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杭育是新时期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葛川江系列小说”对民族文化中的下述负面因子进行了呈现并给予了揭示、批判:守旧、落后;自私、势利、世俗;蒙昧、迷信、封建。对于传统文化中负面因子的消亡,李杭育表现出的是称道:认可的价值态度。  相似文献   

2.
当1979年罗伯特·葛兰姆一手创办举世无双的“天才精液库”时,舆论哗然。英国各界对这一“新鲜事”见仁见智,贬褒不一。岁月流逝,今天,雄心勃勃而又信心十足的葛兰姆尽管不得不忍受着不少人的诅咒和反对,但是捐赠精液的人数却在缓慢而持续地增加;同时有15名女子自愿来“天才精液库”领取冷冻精液,并通过人工授精的办法生下了15名婴儿。据介绍,这些女子年龄多在三十四五至三十九岁之间,其中很多是由于患有不孕症或由于丈夫患有遗传性疾病,才决定“另辟蹊径”的。葛兰姆断然否认他正通过“天才精液库”创造一个“超级人种”;但他强调,他渴望见到一个由“质量较高”的下一代组成的“较好社会”。他指出,所谓“质量较高”指的是在身体和心理上都  相似文献   

3.
成语“一日三秋”来源于《诗经·王风·采葛》。其全诗如下: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篇小诗,古今注家有种种解说。《诗序》说是“惧谗”之作,《传》《笺》《疏》解释为臣子担心国君听信谗言,一日不见国君如同三秋。  相似文献   

4.
刘华杰 《科技潮》2010,(8):52-53
《诗经·王风·采葛》曾生动地描绘时间的相对性:“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月、秋、岁分别表示三种时间周期,秋介于月和年之间,大约相当于“季”。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诗经》与《万叶集》里“葛”这一意象,发现中日两国歌人用 “葛”(日文:クズ)入诗时,其描述内容常与家人亲情、婚恋有关; 从文学意象与民俗意义上探究,婚恋诗中的采葛行为不仅是普通的劳作,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诗经》中的“葛诗”更多关注民间疾苦等社会问题,而《万叶集》的“葛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6.
欧阳玉澄的《巴水苍茫》不仅以川江航运的“传奇”演绎了三峡近百年的历史,传达出历史的苍茫与厚重,而且从民间视野展开的生动的艺术描写保留了三峡文化珍责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视川江航道为畏途。在千百年的木船航运时代,江上木船的动力来自船工的身体。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就得拉纤,而且,漫漫路途枯燥无味,需要精神调剂,川江号子遂应运而生。川江号子既是技术又是艺术,那时的船全靠人拉,驾长如同汽车的方向盘,负责船只行走的方向;号子就像汽车的油门,控制船只的行驶速度。因此,号子能够通过其节奏调节船工的用力,从而能够使船只顺利前行。同时,唱号子讲究嗓门亮、调子好、优美动听,因此,“也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8.
本刊曾先后发表过若干关于论证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可行性的文章。现在特刊载关于四川省“三江”(即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 的水电综合考察报告。此文对长江的川江水系,主张采取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先易,后难的开发方针。不同方案的比较,可能有利于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体育”、“运动”、“舞蹈”、“艺术”内涵的了理性分析研究表明:“运动”包含于“体育”之中,而“舞蹈”则包含于“艺术”之中;“运动”与“舞蹈”内涵之间相互交叉,互相影响,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美学形态中“异形”的概念.分析了在原始艺术、中国艺术、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域“异形”的形态和产生的原因.认为“异形”不能笼统地概括为“变形”,而是“常态形”形态发生质变后的一种新的造型形态,呈现出一种怪诞和奇异的美学特点.在艺术史中,“异形”这种乖张的造型部分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压抑,因而,呈现为一种非主流的状态,但却显示了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它跨越千年,始终在暗示人类想要超越理性与现实的冲动、想象和浪漫.  相似文献   

11.
寻根小说作为当代文学神秘潮的先声,其神秘元素已然大面积出现,然而就“神秘”景象描写走向“天人合一”之“神圣”的艺术向度而言,却基本上出现了为“神秘”而“神秘”、偏离传统“宇宙情怀”艺术旨趣的弊病。  相似文献   

12.
刘雨岑“水点桃花”技法的创造,宣告了粉彩没骨花鸟画的最终成熟。它为从事粉彩“水点桃花”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摆脱了具象线务的束缚,直接将没骨手法与粉彩工艺相结合,将粉彩没骨技法推向高峰。本文以“水点桃花”的发展历程和变化为主线,探讨“水点桃花”在当今时代和审美价值影响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科学派”与“艺术派”各自的基本观点,并分析了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不应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简单地从语言学或文学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翻译研究的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是翻译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史前文化可分为“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两大系统。“彩陶文化”又称为“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史前人类的遗址,其中有许多精美的彩色陶器。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彩陶艺术在仰韶文化中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有哲学“言意之辨”、文学“言意之辨”、艺术“言意之辨”和佛学“言意之辨” ,它们本属不同领域的研究 ,却在“言意之辨”这一命题下取得了一种同构关系。研究这种同构关系 ,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16.
格林尼奇村是紐約的“名士派”居住的地方,最近那里又創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它把电影、雕塑、繪画和活的标本溶汇于一体,因而可称之为“綜合性艺术”。据一个目睹者、英国《每日鏡报》的記者斯坦恩·迈斯报道:在一个并不怎么大的房間里挤滿了一些奇形怪状的“名士派”——“被搞垮的一代”的代表者。男的蓄着大胡  相似文献   

17.
在王国维这里,“古雅”作为艺术形式(优美和宏壮)的一种载体,是艺术的形式因素,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形式。它侧重指艺术家对于艺术符号的处理形式,是艺术的整体形式的微观形式元素,就是艺术家用来传达艺术作品整体形象时进行艺术符号操作而形成的微观形式元素。“古雅”还是艺术品所体现出的一种形而上的美学价值,而“趣味”、“神”、“韵”、“气”、“味”这些东西就是“古雅”的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声乐艺术是声情并茂,情韵双绝的艺术,“声”与“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声乐艺术中“声”、“情”两大要素的关系出发,对“声”、“情”进行理性的思考,分别从特点、关系、境界三个方面所包含的要素及相互间的关系,所处的地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辩证地阐述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声乐学习和训练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郑声”与“郑诗”,都是郑国民歌的称谓。“声”指声调、节奏、旋律;“诗”指话语、言词、意旨。诗歌舞三位一体是指艺术样式的统一,而不是艺术内容的统一。故郑声“淫”不等于郑诗“淫”。孔子在直言“恶郑声”、“放郑声”之余,不但没有“放郑诗”,反而保留了“郑诗”在十五国风中所占的最大篇幅。这既表现了孔子审慎的批评态度,也表现了孔子宽容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追溯了刘勰“神与物游”说的根源,阐述了“神与物游”作为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展开的基本条件,并指出“神与物游”说对艺术想象过程中“言不尽意”和构思迟速两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