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产出—效率双维视角构建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EWM-Malmquist-LWM模型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不同所有权性质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演进规律。研究发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具有"高产出—高效率"的技术创新绩效;从演化规律来看,不同所有权性质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呈"低、中、高"三个层次,并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逐年波动演进趋势,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极化趋势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总体演进趋势是工业企业间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趋于均衡,极化趋势将逐步改善,整个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立足"五大发展理念",结合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特色,构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指标均是促进各省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提高的重要因素,而绿色指标在部分年份对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是负的;11个沿海省市地区的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现缓慢的波动上涨趋势,其中上海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河北和广西表现相对较差;从四大沿海经济区角度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较高,且珠三角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环渤海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总体较为稳定,而环北部湾经济区质量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3.
根据旅游业、科技创新、交通运输业3个子系统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构建我国旅游业—科技创新—交通运输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我国八大经济区的3个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八大经济区中,除了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的部分年份外,其他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均滞后于旅游...  相似文献   

4.
检索和整理2011—2020年中国知网的绿色创新主题文献,对发文量、发文地区、关键词、来源期刊等信息开展数据与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TF IDF方法和CiteSpace工具对文献的关联度、聚类特征、共现关系及演进趋势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近10年来我国绿色创新主题文献数增长迅速,其中北京、广东等东部省市发文量处于领先;文献聚类分析模型结构稳定,绿色创新效率是近年来高被引论文的关注热点,“绿色制造”“环境规制”等是文献热点关键词;研究整体呈现“概念界定-融合拓展-绩效探索-模型优化”的时线脉络。基于上述结论,未来应加强对绿色创新的绩效测算、空间联动机制、演化博弈等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区域绿色创新多维度评价视角,选用粤闽浙沿海城市群13个城市2013年-2019年数据,分别运用基于规模效益分析需求的BCC模型、K均值聚类分析法、基于双边比较分析需求的Bilateral SBM模型和考虑了工业排放非期望产出约束的Undesired SBM模型,测度了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在不同约束下的绿色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观点,构建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四川及其市域2012—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利用变异系数法、空间自相关法等分析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四川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从2012年的0.302增加到2020年的0.519,21个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幸福维度上升明显且得分最高,生态环境优美维度先缓慢上升后大幅提升;经济增长稳定维度在波动中稍有升;对外开放深化维度稳中有升;区域协调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维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梯度发展趋势;全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的阶段性特征,局部空间上形成高低不同类别的集聚模式,存在由低值向高值转化特征。最后提出促进四川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2017年数据,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随机效应模型,以甘肃为例对西北地区创新产出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创新产出差距总体上不断缩小,区域内差距对于总体差距的贡献率高于区域间差距,但区域间差距存在上升趋势,大兰州经济区内差距高于河西走廊经济区及陇东南经济区;人才投入、通讯基础设施水平、政府行为及经济基础均对创新产出产生显著正效应,研发投入与金融发展水平未产生明显影响。基于上述结论,从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利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陕西省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近年来陕西综合绩效指数,从2000年的126.1下降为2006年的95.9,居全国倒数11-15位.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在全国的15-20位徘徊,而且排名有逐年落后的趋势.能源消耗总量呈线性增加,建设用地占用强度明显下降,COD和SO2排放强度缓慢下降,工业体废弃物产生强度在波动中略有下降;能源消耗强度有所上升,用水强度降幅明显,同时用水总量保持恒定.建设用地总量略有下降.SO2排放量明显上升但COD排放量保持恒定.虽然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排序比往年上升了1位,但仍未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稳定下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程度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SO2排放绩效指数变动幅度较大,呈现降-升-降的"S"型曲线.COD总体绩效指数呈现缓慢下降态势.提高陕西资源环境综合绩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优化协同创新绩效对福建省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至关重要.借鉴城市内部协同创新理论框架,采用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2007—2019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学转研”、“研转产”和整体绩效3种协同创新绩效及其空间演化规律;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化上看,2007—2019年“学转研”绩效呈先扬后抑趋势,“研转产”绩效处于波动状态,整体绩效呈稳步上升趋势;2)从结构演化上看,研究期内“学转研”绩效从“橄榄球”型向“金字塔”型转变,“研转产”绩效在“金字塔”型和“橄榄球”型之间摆动;3)创新型城市作为绩效高地,通过涓滴作用向周边城市输送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不断带动非创新型城市整体绩效的发展;4)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对“学转研”绩效分别产生负向和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国外影响和基础建设对“研转产”和整体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5)福建省未来应当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吸引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度耦合模型与解耦模型,对西藏自治区2007—2016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演进及解耦状态进行测度、分析与判定.