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法之治"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社会的基本治国理念,是将礼治和法治以"德主刑辅"的形式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礼治、法治思想,成为中华法系的标志之一。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通过合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将礼法之治的方法有效地应用到当代社会,将更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法治国家的确立进程。  相似文献   

2.
法治在规范权力运行中具有撬动社会格局、平衡利益关系的杠杆作用,杠杆的支点是民治理念和民治能力,杠杆的力矩是国家与社会治域调整的现实空间。在将权力这一重器纳入良性运行轨道的过程中,法治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从治民到民治、从国家到社会两大治理模式重构的发展情况。民治理念的树立,民治能力的提升,国家与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为通过法治建设撬动表层利益格局的同时撬动深层传统理念,从而为平衡权力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背景及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从总体来看,其概念包括理念、法治、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四个层面;从具体来看,其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内涵。这五个内涵的视角、地位和功能不同,但他们都以社会主义法治为主线,以"理念"为经,以"社会主义法治"为纬,相互协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刘波  闫枫 《孝感学院学报》2005,25(5):110-113
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是“依法治国”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德育”作为教育的“五育”之一,自然也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培养和提高德育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意义深远.从“法治理念”这一独特视角,从德育工作者和当代大学生两个层面来探讨“法治理念”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项法律制度得到建立、落实和完善。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时期的法制建设始终有"一根红线"支撑和引导其发展的方向。这根红线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换言之,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的法律制度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法治化是新时代西藏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藏是顺应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必然要求,是在西藏全社会实现良法善治、合作共治的基础性工程。文章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藏促进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探索全面推进依法治藏同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藏促进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多维路径。指出西藏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依法治藏工作,法治理念和模式在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中深入人心,为西藏高质量发展与长治久安给予有力的法治保障,为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规则之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实践中的非规则之治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文明相当发达的国度,"重农抑商"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隆礼轻法"也就必然是中国精神文化反映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文化传统与建构在陌生人社会上的现代法治是相悖的。随着中国的现代化改革的推进,"法治"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法治即规则之治,规则之治几乎是现代法治的核心。然而,"我国的社会现实表明,近年来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很快,但是民间文化、宗教信仰、传统社会组织等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在目前国家主导型的法治建构模式下,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和传统性、正式法与民间法的冲突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自清末以来,近代中国对法治道路的漫长探索经过了五次否定,最终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三者统一"为根本原则,以政府主导、上下结合为路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相似文献   

9.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在全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诠释高校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通过分析2018年版教材的修订变化,梳理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观点,激发教师树立"教学学术"理念,以新媒体和新技术为载体,开展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生态治理经过政治主导型、发展主导型和绿色主导型三阶段的发展,已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方案,即 “法治·智治·共治”。我国树立生态治理的法治思维,完善生态治理监督问责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生态治理法治化格局;应用新型数字技术、创新环境监测管理手段及污染防治方式等进行智治,生态治理日益向计算化、精细化、智能化、公开化方向发展;在整体性思维指导下,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局面,并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法治、智治和共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将中国生态治理水平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1月,浙江省作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两年多来,通过"五水共治",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发展后劲,治出了法治意识,治出了干部作风,治出了百姓口碑,为浙江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厦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已成为全面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通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的探讨,说明了我们党为什么要培育国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了我们党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依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从早期的管仲、李悝、商鞅,直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提出以法治国的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对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一、缘法而治的"法"的基本特征法家治国之"法"必须具有强制性。法家非常强调"法"和"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法治意识没有跟上我国立法的速度,农民不知、不懂法律减缓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培养农民的法治意识要让农民认识到法律的至上性、强制性、工具性、公平性,用现代法治理念取代传统法治理念,使农民明确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健全"三农"立法,完善司法、监督制度,普及法律援助等方式保障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刘禅治蜀的二十余年中,他任人唯贤,科教严明,厉行法治,行法治蜀,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德法结合,礼威并用诸葛亮十分崇尚先秦法家思想,在治蜀过程中,他始终强调"威之以法"、"厉行法治"。他说:"威武加则刑罚施,刑罚施则众奸塞,不加成武,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众恶不理,其国亡"[1],他把法治同国家兴亡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一观点与管子《任法篇》的:"不能废法而治国"、韩非《有度篇》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完全是一致的;诸葛亮在治军中切实贯彻"使法量功";主张法律面前人太平等,诸葛亮曾上疏后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肯定了社会治理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追溯党的百年社会治理实践,总结党的百年社会治理经验,探索贯穿于百年党史中的社会治理主线,乃是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从社会治理的百年嬗变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治理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不断科学化的过程。从治理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革命动员"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转向;从治理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一元化"到"一核多元"的主体结构拓展;从治理方式来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实现了从单一行政化到"六治融合"的方式结构拓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遵循"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百年社会治理主线,才能牢牢扭住社会治理的"牛鼻子"。这就必然要求: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二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治理理念;三要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心治与智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法律中的"综合为治"包括:人治与法治结合,治官与治民统一,审判与调解并举。"综合为治"的形成既有思想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综合为治"对和谐安徽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安徽要坚持依法治省与宣传"八荣八耻"并举,依法行政与依法反腐并行,迅速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结合。  相似文献   

19.
陈其春 《科技信息》2009,(36):I0056-I0056
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制度建设工作是依法治企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建立制度建设工作的常态运行规则,实现人员、机构和制度"三落实",将法治理念和现代管理手段相结合,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甄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一方面要有法可循,随时制法,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中,他特别强调要法而有实,刑自贵始.另一方面,他主张以德治国.在以德治国中,他特别强调德风于世.他从德治具有时空无限性等特性论证了"德外无治"的命题.他认为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他从"众为邦本"的立场出发,围绕"民本中心论",揭示了法治与德治深刻的经济根源和深厚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