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作家们的现代意识 ,对现代人的人本主义关怀及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对小说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收辑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和《圣处女的感情》集中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的艺术风格。穆时英的小说主要接受欧美和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包括欧美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小说、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本文试图论析穆时英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叙述结构上的创新,探讨他在小说叙述模式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开拓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团体——新感觉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时间存在的简单化、粗暴化的趋势使得对这一流派的正确、全面认识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目前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研究及影响并把它归结为心理小说,文章通过对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的梳理,得出以下结论: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出现并借助于现代主义的文学技巧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青年作家穆时英深刻地领悟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体生命的精神困境,并以其娴熟的新感觉化技巧,对上海这一"建在地狱上的天堂"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和揭露,创造了迥异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都市文学,体现了现代派文学关注个体生命精神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西方胡塞尔还原现象学理论资源,对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进行细读与阐释,透过具体小说文本的空间环境描写,探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与胡塞尔还原现象学的本质联系,从而对作家创作本旨作出一种现象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派(新感觉派)小说除了受现代西方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之外,还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东方的第一个分支——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日本新感觉派是西方各种现代派艺术的综合体,他们说得很形象:“可以把表现主义称做我们之父,把达达主义称做我们之母;也可以把俄国文艺的新倾向称做我们之兄,把莫朗称做我们之姐”。中国现代派无疑是他们之弟。 1928年,这位被青睐模仿的“我们之姐”,法国作家莫朗(又译穆杭)恰好来华。川端康成,横光利一都默认,日本新感觉派就是受了其姐名著《不夜天》的影响而发端的。于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施蜇存创作出一批意识流小说。其小说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现代主义特性,同时又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小说是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基础上的变形。  相似文献   

10.
在一般人印象里,新感觉派特指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三人,其实它应该是一个作家群落,这个作家群落指的是用新感觉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一批作家。本文通过比较黑婴、叶灵民、杜衡、徐霞村与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创作的异与同,挖掘出这个流派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新感觉派的进一步研究扫清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20年代富有现代派味小说的涌现 ,为 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真正出现起了推动作用。抗战开始  后 ,现代派小说又促成了后来现代小说复杂的流变。 80年代初 ,现代派小说再一次登场 ,随之又化成了一场  时空艺术之高潮。现代派小说属内转型文学。新感觉派、 40年代后现代派、 80年代的意识流小说 ,及后来的  前后先锋派 ,它们的“内”转各呈异彩 ,审美机制亦有所不同。纵观 2 0世纪现代小说的形成和流变 ,值得我  们深思的有三 :一是文学的生命在于关注现实 ,文学永远离不开现实 ;二是文学必须具备主体批判意识 ;  三是 ,应该努力探索和继承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都市文学作品.邱华栋小说继承了新感觉派的都市主题,书写机械化、速度化、信息化时代的物欲都市,极尽铺陈当代都市的繁华表征及表现为物所挤压的失落、彷徨、焦灼、困惑、虚无的都市灵魂,把握都市脉搏.但又不同于新感觉派作家绝望、颓废、及时行乐的世界末情绪,而是如同启蒙时期的鲁迅一样叫喊于当代都市的精神荒漠中,执著地进行精神追求,体现出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到了四十年代初,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已不复存在了,但是,施蛰存并没有放弃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对鲁迅的小说《明天》所作的精神分析,即是其例。中国新感觉派所开辟出来的“新蹊径”,仍然以它的巨大魅力,吸引着许多后继者,其中比较学有所成者,便是都市文学作家中以徐讦、无名氏和张爱玲为代表的后期心理分析派。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的同时,世纪末思潮也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中国,并对当时及其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便留有世纪末思潮影响的痕迹。新感觉派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都市的“梦游者”形象,“战栗和肉的沉醉”,以及“中国式的世纪末苦闷”,都能从西方19世纪末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用文本细读法来分析开创“新感觉派”小说风气之先的《都市风景线》,可以发现它对当时文坛流行的“爱情神话”、“乡土神话”的解构和反拨“启蒙神话”的深层文化意义,使批评者对“新感觉派”小说的研究能够回归文本,而非观念先行因袭旧说,这对于批评者研究当下的都市文学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自从开启现代性进程以来,真正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想象上海空间、建构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特质的无疑是新感觉派小说家。他们所建构的上海都市空间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不是完全真实的,又不是完全不真实的,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从新感觉派作家对上海的想象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人理解现代性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永久的文化记忆。新感觉派作...  相似文献   

19.
川端文学极有个性,别具一格,形成日本的“新感觉派”。川端文学主要是西方现代派和日本传统手法结合的产物,也是惮宗美学的体现,是东方因素与本土因素的融化。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之一员 ,其创作既根植于日本文学传统美的世界里 ,又借用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等多种表现手法 ,开拓了自己的文学新路。纵观其小说创作 ,具有阴柔之美 ,刷新文学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情境小说 ,自然的人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