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汾河上游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汾河上游五县(市)1998-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在7年尺度上,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其余五类用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最快,园地数量变化最小,水域变化速度最慢.2)7年间,全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略有上升,但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存在区域差异.3)同类用地相比,牧草地、交通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在前4年间较明显,其余六类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则是在后3年间较明显.4)不同类用地相比较,前4年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最大,未利用土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最小,后3年间区域差异最大的是水域,最小的是交通用地.  相似文献   

2.
根据福州主城区土地利用/覆盖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土地转移矩阵分析福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结合定性分析,选取社会经济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土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993—2020年福州市主城区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明显,农田、水体等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均呈现减少趋势;人口、经济和政策因素是影响福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重庆市主城区1988---2007年3个时期(1988、2001、2007年)的TM、中巴遥感影像资料,将研究区划分为11个区,从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988-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趋势为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重心等方法分析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数量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利用呈现明显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势态,10年来耕地面积减少83 346.9 hm2;建设用地增加90 854.77 hm2;2)2000—2010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3)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中偏移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4)影响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福州市2002年-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福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2011年福州市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中,耕地、园地和其他土地面积都有所减少,动态度变化方向呈负向;林地、其他农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在增加,动态度呈正向发展.2002年-2011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11.65,处于发展期.市域内由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也存在差异,福州市还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闽清县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分形理论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耕地主要位于5条河流沿岸,而建设用地则位于平坦地带;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逐步加强,且大多数地类的稳定性增强;闽清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可以分为4类,其中南部、中部、北部在土地利用变化上具有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绵阳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运用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区位指数及土地利用组合系数,对绵阳市所辖各区县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县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呈现显著差异.主城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山区县土地利用类型集中,丘陵县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和集中化程度介于主城区和山区县之间.同时,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主城区近郊农用地不断被城市建设用地所蚕食,山区县土地利用方式单一、部分耕地被过度垦殖,丘陵县农用地荒置现象日趋突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针对不同区域的问题,提出将传统工业企业由绵阳中心城区向远郊转移、在山区县沿坡地建造梯田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在丘陵县及其他农业县对从事耕作业的农户给予适量经济补偿并加快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工作进程等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是政府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1996—2007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运用建设用地动态度和年均变化强度两个指标,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其时空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看,重庆直辖后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量逐年增长,其中城市用地增长速度最快,而农村居民点用地量持续减少;从空间尺度看,各区域建设用地变化差异性较大,其中"一圈"建设用地持续快速增长,"两翼"增长速度起伏较大,全市75%区县的建设用地增长处于中速及以上变化水平;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交通干线及大型水利设施等建设密切相关,跟据预测,今后几年内重庆市建设用地总量仍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在概述衡阳市城市化过程基础上,文章进行了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衡阳市自1994年到2007年土地利用变动的总体方向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转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呈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且地区差异性大。作者选取了10个有关城市化驱动因素变量,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模型显示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南方集体林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经济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的演变特点,加深了解南方集体林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路径。【方法】以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为代表的10省1市1980、2000、2015 共3期的集体林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转移矩阵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变倾向度等指标对南方集体林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80—2015年,林地、耕地、草地是南方集体林区最主要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和草地占比逐阶段减小,林地占比逐阶段增大,其变化速度都有加快趋势:前20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09%,耕地、草地分别减少了0.43%和0.07%; 而后15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18%,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93%和0.56%; 研究区年变化率最显著的地类是城乡建设用地(3.27%),年变化率最不明显的地类是林地(0.02%); 南方集体林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呈现出前期慢后期快的变化趋势。【结论】近35年间,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净变化,林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位置的变化。受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分界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明显加快,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1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长沙市2005-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差异,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土地利用程度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2005-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较大,并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程度与低碳经济发展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灰色关联度达到0.649 8.该研究结果可为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低碳型土地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汉中盆地及周边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四期TM影像,利用ENVI和GIS技术提取汉中盆地及其周边低山丘陵区各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研究区各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地形梯度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1)2000—2016年汉中盆地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明显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明显减少,而低山丘陵区以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为主要特征。2)2000—2016年盆地区建设用地主要以城区为中心面呈环状增加和以高速公路为中轴呈条带状增加。而低山丘陵区林地主要在坡度较大和高程较高的区域增加。3)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耕-耕-耕-耕"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汉中盆地面积的51.67%。低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林-林-林-林"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低山丘陵区面积的41.44%。4)汉中盆地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而低山丘陵区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林地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闽东南地区1996—2001年城镇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建设用地的综合扩展系数将闽东南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划分为4种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总结不同扩展类型的特征,研究工业化阶段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县市,其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也明显不同,且与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最后对各县市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产业非农化的耦合系数进行研究,发现其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综合变动系数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刘一凡 《河南科学》2014,(9):1806-1809
以1988年、2001年与2007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配准、监督分类、动态变化分析等遥感技术对焦作市1988—200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农用地面积变化较小,林地面积有所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持续较快增长,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城市发展迅速,土地利用日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GPS(CORS)技术和国产GIS软件MAPGIS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项目中的应用,并以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提出了基础数据采集处理和数据库维护流程以及用于土地利用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在实际运用中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大家了解GPS(CORS)技术与GIS技术在进行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中的管理效率和应用层次。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1995—2005年长沙市快速城市化的5城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计算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减少最多,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芙蓉区土地利用程度最大,开福区最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5年的655.15×106元减少到2005年的589.26×106元,年变化率-1.01%,水域和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是ESV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单位ESV与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明显相关,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很好地表示.由此预测2010年长沙市城区的单位ESV将进一步下降,总ESV将减少为541.47×106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