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各指标间呈现较强的正向关联态势,生态环境在生态水平与生态响应方面绩效显著;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复合系统耦合演进时空分异显著,时间序列呈现出低水平耦合、中低度耦合、中度耦合与高度耦合4种类型,空间秩序表现为"藏东高于藏西""藏中南高,藏北低"的空间格局,其中"一江四河"区域耦合状态最优;复合系统呈现扩张性连接、扩张性负解耦、弱解耦与强解耦的演进轨迹,连接与强弱解耦交错呈现,反映出新型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具有动态性与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测度模型,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0—2019年乡村"三生"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与演化状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乡村"三生"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对工业环境效率与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进行了评价;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测算了科技创新对工业环境效率边际效应;基于最佳拟合优度回归分析方法,就科技创新与工业环境效率间演化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工业环境效率、科技创新指数分别由2005年的47.17、43.63跃升至2016年的71.28、83.63;(2)科技创新对工业环境效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051,而产业结构是工业环境效率的短板制约因素,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014;(3)科技创新与工业环境效率之间符合正向指数函数演化规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工业环境效率。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降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负向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基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该研究构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综合评价指标,测算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水平.在考虑空间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研究我国省域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布、聚集模式及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水平整体较低,形成不同的趋同俱乐部,出现俱乐部之间趋异的现象.KIBS创新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核心—边缘”结构,创新扩散遵循着地理距离衰减效应.在时间演进上呈“单峰-多峰”的动态演进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模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和环渤海心脏地带(北京和天津),而大西南和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则属于低低的空间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定义法构建生态福利绩效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并对决定其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生态福利绩效在时间趋势上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三个阶段,整体以19.3%的幅度上升.区域特征上则呈现出“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地域格局.经济规模促进了我国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而政府监管、城镇化、产业结构对生态福利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形式主义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公众参与无法对生态福利绩效产生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维系炎黄子孙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和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石.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测算其在2017-2020年间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入与绩效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1)投入与绩效水平整体呈现出从下游向中、上游省区递减的特征;(2)投入与绩效水平耦合协调度不高,各省区之间存在“阶梯式”的差距.基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未来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应以“黄河文化”为灵魂,对9省区进行文化整合,以深度融合发展为驱动力,实施“点(黄河文化中心)-线(黄河文化旅游带)-面(黄河文化彰显区)”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推动黄河流域整体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原经济区2003-2009年的经济发展数据,本文构建了中原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空间现状呈高值分散、低值集聚,空间的不均衡性及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2003-2009年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整体提升,高值数量增加,极低值数量减少,"金字塔"型结构弱化,"双高型"集中分布于服务业竞争力高水平地区的北部.最后文章从潜力及结构因子、极化涓滴效应和距离衰减规律等方面分析其空间特征的驱动机制,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深入探索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对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演进乃至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生态、高效发展、生活美好5个方面构建了安徽乡村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和GeoDA,综合运用熵权法、自然断裂点法、Moran’s I指数和基尼系数等,揭示了2010—2019年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综合指数由0.394 8增至0.513 4,增长30.02%,年均增长3.34%;各地级市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处于0.30~0.64之间,平均水平0.472 5,其中黄山(0.511 2)显著高于其它城市,最低为亳州(0.446 9)。2)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时空演化呈现出“中高、南北低”向均匀化发展的趋势。2010年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皖中(0.412 2)>皖北(0.393 6)>皖南(0.384 5),2019年3个区域均为0.515±0.005,其中铜陵、马鞍山和宿州3个地级市增长幅度最大。3)研究期内,安徽省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集聚效应,分时段2010—2012年、2...  相似文献   

18.
研究首先从4个维度构建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熵值法就宁波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宁波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综合绩效分别为0. 604和0. 529,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宁波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当地"创新创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的核心产业,有效的生猪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有助于保护农业环境、保障猪肉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供应链整体运作。基于绩效评价原则,从生猪绿色供应链业务流程执行水平、运作绩效水平、节点企业绩效水平、绿色水平4个方面为生猪加工配送企业建立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离散霍普菲尔神经网络模型对某企业2007—2011年绿色供应链实施评价,研究表明:基于离散霍普菲尔神经网络的生猪绿色供应链评价是合理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为精确分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基于二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收益函数的对偶关系,测算了2001—2015年中国沿海11省市污染物排放的影子价格与减排成本,在此基础上定义并测算了海洋环境效率幻觉.结果发现:①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污染物排放的影子价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最终保持稳定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②中国沿海地区海洋污染物减排成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终保持平稳状态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③中国沿海省市出现海洋环境效率幻觉的数量由2002年的8个下降至2015年的6个,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有所缓和;从空间上看,无海洋环境效率幻觉的省市呈现出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