籍之作。但实际上,它从未远离过我们,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浅显平凡、通达平易,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它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学问、生命的学问,也是宇宙的法则。  相似文献   

17.
小易 《科技智囊》2014,(10):77-77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这段话的原意是:所以《周易》,是讲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物的。 易:《周易》。象:卦象。像;像形。 《系辞传》认为,《周易》一书,讲的都是“象”,其本质特征就是“卦象”。象,是周易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8.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列贵贱者存乎位”,《易经》中多次谈到时、位的问题,尤其是从卦的本体而言,爻“位”是影响卦异的主要因素,位在上还是位在下就有贵、贱之分。在研读《易经》的时候能够感知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更能体会到这一  相似文献   

19.
<正>《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这部书,考察其初始,推求其终极,以为一卦之体。六爻阴阳错杂,代表不同时间的事物。第八章讲到"《易》之为书不可远"。《易经》这本书,讲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我们应该亲近它、珍惜它,好好体会它、应用它。那么,如何系统地读懂易经、把握易经的实质呢,这一章深入阐述了这个主题。首先,"《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这部书,是追源万事万物的始终,以成其根本的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一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博,其与古代科学的关系相当复杂,与现代科学关系之密切也日益凸显。文章从《周易》中的管理思想入手,寻求《周易》与现代管理的融通之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保合太和”的管理思维,“德博而化”的管理道德以及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发展意识。只有从哲学层面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理智地摄《周易》之思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