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考察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提出《符天历》历元的确切日期为显庆五年庚申岁正月壬寅雨水合朔,该雨水为定气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平气,对应公元日期为660年2月16日,对应的儒略日序为1962169;解决了历来部分学者以为的《符天历》历元"气朔不合"与文献记载《符天历》历元"气朔相合"之间的矛盾;并引用了几则与《符天历》有关的传世星占文献和出土历日资料中的积日数据对结论加以讨论和验证;最后通过对《九执历》积日算法的讨论,指出使用该算法不能支持《符天历》历元为显庆五年正月三日雨水甲辰(660年2月18日)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元旦的来由一年于始,万象更新。元旦是阳历 (新历法)一年的开始。元旦一词,最早见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我国古代元旦的月日并不相一致,夏朝的元旦设在正月初一;商朝则设在十二月初一;周朝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视差理论——以日食食差算法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日食食差算法是中国传统日食计算中的核心算法,研究该算法的造术原理及其精度,对评价中国古代日食算法的优劣和精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各历相关术文为例,进一步阐明日食食差的天文意义,指明食差算法是日食食分算法的一个子算法,食差算法应该是气差、刻差和时差的代数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详细讨论中国古代食差算法的沿革史,并根据各时期食差算法的特征,以《宣明历》、《崇天历》、《纪元历》等历法作为关节点,对食差算法的历史进行分期;通过对《宣明历》、《纪元历》和《授时历》等历法中食差算法的精度讨论,证明中国古代食差算法中气差函数和刻差函数的符号选择的正确性,表明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算法。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1,(7):32-33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2011年2月11日是伟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诞辰164年纪念日,当日"谷歌"网站以涂鸦形式纪念这位发明大王。1911年,爱迪生在《Cosmopolitan》杂志上发表文章,做出了一  相似文献   

5.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里有一道"圆材薶地"算题,与《九章算术》"勾股"章第九题相同,这说明了《九章算术》"勾股"章的内容在先秦数学著作中就有渊源,它为我们了解先秦(或至迟秦朝)时代这类算法的情况提供了时代确切的直接材料。另外还有第二种可能性,即在《数》成书时,解答此题或可能是利用了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赵珍 《科学大观园》2014,(17):72-73
<正>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和预报,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则更加困难。翻检史籍,有很多专门记载地震现象的五行、祥异等门类,保存了古人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对地震预兆认识的若干总结,其中也不乏科学的成分。征兆之一:天象变化古人往往将天象变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现象最多,且多在两汉时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汉书》卷10《成帝纪第十》、卷27《五行志》,均记录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后的地震,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夜,地震未央宫殿中"。为此,成帝诏令公  相似文献   

7.
正《东亚太平洋语言的基本词及与印欧语的对应》书号:978-7-100-11955-9定价:85元开本:16开该书有50篇分别讨论意义相关词项的文章,以说明东亚太平洋的语言和印欧语基本词的词源关系。为一部积多年之功研究东亚太平洋语言与印欧语词源关系的力作。  相似文献   

8.
行星理论是中国传统数理天文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第一部保存较为完整的历法《三统历》中就有比较完整的记载,此后各历中均有相关内容。在中国行星理论发展史上,《大衍历》因为有诸多创新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全面梳理了《大衍历》中的行星算法,并用Python语言对《大衍历》行星算法进行模拟,讨论了《大衍历》制定和颁行期间35年内的行星位置计算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大衍历》推算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黄经的最大误差依次为3.93°、36.96°、7.99°、18.52°、32.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大衍历》中“五星爻象历”和“五星动态表”的设计及其误差、五星近日点黄经的测算误差和定合日期的推算误差,是影响《大衍历》行星计算误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颖文 《科学大观园》2014,(14):46-47
<正>五月舞会是剑桥大学每一学年结束时各个学院举行的舞会,其中三一学院的舞会最负盛名。这场每年一度的豪华舞会可以说是剑桥学生社交活动的年度最大事件,从晚上9时正式开始一直到次日清晨,学生们以彻夜狂欢的方式宋庆祝考试结束。"五月舞会"在六月办2014年的五月舞会在6月16日举行。五月舞会何以在六月举行?原来,舞会的日期最初是定在五月第一个星期一,然而如  相似文献   

