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军民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4):442-445
伊犁河流域是中亚干旱区的湿岛和生物多样性中心,其构造地质基础及现代地貌发育特点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单元。利用实地考察、专题调研和统计分析成果,归纳出伊犁河流域是在上古生代天山兴蒙古海槽基础上.经加里东、华力西运动的褶皱隆起和新构造运动的断块升降作用开始发育现代地貌,北西西与北东东两组构造奠定了楔形地形轮廓的基础,断块分异运动形成了“三山夹两谷”的地貌格局,四山夹二三谷一盆及一开阔平原的地貌格局与高度变化导致明显的水热条件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发育规律,指示人类工程活动、断裂及地层岩性等对崩塌、滑坡的控制作用,基于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筛选出坡度、坡向、坡高、地层岩性、断裂、植被覆盖、河流侵蚀(干流、支流)、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10个评价因子,基于GIS和信息量模型,进行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和河流侵蚀是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地质灾害高危险区集中分布于燕子河干流、主要支流和公路沿线及断裂密集发育的中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7年北三河流域的气象和遥感资料,采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保持状况,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动态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7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整体上呈微弱减少的趋势,减少率为0.03×108 t·a-1。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5.90×108 t,而实际土壤侵蚀量与潜在土壤侵蚀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7×108 t和5.04×108 t,实际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流域土壤保持强度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北部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区平均土壤保持量高达493.30 t·hm-2·a-1,且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大,减少量普遍超过30 t·hm-2·a-1,而南部耕地及居民区平均土壤保持量仅为1.87 t·hm-2·a-1,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小(±10 t·hm-2...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西北干旱区的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MODIS遥感数据、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和实测数据等,基于遥感反演及统计降尺度方法获取疏勒河流域2001-2017年夏季土壤含水量数据,开展疏勒河流域夏季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2001-2017年疏勒河流域夏季土壤含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流域干流上游和中下游灌区土壤含水量最高.除敦煌灌区及上游高寒区土壤含水量存在不显著下降趋势外,其余区域主要呈上升趋势.夏季土壤含水量呈6月<7月<8月的趋势,且6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趋势最显著.整体来看,流域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耕地土壤含水量普遍高于草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5.
在对山东沂源螳螂河流域岩溶洞穴进行调查探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流域内洞穴发育特征探讨其内在的地学涵义.认为:1)流域内洞穴发育在纵向上分为三层,并与区内经历的地质时期与之对应;2)区内在华北唐山期(N1)的隆起比临城期(N2~Q1)隆起幅度较大;3)鲁山隆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地壳抬升的间歇期持续缓慢地进行,并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弱.根据水平洞穴成因机理和区内洞穴展布特征,提取相关参数试探性建立流域地下水位演变的二维数学关系,这对流域喀斯特地下、地表水在空间上的演化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研究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从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明确不同地貌类型土壤剖面理化特征及盐分离子组成的差异,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3种典型地貌类型(冲积洪积扇缘、冲积平原、干三角洲)为研究对象,方法 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土壤样品的野外采集和室内测定,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壤0~100 cm理化性状及盐分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 由冲积洪积扇缘、冲积平原到干三角洲3种地貌,SOM和粘粒含量表现为降低趋势,但各地貌类型间差异不显著。SOM和粘粒含量分别为5.08~6.58 g·kg-1和28.63%~39.19%。CEC在地貌类型间表现为冲积平原>干三角洲>冲积洪积扇缘,平均含量分别为23.58、19.53和19.01 cmol·kg-1,各地貌类型间差异显著。3种地貌类型下土壤剖面中CEC和SOM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粘粒含量则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流域土壤剖面0~100 cm土层平均盐分含量为3.481 g·kg-1,最大值为11.81 g·kg-1,最小值为3.06 g·kg-1...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河流域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鹰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3):1-9
发源于天格尔峰北坡1号冰川的乌鲁木齐河,在中、高山带汇聚数十条大小山泉、溪流,由南向东北流经乌鲁木齐市,最后注入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东道海子,全长220余km。经笔者多年的调查和文献查阅,现已初步查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分布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92科500属1424种(含亚种、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5属28种,裸子植物3科3属12种,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64科402属1089种,单子叶植物15科80属295种)79科482属1384种。对该流域分布的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首先是北温带分布及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变型的比重最大,共有258属,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60.01%。其次为旧大陆温带分布及中亚分布及其变型,有116属,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26.97%、再次为温带亚洲分布的有20属,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4.65%。东亚分布及其变型有7属,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1.63%。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仅有2属,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0.47%。上述分析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与地中海—西亚—中亚及旧大陆温带交流最多,其次与全热带及温带亚洲和东亚有一定的交流,而与东亚和北美洲及旧世界热带和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交流最少。 相似文献
9.
新疆霍尔果斯河流域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查明,霍尔果斯河流域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5科463属1153种(含亚种、变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1属23种,裸子植物3科3属10种,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63科376属910种,单子叶植物11科73属210种)74科449属1120种,并在该地区发现了珍稀物种半日花的新分布地和一种我国未曾纪录过的桦树。对该地区分布的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首先是北温带分布及旧世界温带分布的比重最大,共有238属656种,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种数的60.10%、72.97%。其次为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共有113属169种,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种数的28.53%、18.80%。再次为温带亚洲分布的有14属21种,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种数的3.54%、2.34%。东亚分布有6属6种,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种数的1.51%、0.67%。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的仅有2属2种,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属、种数的0.51%和0.22%。上述分析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与旧世界温带及地中海—西亚—中亚交流最多,其次与全热带及温带亚洲和东亚有一定的交流,而与东亚和北美洲及旧世界热带交流最少。 相似文献
10.
