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闽南师范大学历史最悠久、基础最雄厚的传统优势学科。学科早期由戴深石、郑景渠、刘学沛、李拓之、吴秋山、陈章武等先生奠定学科基础,后经全国首届文科博士、杜甫研究专家林继中教授,西方文论研究知名专家刘庆璋教授,屈原与楚辞研究知名专家汤漳平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汉代的屈原批评,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骚体赋创作的形式,一是序、传、章句等阐释的方式。骚体赋或侧重在对屈原人生不平遭际及哀怨情感的认同、咏叹;或侧重抒发个体生命不平遭际的哀怨情感和思考,显示出儒道骚融合的个体精神建构的特征。而有关楚辞的序、传、章句等,对屈原有赞同的、有贬斥的,展示出认同、对立、补充、整合的汉代儒道骚融合的过程。汉代屈原批评显示了屈原是融合儒道,建构文士精神世界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漳州师院学报》2022,(1):147-154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对《楚辞》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汤漳平先生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结合,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纠正了许多前人的谬误,解决了许多学术界悬而未决的《楚辞》问题,同时参与了时代学术论争,推动了《楚辞》的溯源研究和《楚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道周的骚体赋,表现了浓郁的屈骚情结。他以个人之力,对屈原二十五篇楚辞作品全面模仿,写下六十二篇仿骚之作,已是一奇。从体制形式上看,黄道周仿骚作品,有模拟有创新,既有鲜明的屈骚风格,又有黄子的创作个性。从情感内容看,黄子的仿骚作品,既代屈原立言,重塑和再现了屈原的光辉形象,又为自我写心,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黄道周自我形象的写照。黄道周把汉代以后的仿骚创作再次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屈骚的异代嗣响是黄道周与屈原感情共鸣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漳州师院学报》2017,(4):31-38
《楚辞》是我国现存的继《诗经》之后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骚体"文学作品集,《楚辞》的阐释和研究在学术史上始终处于显学的地位,历代学者都对它倍加关注。20世纪考古发现,地下出土材料丰富,《楚辞》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领域。在继承前辈先贤智慧的同时,借助于大量的考古发现,以地下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互证互补的二重证据法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汤漳平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末接触《楚辞》研究以来,运用二重证据法在《楚辞》语词考释、作者和作品年代的考释以及楚文化研究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多有创见,有力地推进了《楚辞》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汤漳平先生译注的《楚辞》综合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运用历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理论进行观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重视历史过程的考察,重视文本的解构,较为准确地把握《楚辞》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重文词的运用,在屈赋其它二十四篇里并不明显;但在《悲回风》一文中却特别突出,疑非屈原所作。宋玉《九辩》及《高唐赋》中有类似《悲回风》之情形,而在刘向《九叹》之前的拟楚辞类作品里没有此种形态。《悲回风》存在明显的错简,"惟佳人之永都兮"之后的文字历来颇遭学者质疑。综合各种迹象,《悲回风》应系宋玉作品与屈原残缺的《悲回风》所拼接而成。  相似文献   

8.
《诗经》与《楚辞》,以其迥异的地域文化特征、杰出的思想艺术成就、鲜明的创作倾向,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元典,对后世形成无可估量的示范作用。自古迄今,专门研究《诗经》、《楚辞》的著作无代无之,然将双方进行对比研究的专著却令人遗憾地付之缺如。因此,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首次将《诗经》、《楚辞》进行全面深人对比研究的李金坤先生大著《风骚比较新论》,就显得格外引入注目。笔者身为有幸先睹者,窃以为此著特色至少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楚语,是楚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和楚声、楚地、楚物共同形成了"楚辞属楚"的这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研究楚辞中的楚语,是楚辞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但楚辞中的楚语研究是四者中最薄弱的环节。东汉王逸及宋代洪兴祖为后代的"楚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楚语"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楚辞》中之"楚语"的专著。文章对二千年来楚辞中之楚语研究状况作一回顾,并以此怀念在这一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历代学者。  相似文献   