10.
仲康日食古代推算结果的复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根据复原了的元代《授时历》交食术及有关史料,重新考察并研究了“仲康日食”的古代计算结果,并就僧一行(683 ̄727)、郭守敬(1231 ̄1316)和阎若璩(1636 ̄1704)的推算用《授时历》法进行了研究,确认了古代失算这次日食的日期对应于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是由僧一行和郭守敬给出的,但其食分的推算值却很小。  相似文献   

11.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可现在的大陆  相似文献   

12.
清末华蘅芳和傅兰雅合译的《代数术》、《微积溯源》东传日本,促进了明治时和算西化。本文介绍训点本《代数术》的作者神保长致及其数学研究,比较汉译本和训点本,分析训点本的特点,阐述该书的西算知识和数学史料;讨论明治时日本学者学习、研究、翻译西方算书时参考和引用《微积溯源》等汉译数学著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原定2014年2月举行的"于光远学术思想研讨会"因故延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论文投稿截止时间顺延至:2014年12月31日。望学界同仁踊跃投稿!投稿要求:论文格式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投稿要求。投稿邮箱:zrbzhf@vip.sina.com联系人:史阿娜,赵月刚联系电话:010-68598478;62117238  相似文献   

14.
<正>原定2014年2月举行的"于光远学术思想研讨会"因故延期,拟于2014年9月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论文投稿截止时间顺延至:2014年8月31日。望学界同仁踊跃投稿!投稿要求:论文格式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投稿要求。投稿邮箱:zrbzhf@vip.sina.com联系人:史阿娜,赵月刚联系电话:010-68598478;62117238  相似文献   

15.
2002年2月12日,加拿大工业部部长阿兰洛克与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简斯图沃特女士共同发布了加拿大未来10年的创新指导政策——“加拿大创新战略”。该战略由《知识至关重要:加拿大人的技能与学习》和《实现创优:投资于国民、知识和机会》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科学》2014,(1):3-12,F0002,F0003,F0004
为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理解、关心和支持,特开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主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编辑部协办。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于2014年2月19日揭晓。中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发H7N9禽流感病毒取得重要进展;在磁性拓扑绝缘体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耳效应;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直接观测到分子间氢键;北京谱仪III观测到一种包含至少4个夸克的带电粒子;小麦A基因组和D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将小鼠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干细胞;合成出极硬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研发出一种兼具大弹性应变、低模量和高强度的相变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拉曼散射实现单分子化学成像;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多巴胺D2受体通过αB晶状体蛋白抑制神经炎症等10项由我国科学家完成或为主完成的重要研究进展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16年9月24-25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第六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该会议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办,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本次会议以"科学社会学与科技创新"为主题,主要议题包括:  相似文献   

18.
书讯     
W.海森堡等:《论近代物理学》 (W.Heisenberg等:《On Modern Physics》,纽约,Clarkson N.Potter,1961年, 108页) 本书是一个论文集,内有五篇文章:(1)W.海森堡:《普朗克的发现和原子物理学哲学问题》(1958年9月4日所作的报告),(2)《关于W.海森堡的报告的讨论》,(3)E.薛定格:《论物质的映象》(1952年9月4日所作的报告),(4)M.玻恩:《一个欧洲科学家的沉思》(1957年9月5日所作的报告),(5)P.奥格尔:《科学认识的方法与极限》(1952年9月5日所作报告)。  相似文献   

19.
试论陶寺祭祀遗址揭示的五行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尧典》四仲中星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按通常的理解,可推论出尧时使用农历;但是,《史记·五帝本记》和《史记·历书》却说黄帝“治五气”,“建立五行”,“使羲和占日”,使用的当是古西羌系统的五行历。以后九黎乱德,帝尧使复旧常,重新设立羲和之官;《山海经》也说帝尧时上射十日,说明尧时使用五行历。可见尧时使用什么历法存在争议。陶寺祭祀遗址揭示出了帝尧时的观象历法功能,当能揭开尧时历法的秘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历法中,为推算气、朔、交食等的需要,对于回归年、恒星年、食年、朔望月、恒星月、近点月和交点月的长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闰周、赤道岁差、交食周期值等,进行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很高水平,在人类认识日、月运动规律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文章对上述一系列天文常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对于测算这些数值的具体方法,作了较仔细的讨论,对于历代取得的测算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