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绘画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的美术现象,是时代转型的产物。乡土绘画的形式变革引导了时代的潮流,通过新的艺术形式感染大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从艺术形式发展的角度研究乡土绘画,一方面重新诠释乡土绘画的意义,另一方面从乡土绘画的个案入手,说明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应当重视艺术本体的研究,重新认识艺术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中,陈斌先秉承现代启蒙精神,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乡土子民的生活。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的再现及乡民现实境遇的表达,揭示了乡土社会文化传统的复杂、乡民心理深层的厚重积淀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嬗变,突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转型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世界历史演进的历程表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完成中国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进程,关系到中国能否进入一个民主与法治的时代。从探讨乡土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概念出发,反观中国社会转型的症结所在,可以发现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其中的一条主线和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葛水平在诗性的叙事中找到了一种节奏舒缓却极为有力的诗性,这种诗性是用简练的故事、戏剧化的情节、温润的细节和诗化的语言来表达女性博大的胸怀、无私的付出和坚韧的尊严。最后,转型或者超越:乡土与诗性的间性张力。除了一贯的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之外,葛水平还开始涉及表现现代城镇人的生存方式,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叙事风格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以乡土为题材的画家,早期多以美丽的家园、纯朴的乡俗民风为描绘对象,展示出画家对乡土主观性的赞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画家的情感出现了转折——直面乡土中的苦涩、野性与粗犷。从乡土写实到乡土表现,体现出画家的情感转折。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深系于本民族的文化之根,都具有乡土的文化属性。作为本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原生态音乐,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原意义上相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当下,对原生态音乐乡土情结的解读也具有了更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8.
色彩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以其各自的意义与象征,成为作家们的审美追求甚至是精神诉求的有机体.出于时代与社会现代转型的焦虑,五四乡土作家们的作品中大都充斥着一种沉重苦涩之感,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黑夜”意象,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严肃的、绝望与希望交织的黑白色调.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知识者 ,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在场” ,情形之一为他们借助叙述者的职能将其立场和观点置于权威的地位 ;情形之二是通过知识分子身份的人物形象 ,表达对乡土中国的关注与自我在其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台湾歌仔戏新一轮的发展依托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环境中乡土文化的重建和转型,也是乡土文化重建和转型的构成部分及实效体现。乡土文化重建和转型中,台湾歌仔戏拓展庙口、社区、剧场等多种演出场域,演出场次不断增加,年轻观众得到扩充。台湾歌仔戏发展为大陆探索地方戏曲振兴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这包括政府支持和推动、复兴庙宇文化、发展文创产业,戏曲从业者既要坚守传统又要大胆创新,同时努力培育新一代戏曲观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知识者,始终以不同的方式“在场”,情形之一为他们借助叙述者的职能将其立场和观点置于权威的地位;情形之二是通过知识分子身份的人物形象,表达对乡土中国的关注与自我在其间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社会》特有的学科特色。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掘乡土资源,加强乡土情感教育,从培养学生爱乡情感开始,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升华为崇高的爱国情感。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渗透乡土情感教育,以及对乡土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沙汀以巴蜀地区为背景的一系列乡土小说,在幽默诙谐的喜剧特性、高超的人物塑造手法、含蓄洗练的讽刺艺术等艺术形式的包裹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沙汀通过对民众奴性心理、自私冷漠人性、静止僵化的封闭山乡的形象刻画与揭露,表达了深沉的文化思考,而这正是沙汀小说一以贯之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5.
乡土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了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的具体要求。乡土地理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 ,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地理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 ,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改变教育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实际的状况 ,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理拟定乡土地理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 ,以提高乡土教育的实效 ,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实施乡土地…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战争为底色,以"乡土"、"家园"为中心概念,在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的追寻中,暗合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精神。丁玲、周立波等小说中的英雄,以"忘我和无我"为生存方式;吴组缃、姚雪垠等小说中的村民,以"大公有私"为生命形态;师陀的小说,既写出陈世德们对生命的"挥霍",也写出了葛天民们对家园的"凝望";萧红笔下过份"麻木"的生命背后,更凸现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自然"的生存状态,是沈从文小说所追寻的理想极地,那不过是表达了作者"洞察人性洞府"的企盼;沙汀刻画的是乡土的"奇丑",批判的是"有乡土而无家园,有生命而无人生"的"内地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乡土散文作品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追溯现代乡土散文的渊源和流变特点,对乡土散文的特征和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从“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悖论”性出发分析乡土散文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万欢 《长沙大学学报》2003,17(3):16-17,24
韩少功这种类型的作家既深切地关注着乡土,又不断地敏感到自身的乡土作家身份必须用非乡土的东西予以补充。这在他的写作中表现为一方面对乡土题材的偏爱,另一方面则是总体上的互文性思考:乡土故事往往以都市价值来衡定;都市小说则又流露出明显的乡土色彩。此即这个时代典型的乡土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广泛进行对地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教育作用和影响效应称之谓"乡土心理效应"。文章对乡土课程资源内涵、"乡土心理效应"的表征及相关心理学理论观点等作了分析,并依据脑相容理论观点提出校本课程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墨白的乡土小说以其特有的冷色调,表达着对乡土中国苦难的个性化关注,流露出作家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而对底层生活的怨怒和憎恶。同时,墨白对"先锋"精神的追求并非流于形式,而是坚持以现代主义的美学理念言说现实,以"地之子"的情怀表达着对故乡"绝望的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