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河”一词,北宋时著的《新唐书·五行志》已经见及,但古代很少作为专名的地名使用。灌溉运河与农业同时产生,中国早期的运河开发,以东南而论,早在河姆渡和跨湖桥时期就已经开始。先秦时期,亦有多条史书可考的运河。中国运河开发史源远流长,但以“以人为本”为准则来看,历史教训亦深刻。元朝时开发的大运河最后一段——会通河,开通后难以发挥作用,是显著的一例。  相似文献   

2.
<正>大运河申遗成功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的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它包括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等58处遗产点,现存古河道总长1011公里。从公元前486年大运河开工算起,到现在(2014年)正好是25个世纪(2500年),再加上这次被列为世界遗产,大运河也算是"双喜临门"了。大运河位于我国东部平原,是非常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或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环境变迁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结合现代水文、河流、地貌、沉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环境变迁问题提出以下观点: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先奏为古屠申泽,其湖面远大于西汉至北魏时的屠中泽;2)西汉至北魏时屠中泽向北萎缩,湖面减为原来的44%,西汉所置窳浑,临戎、三封3县即位于河湖之滨的绿洲之上;3)黄河干流中滩~协成段受科里奥利力作用的影响,右岸冲刷较多,是该区黄河多次改道东移的惟一原因.黄河迳流是古屠申泽得以存在的惟一水源,故黄河改道是该湖不断萎缩终于干涸的根本原因;4)屠中泽干涸后湖盆受西北强烈干燥气流及沙漠流沙的侵袭,迅速沙漠化.小片绿洲亦因弃耕、缺乏植物覆盖而沙化、消亡;5)沙漠中湖泊对改善滨湖生态环境的作用显著,但其蒸发渗漏损失水量也十分巨大,对于极为缺水的黄河流域而言,维持湖泊的存在并不一定合算.  相似文献   

4.
山东古称“鲁”,以山东境内所产诸石制成的砚台,统称“鲁砚”。鲁砚历史悠久,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石制研磨器,被视为后来石砚之前身。有关专家认为鲁砚定型于春秋时代,秦汉得以发展,隋唐晋为鼎盛时期,明清以来砚石的艺术造型及石材质量臻于完善的地步,即负盛名。如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赞曰:“天下之砚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第一,端州斧柯石第二,歙州龙尾山石第三。”递及今世,还有些名人将鲁砚列为我国四  相似文献   

5.
贾山以微臣身份,向文帝上书《至言》,列举前世兴衰得失之事,据理提出治乱之道。本文论述了贾山的上书,代表了西汉前期一批中小政论家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文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扬州市的SPOT5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选取1、2、3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并与全色波段融合,根据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以及重要遗址点的GPS定位数据,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SPOT5图像进行目视解译,绘制出自春秋建城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址的解译图以及长江、运河河道的变迁图,分析扬州城址变迁的规律和原因.古邗城在建立之初就是一个为了争霸中原、开邗沟所设立的屯粮驻兵之地,所以近2500年以来扬州城址的变迁除与其他城市一样受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更受长江、运河河道的南移和军事战争频发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以隋唐时期为界,隋唐之前城址的变迁以前者的影响为主,隋唐之后以后者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7.
与隋唐时期相比,北宋时期洛阳周边所辖之乡数量大大减少.《太平寰宇记》记载洛阳有七乡之数,但不言七乡具体名称.根据出土墓志及传世文献的记载,可以考证出北宋时期洛阳所辖的乡数、乡名及方位,以补史载之阙.  相似文献   

8.
黄河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但是,多年以来,学者们对黄河的研究多集中于黄河的泥沙情况、河道变迁和水利变化等问题,而对黄河名称的由来论述甚少。黄河之所以得名与其含沙量的多少是有密切联系的。通过对《汉书》、《后汉书》、《魏书》、《水经注》等相关史籍的考证可以看出,黄河这一名称起源于西汉初期,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称呼。  相似文献   

9.
《游侠列传》是《汉书》、《史记》中专门作传的人物传记类典籍,长期以来很多专家学者给予评价甚高。西汉时期是游侠盛行时期,侠义之风对后世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崇尚正义、反抗强权成为游侠的化身,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细读相关史料后,笔者认为,西汉的游侠,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正义凛然,《游侠列传》所反映出来的这一群体的本来面目,并非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光鲜。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汉亩产量,《史记·河渠书》中记录有下面这条史料: 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  相似文献   

