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复杂晶体化学键理论计算稀土三氟化物RF3晶体的结构参数和化学键参数,探讨其微观组成和结构与极化率和介电常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介电描述的复杂晶体化学键理论,给出计算Ni2 和Er3 在固体中的电子云扩大效应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化学键的密度函数理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密度函数理论发展用于化学键定理计算。这是一种既非矩阵力学亦非波动学的新的量子力学第一原理方法;可适用于分子,晶体,和具有近程有序的非晶态,其中用多极展开处理了库仑作用,故特别适用于计算电介质的极化和铁电性。  相似文献   

4.
文中通过试验分析了硝酸钾结块的实质是晶粒分子间物理引力和离子间化学键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温度、环境湿度、水分、晶体杂质、晶体粒度、时间是影响其结块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防止硝酸钾结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复杂晶体化学键电介质的平均能带模型研究了(La_(1-x)M_x)_2CuO_4(M=Ba,Sr)的化学键特性,得到Cu-O键的平均共价性为0.3,La-O键的平均共价性为0.03。应用由共价性和极化率定义的化学环境因子计算了~(57)Fe在La_2CuO_4中的Mossbauer同质异能位移,确定了~(57)Fe在La_2CuO_4中的价态和占位情况。  相似文献   

6.
化学键极性程度的定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部分对化学键极性程度的定量判别方法做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作者定义了极化国子和变形因子两个物理量,计算了常见阳离子的极化因子及阳离子的变形因子大小,并提出了判断化学键极性程度的物理模型,计算了91个二元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的的离子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离子晶体模型,计算了钛酸钼铁电性晶体的天然梧化(56微库/平方厘米),极化能(-50仟卡/克分子)和晶格能(-3542仟卡/克分子),并与实验值(26微库/平方厘米),-3605仟卡/克分子)作比较,讨论了Ti-O化学键的性质,考虑到离子有效正负电荷减少时,不但库化电场降低,而且氧离子的电子极化率和锈导偶极矩也必然大大降低,可以看出,这天然极化的实验值仍然表示Ti-O键具有相当大的离子性程度.参照文献的x-光谱数据讨论了BaTiO_3的化学键性质.  相似文献   

8.
根据分子中基团的特性和连接性,发展了一种计算芳烃摩尔体积的新方法——基团键贡献法,该方法将基团贡献法和化学键贡献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考虑分子中基团的特性,又考虑基团间的连接性(化学键),同时具有基团贡献法和化学键贡献法的特点。应用基团键贡献法对211种芳烃摩尔体积的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十分接近实验值,平均误差0.354%,计算精度显著优于文献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局域密度泛函理论和LMTO ASA方法计算了BI结构的MoN和WN的总能-体积曲线,得到体弹性模量,以及MoN和WN的平衡格常数A_0分别为0.418nm和0.419nm,与实验值符合.并用LMTO-ASA力定理计算了电子波压力,由此讨论了晶体的化学键性质.在总能及电子压力计算中,都采用了与原子球同比例的Muffin tin球面上有效势相等的原则来选定不同原子球半径比,均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复杂晶体化学键电介质的平均能带模型研究了(La1—xMx)2CuO4(M=Ba,Sr)的化学键特性,得到Cu—O键的平均共价性为0.3,La—O键的平均共价性为0.03。应用由共价性和极化率定义的化学环境因子计算了^57Fe在La2CuO4中的Moessbauer同质异能位移,确定了^57Fe在La2CuO中的价态和占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按照C—C单键和烃类化学键的性质,根据LCAO—MO近似法,将原子波函数基转变为四面体分子的酉等价轨道基,并由这一套酉等价基组合出金刚石、GaAs这类等电子晶体离域化的基Bloch函数。详细分析了晶体能带结构中简并态的对称性约化分解。给出了自旋一轨道耦合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12.
焦磷酸钛—磷钼酸铵新型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研究了焦磷酸钛-磷钼酸铵新型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制备条件及交换性能.用化学分离、差热分析、X 衍射分析和红外分析测定了交换剂的组成和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2种交换剂表层生成新的化学键而使它们牢固结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  相似文献   

13.
Covalent electrons substantially determine the intrinsic hardness of inorganic crystals. A hardness model is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Electron Theory generated from Pauling’s covalent bond length equation and the bond length difference method. The calculated hardness values of inorganic crystal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and other theoretical values. Covalent bond energy with polarity correction can be used as an intrinsic indicator linking microscopic electronic structure to macroscopic hardness. A simple mathematical processing of bond energy is performed to extend the model to multi-bonding or multi-component systems. It is also found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valent bond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ardness of inorganic crystals.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合成反应, 合成了系列含有多种氢键网络的Con+ 配位化合物 [Co(C4H13N3)2]2*[C6H2(COO)4]3/2*8H2O (1); [Co(phen)(H2O)3]*[C6H2(COO)4]1/2*H2O (2); [Co(C3H4N2)6](NO3)2 (3).对各化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光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每个化合物中存在多种氢键,使化合物晶体构成了无限伸延的三维网络结构,形成了广义上的超分子.经对比研究讨论了各化合物中不同类型氢键及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负性概念1932年由著名化学家L.Pauling提出并首次定量标度,它表示"分子中的原子将电子吸引向自身的能力".作为化学领域里非常重要的原子参数,电负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预测化学键的性质,进而预测分子和晶体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80年来,电负性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离子电负性、键电负性、基团电负性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电负性理论,并使电负性概念成为材料研究的有效工具.随着新材料的迅速发展,电负性方法和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定量计算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质,如功函数、肖特基势垒高度、带隙、弹性模量、硬度等,对于人们设计和发展新颖的功能无机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T Nakamura  Y Zhao  Y Yamagata  YJ Hua  W Yang 《Nature》2012,487(7406):196-201
DNA synthesi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ut the chemical reaction itself has not been visualized. Here we follow the course of phosphodiester bond formation using time-resolved X-ray crystallography. Native human DNA polymerase η, DNA and dATP were co-crystallized at pH?6.0 without Mg(2+). The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was initiated by exposing crystals to 1?mM Mg(2+) at pH?7.0, and stopped by freezing at desired time points for structural analysis. The substrates and two Mg(2+) ions are aligned within 40?s, but the bond formation is not evident until 80 s. From 80 to 300?s structures show a mixture of decreasing substrate and increasing product of the nucleotidyl-transfer reaction. Transient electron densities indicate that deprotonation and an accompanying C2'-endo to C3'-endo conversion of the nucleophile 3'-OH are rate limiting. A third Mg(2+) ion, which arrives with the new bond and stabilizes the intermediate state, may be an unappreciated feature of the two-metal-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