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名词的规范化现在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出版界和辞书学界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业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笔者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术语培训班,收获很大。由于笔者从事的工作与术语规范密切相关,因而产生了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2.
科技术语翻译在全球贸易、科技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还存在不准确、不规范和不一致等现象,例如在线词典、机器翻译引擎、在线百科等提供的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的译法。梳理了科技术语翻译标准和多模态大数据语境理论框架。基于科技术语与翻译方面权威的规范文献的国际国内标准和术语翻译标准的相关研究等可归纳为准确、简明、一致、规范的术语翻译标准;多模态大数据语境则指术语可通过文本、图片、网页等多模态语境传播,整个网络具有多模态语境互文性。文章以新冠肺炎和新冠病毒术语翻译标准化为例,基于网络、数据库检索、图文等互文性语境,以及现有相关研究,分析在科普和学术论文场合的翻译惯例,根据术语翻译标准,更全面归纳了标准化汉英翻译,包括优选术语、全称、曾称和简称等,示范了英语科技论文中全称和简称的写作方式等,可为在线词典、机器翻译中术语优化和科技名词规范等术语翻译标准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 当前水产科技术语的混乱严重阻碍了水产业的向前发展,对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规程的制订和执行等均十分不利,因此水产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亟待解决。本文简要叙述了当前水产加工品术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水产加工品术语的规范化提出了几点意见。
当今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产生,由此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新概念。然而,由于地域、学科、翻译等许多因素,原有术语和新产生的术语都存在着使用和定名的混乱现象。因此,如何对各行各业的科技术语进行规范和统一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随着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开展,以及计算机在科技图书文献的编撰、检索和科技信息交流中的普遍应用,也对科技术语的统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本文针对水产领域的科技术语,结合我们在制订行业技术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名词术语》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拟对水产加工品术语的规范化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赐教。一、当前水产品术语存在的问题1.一物多名和一名多物与其他学科领域类似,水产加工品术语中“一物多名”与“一名多物”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人叫做“饲料”,还有人称为“铒料”;这边说“甲壳质”,那边却说“甲壳素”或“几丁质”;“西加毒素”和“雪卡毒素”两个同是表示ciguatera的词却出现于同一科技文献中等等。2.中英文互译上的混乱由于“习惯势力”、“外来语的移植”、“翻译新手命名的后果”[1]或因为“不是由统一机构定名,而是由翻译家或科学家自己译出或定名”[2]等原因,水产品领域中对同一术语的英译或汉译十分混乱。例如“水产加工品”的对应英文便有aquatic product、fishery product、fish product、marine product等不同翻译;“冷藏”的对应英文也有cold storage/preservation、cooling storage/preservation、chilling storage/preservation、refrigerated storage/preservation等不同翻译;“HACCP”的中文翻译有“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危害分析与重要管制点”[3]等几种叫法;也曾有过把crawfish与fresh water prawn均译为“淡水虾”而导致一项对外贸易合同作废,使国家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例子。3.产品名称上的混乱由于一些厂家乱用产品名称甚至是生搬硬套,更是加剧了产品术语上的混乱。如直接用日文汉字作产品名称并在产品包装和报刊杂志上出现的“天妇罗”或“添福乐”,其实就是鱼糜制品;标着“海苔”的产品往往使一般消费者误认为是海带,实际上是日文的紫菜的直用;还有的将“海带”标示为“昆布”,使消费者不知为何物,而“昆布”实为海带的日文。4.海峡两岸术语的不统一中国大陆与台湾省由于长期缺少交流沟通等种种原因,水产加工品名词术语不一致之处也相当多。如“墨鱼”在台湾称为“花枝”;“冻鱼糜”称为“冻海鱼浆”;“鱼糜制品”称为“炼制品”;而“琼胶”则称为“洋菜”等,且这种不一致的状况在书刊和科技文献中大量存在。凡此种种问题,对我国生产领域中技术规程的制订和执行,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均十分不利。因此,对于水产科技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二、对水产品术语规范化的几点建议1.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名词的协调与统一如上所述,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还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合作与技术交流。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额的增加和学术交流的加强,这种问题亟待解决。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教授建议,“大陆应该和港澳台联合起来,用超地区的观念来对待汉语的科技术语工作,建立起超地区的汉语科技术语学术机构,统一操作汉语的科技术语工作,共同建立成熟的汉语术语学派。”令人欣喜的是,两岸水产业的专家学者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协调统一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如东海水产研究所的陆忠康先生等针对这一现象,研究选择出5 000多条名词术语对照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已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在海峡两岸水产名词协调工作方面,应该本着“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方针达到统一。即老词暂以对照为主,逐步达到统一;而新词,两岸可在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取得一致[4,5]。2.水产科技术语应积极与国际接轨当今世界各国的频繁交往和经济全球化,反映在术语上则表现为科技术语的国际化日趋明显。应该说,术语的国际化是术语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很注重本国科技术语向国际靠拢的问题。