11.
试论“浑言”“析言”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浑言""析言"这一对术语所指称的词义通别之理在训诂学上的三个问题:1 词义通别之理在《尔雅》《毛传》《方言》中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西汉的训诂学家已有一些语言学学理自觉地指导训诂实践,训诂学在西汉已告成立;2 历来训诂在词义通别处理上的失当,主要原因是对"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缺乏认识;3 从词义通别角度考察"同义连文"现象,词义通别之理是判断同义连文属于词还是非词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其水系主要分为自然水系和人工水系两大部分.伊、洛、瀍、谷构成了洛阳城的自然水系系统.此外,在城内以洛水为主干兴建了许多渠道,在洛水北岸有漕渠、泄城渠、写口渠,在洛水南岸有通济渠、运渠等,还南引伊水与运渠相通.同时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在所开四段运河中,有三段的衔接处均在洛口,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的全面建立,给洛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西汉中叶《周易》学者焦延寿所著《易林》中载有中国第一首歌赞朝鲜之诗。从丽玉的《公无渡河》到李白的《公无渡河》,古代朝鲜、中国两位诗人共同为“公竞渡河”谱写一曲狂者之歌。来自新罗国的五鬣松生根子华山,李贺以它为题林创作了《五上松歌》,是中韩友谊的又一诗证,新罗才子、晚唐诗人崔致远在中国留学和做官期间,与女兰若柳有过一段趋势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山东高平之山阳郡,为魏代兖州部山阳郡高平县制,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四十里一带;江苏淮安之山阳国,为东汉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刘秀所封,后因大运河而著名。焦作山阳城即为西周初年蔡叔度监督武庚、战国时魏邑、秦代嫪毐为长信侯、西汉河内郡山阳县、东汉汉献帝皇子刘懿为山阳王时的城池。战国时山阳城为魏邑经济中心。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南之山阳之浊鹿城是汉献帝刘协四十岁后在此度过余生之地。河内山阳县嵇公故居位于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嵇康诗中所言之"北山",应该是位于其西北方向辉县薄壁镇境内的白鹿山脉。向秀《思旧赋》中所云"经山阳之旧居"、乾隆《七贤咏》所咏"土阜惟见横岹峣",均为歌咏辉县市吴村镇鲁庄与山阳村之间的嵇公故居地。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尽管在盛清时代财聚力厚的徽商家族,绝大多数已退出两淮盐业之运营,盐商的总体实力亦与畴昔迥异,但仍有一些徽州盐商在扬州颇为活跃。本文利用民间文献,聚焦于歙县许村许氏的扬州盐业经营,并探讨他们的生活方式及其对桑梓故里的影响。从中可见,与其他的歙县籍扬州盐商家族一样,太平天国之后许氏之发迹,亦与其官商的背景密切相关。晚清时期,盐商的盛衰递嬗,对于徽州战后之复苏,尤其是歙县村落的发育以及社会变迁等,皆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援引文献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史记·秦始皇本纪》解析经典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会考察上古的历史,再结合当代的情况,经过实践的检验,从而总结出国家兴衰的规律。秦始皇满足于一己之功,不  相似文献   

17.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常用字注释内容精要,为人们所习用沿引,但其中个别字仍有补充解释的必要。 解释词义的方法,从汉代经师们传释经籍以来,已经形成系统的训诂学。而西汉扬雄独树一帜,搜集当时各地口头词语,编成《方言》一书,此书当时没有引人重视,《汉书》不曾提及。之后,随着方言学本身实际价值的提高,逐渐形成了“方言派之训诂学”。同样,今天我们在解释词语中时,主要方法是分析字形,即前人所说“欲晓故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黄河下游山东段为研究区域,对水资源变化与农业用水的关系进行初探,并对山东黄河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皆以生言性,讲天道下贯为性,人亦当尽性以回证天道,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故孔子言践仁以知性;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易传》言穷神知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思想发展理路是一脉相承的。牟宗三正是依据宋明儒者是否沿先秦儒家此一理路进学而将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伊川朱子系,并将伊川朱子视为"继别为宗"。  相似文献   

20.
潍县因地利之便成为沟通山东沿海与内地之咽喉,晚清以降,开埠通商,及至民国,工商渐趋繁盛,鉴于此,当政者拍摄《潍县大观》,以彰政绩。《潍县大观》详实地记录了潍县的城市面貌、经济状况、教育文化、政治军事等内容,以全景模式涵括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此同时,纪录片所展示的内容多有新兴事物,亦体现出潍县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