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性失落,网络崛起。网络不仅为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形态,而且在深层拓展了诗歌的诗性内涵。体现在:(1)在网络中,诗歌因写作与阅读方式的变化而获得的自由言说权利,使其得以更多切入生活与心灵层面;(2)网络加大了诗歌的原创意味和个人化、民间化色彩。说到底,这是学形态影响学本体世界这一学发展规律的有力体现,因此它最终将会带来诗歌观念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诗歌意象是诗性智慧的集中表现,诗性智慧是人类天性中最为深层的、充满感情的智慧。诗歌的诗性智慧首先表现为意象具有具体感性的特点,意象以生动、感性、诗意的形象赋予诗不具形的思想感情。立意高远形成思想的穿透力,透过现象直达本质来震撼读者。诗歌意象的诗性智慧还表现为情感的智慧和意象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诗性智慧一词本是维柯用来指称在人类天性中最为深层的精神活动方式。劳承万运用美学方法对这个概念进行现代阐释。从研究方法上说,维柯偏重于民族学,而劳氏则倾向于美学。前者意在探索人类智慧的真正起源;而后者则旨在寻求解答“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转化”的实证之路。从价值观角度,维柯更偏重于历史学,意在以所谓的异教历史进行反神学的斗争;而劳氏则更倾向于语言学,旨在探索符号(语言学)与情感运动(诗学)的共同本源,以解开语言、诗、思以及人的审美活动的秘密。诗性智慧是在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所以这一研究仍可看作是“审美中介学”向人类学领域的有力拓展。  相似文献   

4.
诗性思维理论与中国诗学精神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与原始思维和野性思维相对应的诗性思维概念,阐明了诗性思维的内涵和特质,认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根基在于中华民族独特的诗性思维结构及其运作模式。中国诗歌文化异常繁荣的原因在于中国各民族发达的诗性智慧和诗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原始仪式一个重要特征即同时包容着相互对立的两极:程式化与狂欢化;精神性取向与执着于肉身。在诗、谣同仪式相分离的过程中,诗及其诗歌语言走上了体制化、贵族化之路,并在不断拓展精神宇宙的同时,遗忘了感性肉体和深层的生命冲动;口头歌谣则与此相反。书写进一步加深了两者间的鸿沟。因此,诗及其诗歌语言尽管鄙视民间口头创作,但为永葆自身的诗意和蓬勃生机,又常常眷恋着民间并时时反顾口传时代。  相似文献   

6.
诗性与理性     
诗性与理性在诗中并非一概相斥,关键在于巧妙的化解,即如唐诗以诗情统辖理趣,而力戒如宋诗完全流于说理,艺术品乃浑融完整的统一体,只要理趣服善于诗性且浑化于诗情之中,诗仍然是诗.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的诗性本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诗性智慧"不仅表现于诗的现象世界中,而且还直接表现在中国哲学的源头和深层结构中。中国境界形而上学的最后完成,并不在哲学学说中,而是在艺术———审美学说中。大凡中国的伟大诗人、词人,在其诗词背后,均可发见深邃、厚重的哲学意识与形上的哲学境界。"中国哲学诗性本体论"是一种"象征性的思维方式(一种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延续了 1 999年开放性命题的思路 ,但其命题过于开放、提示过于直白等不足却影响了考生的发挥和作文整体质量的提高。故高考作文命题亟须解决的是寻求开放与限制、明示与蕴藉的最佳交叉点 ,以保证考生有一个合理公正的能充分体现个性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诗意载体、精神境界和审美风格之西部具有丰富的现代诗学内涵,体现出撼人心魄的诗性之美。其诗性之美乃在其诗意栖居的家园意识、灵魂与生命交融的西部体验以及独特的西部精神。中美西部诗人的西部体验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诗性体验,他们将这种体验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之中,揭开西部厚重而神秘的面纱,重新发现人类诗意栖居之新大陆,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越地域意义的现代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很多考生在平时的作文洲练中。一味地模仿历年高考满分作文的技法和文辞,由于好高务远,高考时把文章写得不伦不类,非但没有得到满分,甚至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连正常的切入分都未拿到。殊不知,一篇满分作文既需要才情和天赋,更需要灵感,而写作的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每位同学都应该在写作时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量力而为。如果没有绝对的实力,应该力求稳中求胜,不要冒险立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明示与蕴藉两组关系的把握是保证考生写作空间相对宽广和国家考查结果相对公平的关键。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仍然存在着话题过于开放,倾向过于显露的不足。而广西专科考试作文命题则较好地处理了这两组关系,成功地避开了主题预设和主题单一的险区,相当有效地制约了宿构、套写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对自己的生活理想的两次描述都体现了诗性智慧的内涵。他在20岁左右的生活是一种背离了儒家政治-伦理生活方式的诗性-审美生活方式。后来在他27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以往进行反思,又选择了一种超越了儒家政治-伦理情结的儒家文化的诗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许会荣 《科技信息》2010,(32):27-27
福克纳小说的叙事具有诗意化特点。复沓回环的情节构建方式、反复强调的叙述语言、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以及孤独、逃离的悲剧形象使其小说具有诗歌一般的韵律美感和精神气质。这种极富艺术性的表达体现了作家特有的浪漫气质和深重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4.
虽说高考作文命题难以预测,但如果能细致研究近10年的全国试题.那我们就一定能获得一些可贵的启发,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进而揣摩出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致走向。  相似文献   

15.
开启个性思维的大门,找到作文创新的途径,是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剧作家尤其是文人剧作家创作时,在重视戏曲的“风化”和“乐人”这种教化与娱乐的功用哆同.寸,更;的体现出“诗言志”的传统的承续情感至上的戏曲价值观使戏曲作品成为古代剧作家逞才肆情的载体,成为文人学士们表现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这是作为正统文学的诗词所具备的文学传统在戏曲领域的开掘。戏曲在情感层面上的功能意义的被发掘,标志着戏曲价值观的成熟,也是诗性特征生成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与诗性智慧的现代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虽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而提出,但在逻辑上表达的却是美学研究回归自身,是诗性智慧在文明时代中真正的复活。生态美学研究在学理上的可能,主要奠基于这样两个方面:从思维方式角度讲,它根源于与理性智慧截然不同的诗性智慧;从精神—实践方式的角度讲,它根源于与人的种属尺度截然不同的审美建造尺度。就生态美学的实践意义而言,它意味着一种真正的审美建造方式,为一种全新的人自身再生产方式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一些中国古典诗词文本 ,并通过这种具体的分析 ,力图揭示诗性语言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葛水平在诗性的叙事中找到了一种节奏舒缓却极为有力的诗性,这种诗性是用简练的故事、戏剧化的情节、温润的细节和诗化的语言来表达女性博大的胸怀、无私的付出和坚韧的尊严。最后,转型或者超越:乡土与诗性的间性张力。除了一贯的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之外,葛水平还开始涉及表现现代城镇人的生存方式,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叙事风格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苏轼为人汇积儒道禅三家的道德哲学于一身所形成的率真的诗性为论述起点,在苏轼生平经历的政事、家事、诗事的具体层面上,选其直接表现进行细致分析,可见中国诗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诗人所特有的诗性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