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对疏研究,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景观指数呈波形变化,1990~1994年,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加态势,1994~1999年呈减小态势,而景观优势度指数的变化态势与上述两个指数的变化态势相反.各景观要素的转化使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的景观格局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方面在靠近水源和流域的中上游地带,农耕发达,一般形成集约化、灌溉系统完善的农田景观;另一方面,随上游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远离水源或流域下游地带,天然生态体系破坏不断加剧,区域景观向荒漠化方向发展,说明流域中上游人工绿洲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流域下游天然绿洲大面积荒漠化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1.
延河流域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了延河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以及延河的水环境状况.共记录藻类、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38种,其中绿藻的种类最多,占26.32%,裸藻最少,占5.26%,同时对水环境状况也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应用RS和GIS技术,依据水利部颁发标准(SL190-96),对辽宁省境内老哈河流域1990年和2000年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中老哈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总体有所恶化,具体表现为中度侵蚀面积明显增加,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有所减少;空间上,主要恶化区域集中于研究区中东部的大康家窝铺一带,而流域北部的老官地镇和烧锅营子乡土壤侵蚀状况则有所改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与该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胡颖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5):385-388
简略介绍了“清江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外部环境,分析了“清江模式”与系统工程的关系,最后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分析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提出今后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牛君仪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29-533
通过构建城乡发展协调性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测度了淮河流域29个地级市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淮河流域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特征显著,以郑州、扬州、徐州(济宁)连线成三角形的顶点区域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最高,三边区域次之,中心区域最弱;城乡协调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城乡协调性越好;淮河流域城乡协调程度可以分为协调型、基本协调型、濒临失调型、失调型和严重失调型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管华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3):81-84
豫境汉水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4%,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有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3种类型,其中面蚀主要发生于坡耕地区,沟蚀主要发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区,重力侵蚀主要发生于暴雨中心区.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诸多方面的危害,例如破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导致肥力下降;淤塞水库和河道水体,降低蓄水和航运效益;植被覆盖率下降,环境恶化,洪水和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是地势陡峻,降雨量大,暴雨集中;过度开垦荒地,坡耕地比例较大;过度伐林放牧,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采矿筑路施工过程中防护不力,诱发水土流失.针对上述水土流失的特征和成因,应采取政策、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6.
浅析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水资源管理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总结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统一,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等.并提出建议,包括改革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探索流域综合管理道路. 相似文献
17.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以黑河流中游地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的空间结构受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制约.通过划分景观分区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研究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区域,景观多样性、均匀性和破碎度值较大,景观优势度和分离度值则较小;2.研究区中部及南部耕地已成为主要景观类型.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但中部绿洲区退化景观已具相当规模,且随沿山洪积扇区土地开发程度的提高,中下游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将加剧. 相似文献
18.
137Cs法应用于流域土壤侵蚀初步研究--以太湖上游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质量下降问题日趋突出 ,而由土壤侵蚀造成的物质迁移是流域非点源营养元素输入的主要载体之一 ,因此 ,流域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太湖上游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流域为例 ,利用137Cs示踪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的土壤侵蚀数量及空间分布状况作了初步的研究 ,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的137Cs背景值为(2 14 8.8± 12 0 .7)Bq/m2 ;根据建立以及选择的土壤侵蚀和沉积模型计算 ,研究区内非耕作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在 - 431.6t/km2 ·a(“ -”表示堆积 ) ,耕作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在 16 81.2t/(km2 ·a) ,年均土壤侵蚀厚度为 1.5 3mm .研究结论对深入探讨太湖流域上游物质迁移对太湖的生态影响具有基础意义 .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青海省湟水流域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 AP)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高程、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pH、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气温、降水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共9种影响因子,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各因子对SOM和AP的影响。研究表明SOM平均值为28.26 g/kg, AP平均值为54.30 mg/kg; SOM和AP的变异系数为39.54%和58.47%,属于中等变异程度。空间插值结果显示SOM含量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SOM由北向南逐渐降低;AP含量呈现中部高于两端的趋势。因子探测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造成SOM空间变异的三大因子顺序为:高程>气温>土壤类型;对AP含量解释程度顺序是:土壤pH>高程>土壤类型。SOM含量与高程和土壤pH两种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AP则相反,呈现负相关,SOM和AP空间分布都与高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是进行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它却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地区和县域2个空间层次上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探讨,获得4个主要结论.其一,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东重西轻、经济重心偏东.其二,黄河流域经济活动沿干流及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集聚,构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的主要轴线.其三,黄河流域经济空间总体上是一个多极多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并在向着点-轴-圈结构模式演化.其四,黄河流域内经济空间呈现出有规律的3个梯度面,即由东向西递减的梯度面,由干流或主要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的梯度面,由济南、郑州、太原、兰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的梯度面.这些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