以我们的近邻之邦日本为例,197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外来语新词典》收外来语40000条,其中源于英、德、俄等21个语种,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51个领域;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编日语外来语词典》收录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事、美术、科技(包括23个专业)等领域的词目共10万条。所以有人认为:“从日本语言发展的历史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日本语言的发展一直追踪着世界上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今天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与通过外来语获得某些新的科学概念和提高科学知识水平不无关系,外来语在丰富日本语言的功效上功不可没。”[6]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领域融入世界大家庭,特别是将来我国加入WTO以后,术语的国际化工作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因此,必须要积极同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逐步使我国科技名词同国际接轨。我国水产品的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水产品每年进出口总量超过2000万吨,价值40多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便相应出现了诸如“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贝类净化”等一大批新的水产术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密切跟踪国外水产术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规范化地吸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制定标准术语时,要根据汉语表达方式的特点,在使术语形成体系的原则下,吸收国外术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而不是一概照搬。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名词委副主任路甬祥所说,“开展术语学研究和术语规范化工作,既要注意和国际上术语学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相衔接,又要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和科技状况。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独特语言文字的国家,更要使术语的国际化和民族特色结合起来。任何形态的文化,包括学术研究在内,都是只有充分而准确地体现民族的国家的特色,才更具有国际性,才能对世界具有更大的意义。”[7]3.做好水产加工品规范术语的推广工作科技术语是学术性强的基础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以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如何使众多专家的多年劳动成果得以推广应用,成为全国各有关单位、行业、部门和公民自觉遵守的规范,是重要而急需加强的工作。并且,规范名词只有为广大群众熟悉和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推广工作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环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项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水产科技名词的推广需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目前,水产科技名词的推广主要是借助于新闻媒体和书刊,但覆盖面十分有限。一方面出版单位销售困难而不愿多印,另一方面不少单位需用时却难于买到。这一矛盾需要有关方面(特别是出版单位)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宣传,使已公布名词的发行量有大的突破[8]。还有,主管部门应多召集各水产科研院校、新闻媒体和加工企业召开名词术语讨论会,或以标准的形式发送到各有关单位,以此来扩大规范水产术语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如正在制定的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名词术语》,就是为了通过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规范名词加以宣传及推广。另外,随着因特网(Internet)技术的日益普及,利用网上传播应成为我们今后名词宣传的主要方式。因相比于其他方式,网上传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将发布的规范名词发送到全世界用户手里,从而加速了科技名词的宣传推广。(2)各类工具书应带头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工具书(特别是权威工具书)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和学术水平,其社会影响极为广泛。更多读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查阅工具书,而不是去翻阅科技名词刊物或标准。所以,在推广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方面,各类工具书理应率先垂范。然而,我们平常查阅工具书(包括权威工具书)时,发现其中有不少科技名词不规范,并且不同的工具书对同一名词的解释或写法有时还不同。仍以水产加工领域的名词为例,如minced fish这一单词,《英汉食品科技词汇》解释为“鱼糜”,《英汉食品工业词汇》则解释为“绞碎的鱼肉”,而“鱼糜”和“绞碎的鱼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水产品”这一名词,《英汉食品科技词汇》翻为fishery product,《英汉水产词汇》为marine product。由此可见,各类工具书在编纂和修订时应充分采用规范科技名词并相互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的质量指标之一。(3)广大新闻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主动、积极使用规范名词因为科技名词的推广不是靠强制手段,这就要求全社会提高认识,充分了解使用规范名词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新闻和科技教育工作者更应首当其冲。因为,新闻媒体与广大读者有最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许多名词会出现在各种报道、文章中,成为广大群众获取新信息、新概念最直接的途径,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近几年才出现的“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等新名词一般是通过此渠道而获得。而教材是提高文化素质所不可或缺的出版物,特别对处于求知初期的青少年来说,从教材中接受的知识会在其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接受的是不规范的名词,纠正起来十分费力。因此,新闻工作者在编纂教材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在教授知识时使用规范的名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4.
