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沈阳、大连等大城市为例,概括了当前我国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的现状特点。指出人口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并对中外人口居住郊区化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为适应人口居住郊区化所应采取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结构,以期探索西安市人口的空间重组规律。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总量增长快,空间分布上圈层分化明显,市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城市化发育程度成熟的区域,人口郊区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高,郊区内部差异大;2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空间集聚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人口高密度集聚中心,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3西安市人口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特征,小寨路街道为发育成熟的人口次中心。  相似文献   

3.
统计型人口数据空间化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利用GIS技术,借助MapInfo平台及access数据库对2004年聊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东昌府区人口增长最显著,其他县市人口增长较平稳,东阿县和茌平县在某些年份人口出现负增长;聊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大致呈现一个不规则的倒V字形,东昌府区、临清市和阳谷县为人口密度高密度区,由此向东西两侧各县递减;东昌府区、高唐县和东阿县的人口地理分布中心与各自县市的行政中心相接近,其他各县则与相应行政中心的位置相距较远,这与各县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偏移-分享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来研究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人口密度仍在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以上,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淮河各支流的中、上游县市区域形成人口集聚区域,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5.
基于武汉市主要夜间经济载体空间位置,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形态、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集聚区三个方面揭示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不均衡,汉口、武昌、汉阳分别形成大面积片状分布、“L”型带状分布、点轴分布形态.2)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均为集聚分布模式,总体集聚程度较高,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差异明显.3)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集聚于主要商圈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商圈周边形成6个主要集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多个小规模集聚点.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结合空间点模式分析,运用Arc GIS等软件,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热干面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中心城区热干面馆呈现集中分布态势,与长江的关系较为密切,整体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呈现出很强的中心集聚性和一定的空间偏向性,但方向性不是很明显,与城市综合商业中心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非连锁型热干面馆沿江集中分布特征更明显,连锁型热干面馆的沿交通道路分布态势更为明显.同时,武汉市中心城区热干面馆的形成和发展均受到武汉市特有的历史因素、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热干面馆自身经济实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将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切入点,在GIS软件支持下,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从地理学视角系统地分析了四川省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3点结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适中国人口因素的重要特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以及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在认识和把握人口因素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协调发展模型以及回归分析模型评价2002年~2015年武汉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并预测二者2015年~2019年的协调发展状况.武汉市2002年~2015年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不断上升,经历了人口城镇化领先且差距先缩小后扩大、土地城镇化领先且差距扩大以及土地城镇化领先差距缩小3个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性经历了从不协调阶段到协调发展阶段的转变.武汉城市圈,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武汉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回归模型预测,2015年~2019年武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将继续升高,但二者差距将缩小.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市人口分布与道路设施布局空间自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攀枝花市各乡镇人口数据和道路路网结构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综合研究人口分布和道路空间布局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均具有空间关联性,且均为正相关,说明该市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并非完全随机性,而是遵循空间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为进一步探讨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对两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联性。同时,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图显示存在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片区,说明人口聚集程度受道路密度影响较大,进一步证实了两者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研究结论为攀枝花市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主城区湖泊发展的历史演变、问题及保护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汉市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分析武汉市湖泊(特别是武汉市主城区湖泊)的历史演变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主城区湖泊的保护对策及其发展建议,以期对类似城市的湖泊水系的保护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武汉城市圈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将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依次划分为5个阶段,揭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发展至均衡网络型空间结构是其必然趋势,并指出经济发展、交通诱导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是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论文以武汉市城郊368个休闲农业点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句法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和空间关联性网络模型,从全局通达性、局部关联性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以揭示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的布局特征与空间关联性.结果发现: 1) 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整体密度核心分布较为分散,空间呈现群聚式非均匀分布在武汉市绕城高速周边,形成了绕城高速休闲农业点分布带; 2) 从路网全局通达性来看,武汉市城郊休闲农业点多分布在2级可达性道路300 m缓冲区范围内,且此道路等级缓冲区范围内的农庄经济型休闲农业点可进入性较好,对外通达性一般; 3) 从路网局部关联性来看,区域间休闲农业点内部联系“西密东疏”,东西湖区与黄陂区、蔡甸区休闲农业点联系较为密切;区域内休闲农业点内部关联性差异明显,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区域的休闲农业点关联性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星级饭店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武汉市的110家星级饭店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和探讨了其规模结构、空间布局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武汉市星级饭店在等级规模上表现为纺锤形结构,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具体为向主干道和商贸发达地区集聚.得出了武汉市星级饭店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为人口密度、交通区位条件、商贸发达程度和旅游景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密度等级区划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网格划分,运用搜狗地图API计算出武汉市内任一社区距离任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间的最短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包括从出发地到起始公交/地铁站点、抵达站的公交/地铁站点到目标地的时间、乘坐公交/地铁的时间),结果显示: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达性最优的地区集中在硚口区,江汉区和江岸区的沿江地带,这些地区的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均在1 h之内,甚至是一刻钟.2)汉阳区、洪山区西部以及江岸区北部的后湖街道等区域的可达性较好,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在1.5 h左右.3)东西湖区、汉南区2个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欠佳,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在2 h左右.4)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4个远郊区的绝大部分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极差,公共交通出行的时间甚至高达5 h左右.针对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达性“中心优外围差”的空间分异格局,提出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的结构,交通管理精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改变发展模式四项基本措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以达到一城之内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康养旅游地空间布局及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养旅游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养生、医疗设备,以休闲养生、康体度假养生、生态疗养、修身养性、养老保健等为目的最终达到身心健康与精神愉悦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以武汉市50家康养旅游地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探讨其空间布局.研究发现:1) 康养旅游地呈集聚分布,其内部形成以黄陂木兰天池—木兰山、蔡甸九真山风景区、江夏梁子湖风景区为核心的3个高密集区;2) 康养旅游地分布与交通干线和河流湖泊关系密切.为此提出空间优化建议:新城区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特色康养旅游基地,其中黄陂构建高端养老旅游地,蔡甸建立森林康养旅游基地,江夏建设两湖康养旅游基地,新洲建设园艺康养基地,东西湖构建生态康养旅游基地;新城区从主城区吸引康养客源,主城区为新城区提供医疗保障,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武汉市康养旅游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人类可持续目标的实现.目前针对武汉市城市土地的研究仅限于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其动态监测层面.这些都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差距甚远.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权重,采用功效函数、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处于较低水平,分析障碍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1—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圈内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各地区增长不平衡,且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中心;远离核心城市武汉市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圈内人口密度总体呈现中部密集两侧稀疏,西部密集东部稀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Inthelatetenyears,inChina,withthelandpayingusinginstitutiongoingon,manycitieshavesetthecitylandbasepriceonthebasisofTheoper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