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诗歌中关合相思之情的“红豆”作为爱情或友情的象征,那么,把与纪念屈原有关的“端午艾”作为爱国之情的象征,似乎也很恰当。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一诗中,就吟唱出“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这样历者艾香的诗句。诗人从“艾”引发出“丹心”,抒发了“我欲从灵均”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端午节,艾插空。”从此可见在民间老百姓是多么喜爱这“端午文”!而诗坛里的“端午艾”呢?从屈原的《离骚),杜甫的(又呈吴郎)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政》.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再到闻一多的(红烛),余…  相似文献   

2.
广西靖西县端午药市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端午节的传统药市进行了初步的民族植物学调查.靖西县的端午药市出售药物种类繁多,经过2007年和2008年两次的调查,共记录了200多种植物药,其中鉴定整理的药用植物有116种,隶属于67科104属;文中对116种药用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名称、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此外,还对靖西端午药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北,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间文化中。  相似文献   

4.
艾叶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五月端午这天一些人家常将一束艾悬于门上以驱邪祛毒,那么艾叶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艾属温热性药、能通十二经,有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等功效。著名的中药方剂  相似文献   

5.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相似文献   

6.
端午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民俗语源的阐释中 ,逐渐被淹没了深层的原义。现立足于传统的节日系统 ,而从宇宙创生的数理序列来论述端午节的原型意蕴 ,并从习俗的两个层面———“恶日”和“续命”角度进行论证 ,揭示出端午节的生命原型就是天地交合之时 ,人们祈求能够借机“男女构精 ,化生万物”以有所成的“成人节”。  相似文献   

7.
正端午刚过,赛龙舟那热闹非凡的景象也许还在脑海中,但中国人或许不太了解的是,在印度居然有和我们一样的“龙舟”比赛的传统。当然,印度古代文化里没有龙,所以这个比赛不叫“龙舟赛”,而是“蛇船赛”。“龙舟”应该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项节日活动了。每逢阴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佳节的时候,人们包粽子、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人们岁时观念入手,追溯“端午”名称的来历,考究相关的民俗事象如五月禁忌、端午与屈原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得出:端午风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历史过程,完成从单纯禁忌向兼有纪念屈原综合性质的节日转变,最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型,它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正端午,跨越数千年的时光,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必然的原因。"恶月恶日"的祛病防疫活动农历五月,正值仲夏,气温极高,万物活跃,尤其是蛇、虫、病毒等。即便是医疗发达的现代,人们在这时也会注重祛病防疫。古人早已发现这是疾病高发期,将农历五月视为"恶月",将农历五月初五视为"恶月恶日",在这一天进行一系列祛病防疫活动。于是,在文字还不普及的时代,祛病防疫信息以节日习俗的形式传遍民间。  相似文献   

10.
每当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或观赏赛龙船的时候,人们自然想起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怀念《屈原》历史剧作者、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同志,和把《屈原》搬上日本舞台的日本著名戏剧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河原崎长十郎先生。  相似文献   

11.
陈松 《青年科学》2009,(6):39-39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12.
<正>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农历五月俗称恶月,被认为是不好的月份。五月初五是端午,为了驱邪避害,古人采菖蒲、艾悬挂或插于门扇、堂屋、床头等处,“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今日,人们仍会在端午采草药、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假期特别多。在那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春节、端午、重阳、中秋都放假;西方传统的节日,像耶稣受难节、复活节、圣诞节也都放假;外加英国女王生日和日本投降后的“重光纪念日”等,一年有17个假之多,这便是香港。在香港,这些假是法定的,老板不能不放。你不信  相似文献   

14.
高罗佩“狄公案”系列小说是古与今、中和外碰撞交织的文化奇观。他在作品中有意而无痕地描绘了除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中国节。这些节日的描绘起到了三种作用:跨文明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作为情节要素推动侦探故事的发展;作为环境背景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这三种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由此可见这种“文化的魅力”不是外在的文化标签,而是内在的,与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5.
端午的味道     
<正>小孩子都盼着过节。记得我小时候,年一过就盼着过端午节了。老家村庄有个传统习俗,端午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门头上插上艾草和菖蒲,据说是辟邪的。艾草和菖蒲一插就像过年贴春联一样,过节的气氛就营造出来了,满堂屋飘满了艾草和菖蒲的清香。裹粽子是故乡过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端午节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所带的礼品之一就是粽子,特别是未婚小伙子到准岳父母家,挑着的礼物中大多是粽子。在本村,粽子成了亲情、友情、邻里之情的粘合剂。因此一到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起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 ,端午节源于南方“龙图腾祭”仪式 ,但经对北方端午登山习俗的考证得出结论 ,它是起源于中原华夏族的祭天祈年仪式 ,后与南方楚越文化交融 ,演变为赛龙舟祭屈原的节俗。  相似文献   

17.
互参《厦门志》与《金门志》两书“风俗记”之岁时礼俗,发现厦金两地除二、三、六、八、九与十一月之俗尚大致相同外,还存有十一处差异。一为元旦,两地粪土出户之日三五有别;二为人日,食七宝羹已不在金门盛行;三为正月初九,厦因华侈而多见富家演剧之俗;四为立春,厦书“春”或“福寿”字,金无;五为上元,厦地“跳火”去病除疾,金地“烧旧灯篝”承祭告礼;六为四月八日,厦有浴佛之会,金则未记;七为端午,厦五色龙船竞渡,金画八卦、书对联、燃磺烟等;八为七月三十,金“关地狱门”,厦承七月“普渡”礼;九为十二月初二,厦做“头牙”,金则以二月初二日为“头牙”;十为十二月二十,厦“扫尘”,金不记;十一为除夕,厦重春帖之祥寿,并依灯檠卜晴雨。这些差异均有各自的承袭、分布或流变之依据。  相似文献   

18.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淡去的端午     
提到端午节就想起粽子,提到中秋节就想起月饼,提到春节就想起元宵……这些特色的食品加深了人们对节日的记忆,国家制定的法定节假日更是恰到好处地给人们一个提醒。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心爱之物,就是妈妈给我钩的小熊蛋袋。去年端午快到的时候,妈妈对我说:"这次,我们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端午,一起钩蛋袋。"妈妈说是一起钩,其实是我在一旁看她钩。三天后,一个别致的蛋袋在妈妈的巧手下诞生了。这个蛋袋与普通蛋袋不同,普通蛋袋是没有图案的简易袋子,而这个蛋袋像卡通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