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科技》2016,(1):8-13
正《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推进广东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2015年,已正式发布的《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广东将抓住全球新一轮制造业变革和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机遇,以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水平为标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推进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智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广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等多项政策文件,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提出未来10年将完成智能制造六大主要任务,不断加快制造业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产业结构等方面看齐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脚步。截至2016年,广州市制造业已  相似文献   

3.
正第11届"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会议于2015年9月5~6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和剑桥大学联合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管理基地")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超越追赶,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创新",讨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转型和升级","用户参与时代制造系统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制造业及低碳制造"等分议题。  相似文献   

4.
《杭州科技》2016,(6):22-26
正杭政函[2016]99号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布局的要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以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现"杭州智造";以重点领域关键技  相似文献   

5.
<正>制造业的智能升级,离不开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云制造等智能装备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而人才培养始终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之一。2017年2月,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构成了《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  相似文献   

6.
正不久前,佛山市明确"十三五"期间佛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提出要把佛山建设成为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广东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珠西装备制造业龙头城市、创新驱动先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范城市、产业金融中心城市、制造业服务化领头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城市、体制机制改革前沿城市。其中,佛山将争取在以"互联网+制造"为途径的智能制造、以"工作母机"为主攻方向的高端装备制造、以"3D打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打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2月7日上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江苏省政府主办的世界智能制造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发布  相似文献   

8.
在后危机时代里,中国外向型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国家"同质竞争"、出口贸易环境恶化、订单持续减少、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外向型制造业应针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创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开展源创新、推行服务型制造、促进技术升级、创新工业设计、提高员工敬业度、提升管理效能等措施,再造"中国制造"的"新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李婧瑗 《创新科技》2019,19(8):32-37
以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迅速壮大并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与制造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来临,中美贸易摩擦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业创新打开新格局。以构建产业创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路径,提出加强创新引导、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深化互联网融合、重视人才供给、打造品牌创新和倡导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国务院印发了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中国实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纲要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在纲要提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制造业驱动创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主题的政策响应、进展及成效,以及许多领域专家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2025"勾画了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给无锡的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文章分析了无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无锡智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三月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深入民心、也振奋人心。其中,针对中国智能制造,总理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同时,还提出"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相似文献   

14.
正继德国工业4.0之后,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和智能化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我国在未来工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终实现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实现制造业回流,纷纷做出"重振制造业"的战略部署,竞相在高端装备领域发力,以保持其  相似文献   

15.
<正>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创新论坛之从制造到创造——装备制造业振兴专家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推动机械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绿色和智能制造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2025》提出,为江西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对江西省制造业智能化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剖析其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偏低、产学研用脱节、高端复合型人才偏少等制约因素,并从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加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创新融资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江西省制造业智能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安徽制造业创新能力,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视角,对安徽省制造业进行研究,分别从整体发展状况、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分析了安徽制造业创新现状,表现为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才投入与发达地区制造业差距较大,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出能力不强,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安徽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薄弱的发展困境,提出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人才开发力度、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在此战略规划中,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本文结合汾西重工"十二五"两化融合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思想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和思路,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2012,(1):53-55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肩负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转变的重要使命。2010年中国实现制造业产值达1.955万亿美元,美国制造业产值则为1.952万亿美元。然而,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远低于美国,从制造业人均产值衡量中国仅为美国的1/8。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大,但产业仍面临着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装备成套集成化与控制技术水平低等严重制约着未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德国"工业4.0"在制造业掀起新的制高点,海峡两岸智能制造的主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研究两岸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政策支持,对两岸智能制造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两岸合作创新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和阻碍因素。为促进两岸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提出了打造智能制造平台、建立共同标准和创新合作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