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琛  张美玲  苗煦  林信良  刁振强  张翔宇 《科技信息》2011,(12):I0025-I0025,I0028
自从1956年移动电话发明以来,手机用户日益增多,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必备的通讯工具。但是,电磁辐射给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也随之而来。本文针对近年来手机辐射的研究进行总结,详细介绍了手机辐射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并对手机防辐射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手机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近况,并列举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与实验.回顾了以往生物效应的理论研究成果,指出用经典理论解释微观现象可能不准确,方法有待改进.文章提出在微观领域,即细胞核内用量子理论来分析DNA分子与外加电磁波作用的观点.指出电磁生物效应的原因之一是由于DNA分子受外加电磁波的作用,分子能级结构发生改变.给出了量子理论的公式推导和量子效应解释,最后指出微波辐射和DNA分子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一种属于"时间长、见效慢"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3.
徐亘 《今日科技》2006,(3):60-60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流传一种绿色手机的概念,许多媒体都称CDMA手机是“绿色手机”,说是由于网络制式的不同,CDMA手机的辐射要比GSM小得多,因此环保又健康。然而,国家手机辐射检测权威机构泰尔实验室的检测表明,CDMA手机与GSM手机的辐射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并不存在谁一定比谁小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市场上使用的CDMA手机最高的SAR值有一款是1.55W/KG,而GSM手机最高SAR值的一款是1.49W/KG,最低SAR值的一款CDMA手机是1.07,而最低一款GSM手机是0.22W/KG。这一数据也表明,手机辐射的大小,与它采取什么制式,没有必然的联…  相似文献   

4.
前人的研究表明:微波能使小白鼠DNA的双链解离,cAMP水平发生变化,甚致使人发生二侧性白内障等。然而有关微波引起DNA链断裂的定量研究及机体是否能修复受损伤的DNA,目前未见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915MHz、连续波的微波,辐射整体小白鼠3min后,肝脏核DNA会产生断裂,而且致使双链DNA的解离尤为显著。但被辐射处理后的小白鼠,经10d饲养后,受损伤的DNA分子基本上能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5.
金属破坏过程中红外辐射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金属构件在受压破坏过程中的红外遥感检测试验,分析了构件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结构应力分布与红外辐射的变化规律,为红外遥感技术在结构应力分析及无损检测方面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筱舟 《世界博览》2009,(23):56-59
对于人类来说,手机远非一个可携带的附属品,它的功能也早已超出了通讯的范畴。在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内,手机被用来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它巨大的潜力正在开发当中。手机被喻为人类的“触角”,终将变成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了概述,介绍了人类基因的基本知识,并对DNA序列分析进行了报导。  相似文献   

8.
目前已证实手机辐射对人体有两大明显的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也称作生物效应)。长期以来,人们研究更多的是手机辐射的热效应问题,因为热效应相对而言比较明显直观,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得到世界公认的。但是,人们对非热效应存在着分歧和争论,至今没有定论,相关研究正在进行当中。本文回顾了手机辐射的这两种典型效应,并针对手机辐射致生物效应特别是可能致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何增军  李建军  周奇  王珊 《科技资讯》2011,(32):251-251,256
本文根据手机辐射原理设计了各种实验,研究了手机辐射空间分布和不同手机的对比情况,以及对手机拨打接听电话时手机辐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了有效减少手机辐射对人体危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手机对生长状态下的大肠杆菌进行不同辐射时间的处理.采用涂布平板法观察菌落数,辐射时间在60 min时,实验组菌落数多于对照组,辐射时间在80~140 min时间内,实验组菌落数都明显少于对照组;通过亚甲蓝法测定菌体活性,辐射时间为60 min的实验组,菌体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都极显著.表明手机辐射对大肠杆菌的分裂、生长与代谢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内可产生显著的影响,低剂量时可能对菌体分裂与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剂量超过一定强度后,对菌体分裂与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甚至导致菌体死亡.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世界》2006,(4):54-58
古人类学家摆弄着一块块化石,研究着一个个头骨,从中解读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秘密。分子生物学家却发现,原来人类演化的秘密隐藏在DNA中。从一个线粒体、一条Y染色体就可看到人类演化的足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剂量进行两次电泳利用标准DNA将各段连接的方法,在1-100kGy宽剂量范围,测定^60Coγ射线辐照后DNA单链和双链断裂频率,得出DNA链断裂频率与吸收剂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调查我校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对手机辐射危害的认识情况,以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方法整群抽样法抽取一至五年级学生共347人,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生对手机辐射的态度、手机使用习惯及其产生的具体不适。结果 347人中有275人(79.3%)认为手机辐射有危害,手机辐射有无危害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  相似文献   

15.
DNA在生物界中,堪称生物大分子中最重要者,主宰一切生物体维持其生命的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行及每个物种一代一代繁衍于世,其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金属边框眼镜对手机辐射剂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医学解剖学人体模型,建立包括头部和手部的人体电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在垂直和旋转两种手机操作方式下,分析了配戴金属边框眼镜对人体所受手机天线电磁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戴金属边框眼镜会导致手机天线对人体辐射的比吸收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对人眼的比吸收率增幅可达到1倍以上,但所有计算值未超出目前公认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标准.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人脑的核磁共振影像(MRI)以及人脑组织数据,采用多物理量有限元模拟的方法进行建模,计算了人脑在手机近场辐射情况下的比吸收率(SAR)和局部温升的特性,并就辐射对人脑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探讨。模拟结果符合相关国际标准规定,模拟数据合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构建了手机与人体相互作用的模型.在频率为1 800 MHz下计算了手机上涂敷碳纳米管复合物吸波材料前后对电磁辐射的比吸收率SAR,并由此得到天线辐射方向图.计算结果表明:手机上涂覆碳纳米管CNTs复合物吸波材料可以降低手机比吸收率值,对天线辐射方向图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9.
提出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剂量段进行两次电泳,再利用标准DNA将各段连接的方法,在1~100kGy宽剂量范围,测定60Coγ射线辐照后DNA单链和双链断裂频率,得出DNA链断裂频率与吸收剂量的关系.实验表明,SlNPV病毒的DNA链断裂γ辐射响应,可以用单靶一次击中和二次击中复合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20.
采用FDTD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涂敷有碳纳米管/聚乙烯蜡吸波材料的手机辐射对人体影响的计算模型,分析了碳纳米管材料对降低手机辐射剂量功率比吸收率SAR值及手机通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碳纳米管吸波材料可以明显降低手机天线对人体辐射功率比吸收率SAR值,手机天线辐射方向图总体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