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三种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表面管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对于光滑表面管束的强化传热效果,#2多孔表面管束(凹穴密度较大)最好,#1多孔表面管束次之,T型肋表面管束第三。  相似文献   

2.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以容积对流模型为基础,考虑滑移气泡机制对管束沸腾换热的影响,建立了管束池沸腾的“组合模型”,总的换热效果由三部分组成:核态沸腾换热,滑移气泡形成的液体薄膜导热及自然驿流换热。在整个热流密度区域内,滑移气泡热流份额小于11%。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肋形隧道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2管)单管管外池沸腾实验。实验工质为R—113和R—11。实验结果表明:对R1131质,JK—2管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高2.5~15倍,临界热负荷高约100%;对工质R—11,JK—2管的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高1~10倍;与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1管)相比,在工质R—11和R—113中,沸腾给热系数高20%~150%。并建立了一个预报值与实验值误差在±15%以内的准数关联式。  相似文献   

6.
用9种不同规格的试验管,在大气压力下的饱和水及乙醇中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安装角对管外池沸腾传热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倾角增加,汽泡扰动加剧,沸腾换热强度增大。综合524组实验数据,得到包括倾角、长径比在内的管外池沸腾传热准则关系式,可供工程设计时预测倾斜管沸腾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7.
为强化低温热能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传热过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研发肋管表面似龙鳞状的新型三维外肋强化传热管即GY管。对工质R123在光管、GY管水平单管外池沸腾换热进行实验研究,在常压条件下(正常沸点为27.4℃)得到热流密度与沸腾换热系数、管内雷诺数与传热系数的关系模型。将光管管外沸腾换热系数的实验值和Cooper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可知其变化趋势一致,实验值与Cooper公式计算值的偏差小于12%;同时,得到GY管传热系数随管内雷诺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雷诺数在(4.9~11.5)×103范围内时,与光管比较,GY管的传热系数强化倍率为3.10~3.45。因此,GY管是一种具有优良管外沸腾换热性能的强化管,能有效强化有机工质的换热过程。  相似文献   

8.
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 100及Triton X-114及其稀溶液进行了热稳定性试验和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池核沸腾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工况下表面活性剂及其溶液的热稳定性较好;和水相比,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所对应的质量分数或其附近时换热强化效果最佳;基准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9.
水和水基磁性流体池沸腾传热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水和水基磁性流体进行了池沸腾传热的对比实验研究,以此来确定水基磁性流体的沸腾传热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热流密度时,水基磁性流体的沸腾换热系数要比水至少增强2倍,且随热流密度的增加,其强化沸腾换热的能力增大.施加磁场后进一步强化磁性流体增强沸腾传热的效果,增强倍数可超过5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水为工质,研究了常压下化学腐蚀表面多孔管的池沸腾传热性能.结果表明,该表面多孔管的沸腾传热性能十分优异,在试验的沸腾温差下,表面多孔管的沸腾传热系数达光滑管的近10培.同时综合分析了该管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预测了工业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纯R11、R113及R11/R113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平壁面和机加工多孔壁面(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工质沸腾换热系数相对纯工质沸腾换热系数的大小与易挥发分百分比x_1有关。混合工质池沸腾实际换热系数的降低量△h_b与热负荷高低有关。非共沸混合工质在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系数比平壁面提高1.7~2.5倍,与纯工质比较,其强化效果降低,而△h_b增加,它与MFPS无因次参数m值大小有关。提出了混合工质在平壁面上池沸腾换热修正计算式,最大偏差在±8%之内。还首次建立了混合过程熵增△S_(mix)与△h_b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并提出了混合工质在MFPS上的池沸腾换热计算式,最大偏差在±15%之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真空状态下套装不同尺寸的抑泡孔管的单管在溴化锂水溶液中的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结果,示出了压力(45-45cmmHg)、浓度(0-55wt%)、间隙尺寸(0.5-3.5mm)对沸腾换热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回归得到的准则方程可供真空状态下溴化锂水溶液中套装抑泡孔管的单管沸腾换热计算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R12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作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管内流动沸腾换热与单相对流换热一样,存在热进口效应,国外早期的实验数据由于未能考虑热进口效应而偏大。实验结果还表明,水平流动沸腾周向不均匀换热主要受流动结构影响;截面平均换热系数则与质量流速、热流密度、质量干度和蒸发压力密切相关。分析实验数据证实,流动沸腾换热是由气泡产生而引起的流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和双相对流蒸发两部分组成的。本文的实验数据与国外已有的换热关系式能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14.
板翅式单元液氮中微膜热虹吸浅池沸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人气分离装置中冷凝蒸发器的实际运行状况,采用1m长的板翅式单元作冷凝蒸发器的微膜热虹吸沸腾通道,使之部分地沉浸在液氮池中进行浅池沸腾试验。  相似文献   

15.
将石英砂引入水平圆柱外表面沸腾的水中 ,系统地研究了不规则固体颗粒粒度、初始埋深及热流密度对弯曲表面池沸腾换热的影响。换热表面的材料为不锈钢 ,固体颗粒是粒度为 0 .4~ 1.2mm的石英砂。实验结果表明 ,在充分流化的条件下 ,在水平圆柱外表面沸腾的水中引入非均匀粒度的固体颗粒可以明显地强化换热。在相同的壁面过热度下 ,其热流密度一般是不加石英砂时的 2~ 4倍 ,但在固体颗粒被充分流化前 ,换热效果会出现短时间的恶化。与平换热面及采用均匀粒度固体颗粒的情况相比 ,初始埋深和颗粒粒度对强化换热效果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6.
用石英砂强化水平圆柱池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石英砂引入水平圆柱外表面沸腾的水中,系统地研究了不规则固体颗粒粒度、初始埋深及热地弯曲表面池沸腾换热的影响。换热表面的材料为不锈钢,固体颗粒是粒率为0.4 ̄1.2mm的石英少。实验表明,在充分流化的条件下,在水平贺柱外表面沸腾的水中引入非均匀凿度的固体颗粒可以明显地强化换热。在相同的壁面过热度下,其热流密度一般是不加石英砂时的2 ̄4倍,但在固体颗粒被充分流化前,换热效果会出现短时间的恶化。与平换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沸腾换热、多孔物质内传热传质及毛细管中两相流的理论及实验,提出了烧型多孔表面沸腾换热的改进模型,再据此而得到新的烧结型多孔表面泡态沸腾换热关联式,与实验结果比较,偏差在士30%以内。关联式适用于F-11,F-12,F-22,F-113,F-114。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甲醇为工质实验考察了方型微槽结构平板的传热特性,测试了6种不同尺寸实验段的传热数据,发现槽内单相液体对流随加热负荷或壁温升高有传热与流动形态的变化。分析表明,这种形态变更与微槽内液体因壁温升高引起的明显物性变化密切相关。文中分析了液体流速、温度以及微型结构的几何尺寸对传热及流动形态变化的影响。实验还发现微槽结构内的流动核沸腾与通常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微尺度传热的高技术应用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