简述科技术语规范化的基本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术语规范化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繁荣社会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术语规范化既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 ,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它以研究术语模型构建规律和制定术语规范的方式参与文化创造 ,同时又以审定公布等方式形成社会定约 ,使术语成为人类共有的知识财富。科技术语规范化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和重要内容。术语规范化的过程 ,包括建立术语审定机构 ,进而开展术语的收集、分类、鉴别、选择等工作 ,将术语编辑成册并通过国家授权公布以成为社会定约等基本环节。术语工作是由这些环节构成的 ,术语规范化也是在这些环节中得以实…  相似文献   

5.
《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是由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的一本关于术语变体的前瞻性著作。通过多个作者的不同视角剖析了专业交流中术语变体现象,阐述了搜索术语变体的工具,并解释了术语变体存在的语义学理据,为科技翻译工作者理解术语使用的本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术语学建设看两岸合作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术语建设新发展 中国是一个重视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科技名词,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1909年在当时大学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汀馆,专门从事科学名词的转译、规范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加强在新闻出版界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继2006年10月30日-11月3日成功举办首届“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之后,全国科技名词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再次携手,于2008年6月10—14日在武汉联合举办了第二期“全国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加强在新闻出版界推广使用已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继2006年10月30日-11月3日成功举办首届“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之后,全国科技名词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再次携手,于2008年6月10—14日在武汉联合举办了第二期“全国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班”。  相似文献   

9.
科技术语使用规范是专利法对专利申请文件的要求,不规范的科技术语很可能造成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上的障碍,从而造成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清晰,甚至可能造成发明公开不充分,影响专利授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术语》自1998年诞生至今已历10载。今年4月,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院士特为刊物题写了贺词:“规范科技名词术语,促进科技创新应用。——贺中国科技术语创刊10周年。”给予刊物发展极大的鼓励和支持。4月29日,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在康铭大厦隆重举行了《中国科技术语》创刊10周年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科技术语数据库,提出包含614个多音字的“科技术语多音字表”,涉及34万余条含有多音字的科技术语。对科技术语多音字读音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读音理据与原则,例析科技术语读音,给出部分科技术语的推荐读音。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08年1月4日,联合国(驻日内瓦)语言服务处术语学家李淑贤女士到访全国科技名词委。李淑贤女士表示联合国翻译机构已注意到中国术语工作成就,海峡两岸术语对照统一成果,以及外国人名、地名翻译的情况,联合国对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规范名词非常重视,一直将名词委有关书目作为联合国术语工作的重要参考,此次访问是期望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刘青详细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组织机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需要交流、能够共享、可以沟通的充要条件是科技术语的存在。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值得研究。认知语义是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支领域的扩散,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  相似文献   

14.
简称是科技名词名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正名的缩略形式,在相关专业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开展科技名词的简称研究,对提高科技名词定名水平,促进科技概念普及推广,实现民族语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正名及其缩略语——简称两个角度出发,将科技名词的缩略分为一般缩略和特殊缩略,并对这一术语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指出科技书刊中,对术语“显微摄影”和“缩微摄影”的英文对应词有错译的现象,并对德语和俄语中“显微摄影”有误译成“缩微摄影”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科技名词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科技名词使用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中以汽车类科技期刊为例,分析了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的原因,指出了促进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在促进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地质学科技论文编校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科术语的混用、错用现象。文章列举了四组常见词汇,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其混淆使用现象比较普遍。借助词典、地质行业标准、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及百度学术搜索引擎,对“勘查”“勘察”、 “降水量”“降雨量”的词义及使用语境进行分析,对“平硐”“平洞”、 “硐室”“洞室”的正误使用进行辨析。最后提出建议:期刊学科编辑需要加强对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重视,工作中遇到把握不准的词要查证辨析,做到改必有据;编辑部可以通过期刊网站等平台公布易混淆词汇,促进作者和读者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化表达,并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8.
指出科技书刊中,对术语"显微摄影"和"缩微摄影"的英文对应词有错译的现象,并对德语和俄语中"显微摄影"有误译成"缩微摄影"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术语规范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术语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术语规范体系的建立对术语的推广应用、科技和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英法术语的构词法,从术语的宏观和微观理据、外来术语引入的构词理据,以及西方术语建设的经验等角度探讨我国术语规范与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我国科技名词的应用水平,编辑应提升自己的科技名词素养:(1)学习有关政策、规定、规范科技名词和术语学知识;(2)掌握常见的科技名词错误类型,熟悉非规范科技名词;(3)发挥规范科技名词与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