10.
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楚辞学文库>一书,具备前所未有的体系性、可靠性与便利性,为今后海内外的楚辞研究所提供的帮助将难以估量.今后的楚辞学研究将以此为基本平台而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楚辞学通典》是规模浩大的《楚辞学文库》第四卷,旨在会通自战国时期至公元2000年之间楚辞与楚辞学领域中的系列问题,原始要终,考镜源流,以简约的形式,显示楚辞学的发生、发展全貌。设“作家”、“作品”、“词语”(楚语)、“典故”、“典籍”、“专题”内分六大类。两千余条目。搜罗宏富,超越前贤,注重对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研究信息的全面把握;对长期忽略的研究“弱项”——学者研究,旁搜远绍,根据不同时代特点,作出全面而迅捷的反馈与评价;敢于指点得失:揭示传承,纠正讹错,追踪前沿,调查争端,突出热点,以突出学术史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类首列《楚辞类》,共收著作六部六十五卷;存目十七部七十五卷。《总目》中的《楚辞》批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肯定了汉代以来的几种注本的优长。二是《总目》对历代的楚辞注释多有不满和批评。《总目》对楚辞研究义理和方法的批评是值得重视的。其一是对楚辞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认识。其二是对《楚辞》注本作者的"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垒块"的问题,四库馆臣虽有所批评,但还是给予了比较宽容和中庸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楚辞学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显学",但国外楚辞研究状况国内学者知之甚少.韦利和霍克思两位英国汉学家(东方学家)长期浸淫于楚辞,颇有独到见地,但也有一些歧解.二十世纪中期至今有数个语种的楚辞译本在海外流传.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对屈原、陶渊明、杜甫三大诗人的研究表现出他对美学与艺术的深层思考。《屈原研究》重点分析、揭示屈原的高尚人格与悲剧精神;《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主要着眼于陶潜真实自然的个性;《情圣杜甫》突出肯定杜诗爱民的炽热情感以及情感对诗歌创作的重要作用。它们表现出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新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胡应麟品评历代诗歌的著作《诗薮》中涉及对楚骚的认识与评价,胡置楚辞于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大格局中予以审视,认为“体的代变”、“格的代降”、“以古为尚”。并从体、用、格、词四个方面对楚辞风格特色作了高度概括。《诗薮》还论及宋玉作品的真伪,其独到的眼光和系统的诗歌发展观反映了明代诗学的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6.
原初楚声音乐与《今有人》所属的相和歌存在密切联系;二分节奏的楚辞“九歌”句型“○○○兮○○○”,通过对“兮”字的置换、改用叠词或联绵词、在“兮”字之前某个位置增添一个字等三种途径,实现向三分节奏的“○○/○○/○○○”七言句型的转换;楚辞体中的另两种句型“〇〇〇〇,〇〇〇兮”、“〇〇〇〇兮〇〇〇”,也是产生七言诗句的渊薮。七言诗源于楚辞体,可以在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等早期七言诗的形式特征及其演进发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7.
屈原在其作品中设计了六条安顿自我生命的道路:从俗以求显达、自藏以避乱世、作为以改变现实、出走以择贤君、轻举而远游、依彭咸所居。屈原对自我生存道路的种种思索,为后世处于进退抉择中的文士起到了重要的参照作用,在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结构、人生体验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同,使司马迁和屈原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迥然而异。面对同样的人生困境.两人以不同的选择殊途同归地证明了个人价值的存在和个体生命的意义。司马迁和屈原作为“士”阶层的一员,都践行着士人的人生信条,并在相互的时话中完成对生命的不同诠释。司马迁对屈原的接受体现着对士文化精神的继承,而他对屈原的超越则体现着生命观的突变。  相似文献   

19.
汤漳平著<屈原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复原法的合理运用;(二)在激烈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表现屈原的人格、智慧和精神力量;(三)运用了多种创作艺术手法;(四)融入作者的许多研究成果,提高了作品的含金量,该书堪称当代传记文学创作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与屈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他高远的理想和爱国情结、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耿介的性格和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