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认识。方法通过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LNH的病例分析,结合复习文献,对本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GLNH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多见,常表现为纵隔病变,也有报告表现为体表的淋巴结无疼性肿大;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GLNH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但确诊还得靠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认识.方法 通过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LNH的病例分析.结合复习文献,对本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 GLNH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多见,常表现为纵隔病变,也有报告表现为体表的淋巴结无疼性肿大;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 CLNH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但确诊还得靠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3.
鞍结节脑膜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鞍结节脑膜瘤的(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CT表现.结果:15例患者中,肿瘤呈等密度3例,稍高密度12例,肿瘤均匀强化者13例,不均匀强化者2例,14例可见脑膜尾征.病理诊断:上皮型脑膜瘤9例,纤维型3例,合体细胞型1例,血管型1例,混合型1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表现,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欧乃派克在常见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常见肝脏肿瘤 5 6例 ,其中肝细胞癌 32例 ,肝血管瘤 1 2例 ,肝转移瘤 1 2例。以3ml/s的流速经前臂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 1 0 0 ml后 2 8~ 30 s开始扫描 ,以兴趣区测量大血管、背景肝实质及肿瘤的强化 CT值。结果 :注入欧乃派克后肝血管瘤的增强峰值最高 ,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瘤灶强化。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高密度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成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肝转移瘤的增强特征在动脉期及门脉期以不同密度的环行强化为主或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结论 :欧乃派克在肝脏肿瘤的三期增强扫描中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腺癌的螺旋CT扫描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3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Ⅲ期扫描。结果 胰腺实质期及门静脉期胰腺强化明显,肿瘤组织强化不明显。结论 胰腺实质期及门静脉期扫描诊断胰腺癌意义较大,延时期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6.
探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64层螺旋增强CT表现,以提高SPTP的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经病理诊断为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增强CT特点。SPTP的增强CT特点动脉期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增强CT对于SPTP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CT、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185例,CT和MRI检查均采用增强前后常规扫描,病理为手术巨检和切片光镜下所见.结果:典型脑膜瘤多为过渡型或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密度(信号)均匀,明显均匀强化,15%~20%伴有钙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不典型脑膜瘤以合胞体和血管母细胞瘤型脑膜瘤为主,密度(信号)不均匀,无或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较重.恶性脑膜瘤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强化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瘤周水肿明显,伴有骨质破坏.结论:CT、MRI平扫 增强是诊断脑膜瘤的最主要方法,准确率为95%,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脑膜瘤的病理学分型,为术前选择手术方案及判定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辛奕  苗重昌 《科技信息》2011,(35):I0463-I0463,I0442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方法:搜集12例经影像检查诊断,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2例均为囊实性,均表现为混杂密度及信号,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8例于胼胝体下方及侧脑室顶部见到网状、丝条状及索条状强化,1例行DWI,肿瘤实性部分弥散受限。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可以做出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婴幼儿淋巴管瘤的C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婴幼儿淋巴管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的间隙组(23例,头颈部、颌面部、腋窝、大网膜),体表软组织组(15例,胸壁及腹壁9例,四肢4例,臀部2例),最常见的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囊性肿物,囊壁菲薄,内有细条状分隔,增强扫描低密度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呈点状、条状、网格状强化。结论CT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大小及累及范围,多数能作出定性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